|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21 |
| 四川 | 生物医学工程类(包含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48 |
| 广东 | 生物医学工程类(非定向)(082601.生物医学工程+081301.化学工程与工艺+081302.制药工程+083001.生物工程)(办学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5 |
| 江西 | 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33 |
| 黑龙江 | 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03 |
| 山西 | 生物医学工程类(包含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621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北京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36 |
| 四川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7 |
| 海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萄葡与葡萄酒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95 |
| 广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5000元/年,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5 |
| 江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2 |
| 福建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23 |
| 安徽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5000元/年;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4 |
| 上海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6 |
| 黑龙江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0 |
| 吉林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83 |
| 辽宁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38 |
| 山西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包含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葡酒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4 |
| 天津 |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海淀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61 |
东南大学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2017年,东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东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学校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在近120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南大学始终心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科学进步、民族复兴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铸就了“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
东南大学现有35个院系、87个本科专业,有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有全日制在校生36628人,其中本科生16521人,研究生20107人;在校留学生2115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562人。学校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占地面积5888亩,其中九龙湖校区3752.35亩,总建筑面积约78.97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面积6.69万平方米,藏有各类纸本图书资料460万册,可访问数据库检索平台149个(二级数据库233个)。学校还设有无锡分校和苏州校区。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学校1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5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两者均列全国第八位;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工程学位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行列,居全球第17位,材料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其中计算机科学位居全球第9位。
学校共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文科智库、2个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
东南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2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79人,正、副高级职称教师2108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87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422人。有两院院士16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3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大全球学术影响力的杰出人才约500人。东南大学正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高端师资倍增计划”,加快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东南大学教育教学声誉卓著。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7万各类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建功立业的精英翘楚,在东南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200多位。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全国12个),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3个。共有3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有36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8年以来,51人次入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主任委员3人次、副主任委员10人次。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东南大学连续四届(每四年一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并列全国高校第三位。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1项。东南大学在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继承优良传统、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东南大学是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辐射的重要基地。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2021年科研经费到款31.81亿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904件,PCT专利申请74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270件,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有效发明专利10632件,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SCI、EI论文收录均列全国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其中201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2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学校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桥、高铁技术、南极科考、南海造岛、无线充电等国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牵头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为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当前,东南大学正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格局,以更好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东南大学是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截至2021年末,学校已初步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国际合作网络,共与来自18个国家或地区的45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里兰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利兹大学,瑞士苏黎世高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2017年,东南大学发起成立了“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是中国与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一个以工程教育与研究为特色的大学联盟,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伯明翰大学、剑桥大学、卡迪夫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诺丁汉大学和华威大学等9所英国著名高校加入联盟。2021年,东南大学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成为全球首个聚焦碳中和领域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世界大学联盟。学校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与法国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东南大学—雷恩一大研究生学院。东南大学正以“全球高端、实质合作、引领发展”为方向,加快形成全方位、有重点、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
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今日的东南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和践行“止于至善”校训,树立一流意识、围绕一流目标、贯彻一流标准,坚持瞄准前沿、服务战略、师生为本、人才为先,推进多学科融合、理工文医综合、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联合,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争取早日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东大气质、人民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东南大学2011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招生章程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本着 “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招生原则,结合2011年招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东南大学制定本章程。
一、学校概况
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6300多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以“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而广受赞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1年经近代著名教育 家郭秉文 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 郭秉文 先生出任首任校长,他周咨博访、广延名师,数十位著名学者、专家荟萃东大,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1928年学校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设理、工、医、农、文、法、教育七个学院,学科之全和规模之大为全国高校之冠。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中大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东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二、办学特色
1、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我校现设有75个本科专业,主要依托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包括10名院士、30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00多名博导在内的2400多名教师的辛勤耕耘,形成了丰富的专业办学资源。各专业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台和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基础上,以二级学科口径为主,按照专业内核要求,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构建专业主干课程(群);按照灵活专业适应的原则,构建专业方向课程,形成了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学校共有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6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正在建设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8项改革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
2、注重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先进。充分利用我校以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按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以 “加强通识基础,拓宽学科基础,凝炼专业主干,灵活专业适应”的总体思路,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网络助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精炼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活化自主研学,拓宽网络助学,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条件,多学习,多实践,提早进入科研活动,使学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
3、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选择空间。学生在教学计划的框架内,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选择课程和学习进程,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入学一年后,符合学校“转系、转专业类实施办法”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志向提出转系、转专业类申请,经学校考核合格后,可转系或转专业类学习。实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专业,学生还可在专业分流时,根据分流方案在专业大类范围内选择专业。学生修完专业规定的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必修学分后,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自主选择本学科的专业方向。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在弹性学习年限内分阶段完成本科学业。
4、致力培养卓越创新人才,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学校坚持因材施教,构建了由点到面、立体交叉的优秀生培养格局。成立了以杰出校友、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先生命名的“人才培养特区”吴健雄学院,学院面向大工科优秀学生选拔成立“高等理工实验班”,实行本研贯通培养;面向电子信息类、机械动力类优秀学生选拔成立强化班,实行“2+ 2 ” 、个性化培养;学院践行“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育人理念,聘请国内外优秀师资,开展小班化和研究型教学,实行导师制和国际交流,学生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迈向更高发展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并提供有效支撑。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各专业3%学习优秀生的遴选培养;在院系组建面向优秀学生的教改试点班,在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等专业进行本硕一贯制优秀人才培养;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实践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之一。2011年开始,在土木建筑类、电子信息类、机械动力类等专业领域,选择在产学研方面已经取得良好基础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本、硕、博贯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研发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学校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办学的强校道路,正致力于英文授课专业与课程建设,拓展与国际知名高校间的学生交流项目,全方位加快推进学生国际化培养。
三、办学地点、学习形式和证书
1、学校全称:东南大学
隶属单位:国家教育部
学校注册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二号
2、办学性质:公办重点本科
3、学习形式:普通全日制
4、基本学制:四年、五年、七年
5、证书:按照国家规定颁发东南大学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颁发东南大学学士学位证书。
四、招生计划
我校在各省的招生专业、计划数由各省(市、自治区)招生主管部门分别向考生公布。考生也可访问东南大学本科招生网查询,或向东南大学招生办公室索取招生简章。
五、报考和录取
学校继续在各省(市、自治区)当年度高校招生工作文件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招生工作。
1、报考
1)凡符合生源所在地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规定的报名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东南大学。
2)江苏籍考生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物理或历史科目的等级必需达A级或以上等级,另一门选测科目的等级必需达B级或以上等级;报考医学类专业(生物工程专业除外)的考生学业水平测试两门选测科目等级必需达2B级或以上等级。江苏省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2B。同等情况下,学业水平测试4门必测科目级别为全A的考生优先。
3)我校艺术类专业面向江苏、浙江、江西、山东、福建、湖南、湖北七省招生,文、理兼收。江苏省考生参加江苏省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课考试。其他省份的考生,需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课考试(若考生所在省组织统一的专业课考试,考生仍需参加考试且成绩合格)。详情请见我校公布的“东南大学2011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 ”。
4)学校继续进行“自主选拔录取”工作,详情请见我校公布的“东南大学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
5)学校继续从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具有保送生资格的优秀中学生中招收保送生。详情请见我校公布的“东南大学2011年保送生招生简章”。
6)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首批招收少年大学生的学校之一,今年将继续招收少年大学生。详情请见我校公布的“东南大学2011年少年生招生简章”。
7)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及体育特长生考生,须经我校考核、确认通过后方可报考。详情请见我校公布的“东南大学2011年艺术特长生招生简章”和“东南大学2011年高水平运动员及体育特长生招生简章”。
8)根据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学校继续在相关省(自治区)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新生的专业将以高考成绩、预科学校的学习成绩、我校自命题测试的成绩为依据择优选择。招生专业我校将委托相关省(自治区)公布。
2、录取规则
1)学校坚持公平、公正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录取以文化考试成绩为主,德、智、体全面衡量。
2)学校调档比例按不超过计划数的120%进行,实行远程网上录取;专业之间按“有专业级差”模式进行录取。满分为900分的省(市、自治区)专业级差为5分;其它考分形式的省(市、自治区)为1-5分。
3)对于江苏籍考生,学校根据考生选测科目的测试等级实行加分进行专业投档的录取政策。若物理科目测试的级别为A+,则在考生投档分上加2分进行专业投档;若选修科目中非物理课程测试的级别为A+,在考生投档分上加1分进行专业投档,两项可以兼得。
4)学校实行按志愿录取。在第一志愿考生线上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方录取第二志愿及以后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
5)体检标准:执行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所制定的“东南大学招生体检标准”。
6)依照有关省(市、自治区)招生文件的规定,录取时按考生所在省的实际投档成绩进行专业投档。
7)学校不限制考生应试外语语种,但考生进校后均以英语为第一外语安排教学。
8)录取结果的公布:
a. 考生所在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渠道
b. 我校本科招生网(http://zsb.seu.edu.cn)
考生录取信息以我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内容为准。
9)预留计划的使用原则:主要用于调节各地区生源不平衡和其它特殊情况。
六、新生入学
1、体检
新生入学时,学校将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对新生进行资格审查和身体复查,发现有不符合录取条件的将视情况予以调整专业直至退回生源所在地。
2、收费
根据国家规定,学生入学时应交纳学费、住宿费及其它有关费用。我校遵循属地原则,根据江苏省物价局审核批准的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
1)学费:新生入学报到时预缴全年学费: 普通专业4600元/生·年,艺术类专业6800元/生·年
2)住宿费:600-1200元/生·年(视学生的住宿条件确定)
3、奖励
1)高考奖励:凡高考成绩达所在省份前20名者,奖励20000元/人(不再重复得奖,不限名额,下同);前50名者,奖励10000元/人。
2)奖学金: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东南大学校长奖学金、校友奖学金、企业奖学金、课程奖学金、单项奖学金等,获奖金额高,覆盖面广。
4、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措施
1)国家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在入学前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或进校后申请6000元/年额度的国家助学贷款。
2)奖、助学金:学校设有国家奖、助学金,校长奖学金、单项奖学金及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设立的奖、助学金。
3)勤工助学:学校设立300万元勤工助学基金,用于支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内适当岗位临时工作的酬金。
4)困难补助: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可给予一定的补助,解决其生活困难。
5)学费减免: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无法缴纳学费的学生,根据政策减免全部或部分学费。
6)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缓缴学费、住宿费,入学后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7)社会资助。
七、监督和保证
1、学校成立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东南大学本科生招生领导小组”,加强对招生工作的领导,制定我校招生工作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学校招生办公室负责本科生招生的日常事务。
2、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关于高校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3、学校成立以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校招生工作监察小组”,负责监察整个招生过程,确保我校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八、东南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路2号 邮编:211189
电话:025-52090271 传真:025-52090273
电邮:zhaoban@seu.edu.cn 网址:http://zsb.seu.edu.cn
九、本章程由东南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关于东南大学2006年招收艺术特长生测试方案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校2006年继续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艺术特长生,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生对象
各中学具有艺术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要求综合素质好,学习成绩优良。(原则上不招收江苏省外的考生)
二、报名条件
考生必须参加江苏省组织的艺术特长生测试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三、招收项目
声乐;
舞蹈: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当代舞;
西乐:弦乐、木管乐、键盘、萨克斯和铜管;
民乐:弦乐、吹管乐、打击乐、弹拨乐;
其它表演艺术(戏剧、话剧等)须达到相当水准;
今年暂不招收古筝。
四、招生计划
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名额纳入我校当年的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
五、艺术考核
参加由东南大学组织的专家组的考核。成绩合格者,发放“东南大学艺术特长专业等级证书”,等级证书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六、优录政策
获得“东南大学艺术特长专业等级证书”的考生,A志愿报考我校并服从专业调剂,将在录取时享受不同的优录政策。
一级:高考成绩达我校在江苏省同批次控制线即可录取;
二级:高考成绩达我校在江苏省投档线下20分以内,且在同批次控制线以上即可录取;
三级:高考成绩达我校在江苏省投档线即可录取。
对获东南大学艺术特长专业一、二、三级证书且高考成绩达到相应标准的考生,若其高考成绩达到我校在江苏省的投档线,我校将在其高考成绩的基础上加不同等级的优惠分进行专业投档(具体优惠分数以考生与东南大学招生办公室签订的协议为准);高考成绩未达到我校在江苏省投档线的考生,按我校投档线进行专业投档。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满足艺术特长考生所填志愿。
七、相关事宜
1.报名时间:2006年4月21日、22日( 面试相关事宜>>>>>>详细请查看)
2.报名地点:东南大学艺术指导中心(南京市成贤街88号,成园研究生公寓辅楼3楼)
3.报名时需携带填好的报名表,一寸照片二张、有关证书及复印件。
4.艺术考核时间、地点:在报名时一并通知。
5.考核内容:考生需准备曲目(节目)两首(个),自带乐器、舞蹈服装、伴奏带或钢琴伴奏人员。
器乐加试视奏,声乐加试模唱,舞蹈加试基本功展示或动作模仿。考生凭准考证入场。
东南大学招生办公室
东南大学艺术指导中心
网址:http://xsc.seu.edu.cn/zsb/
地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
邮编:210096
电话:0 25—83792452(招办) 025—83794336(艺术指导中心)
传真:025—83792593(招办)
东大学子一贯以“勤奋努力、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备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孙其信。
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详情访问,档案与校史馆
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学校是全国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通过自主审核增设了“营养与健康”“土地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共设有18个学院、1个实体教学单位和1个直属系,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7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6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的学科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位;学校现有1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0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3个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9个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
发展规划处 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07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3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988人。专任研究生导师158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20人、硕士生导师562人。聘期内兼职研究生第一导师20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4人、硕士生导师131人。中国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博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1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76个本科专业,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483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511名;全日制研究生12134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026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4279名;非全日制在籍研究生829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341名。
详情访问,人事处
中国农业大学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厚植“三农”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引领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牵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农林类专业认证标准,成为农科专业认证标准的制定者。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拥有3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4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2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生物科学、生物育种科学获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学校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拥有生物学、化学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成了23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和1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2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7项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项、先进集体1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15项。强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性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近五年来,在各类创新项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338篇,参与申请获批专利127项、软件著作权10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965项。30多支学生创业团队获得北京市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学校获评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12358行动方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21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录取硕士研究生招生3419人,博士研究生1070人。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截至2021年12月,累计建有混合课程、全英文课程、案例课程、课程思政、前沿交叉课程等特色课程共435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实现专项制招生和培养,2021年全校共设置11个大类、58个专项,“实践-理论-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建有国家级基地2个、校院基地共330个、重点建设校级优秀基地10个、研究生公共教学开放实验平台重点建设项目5个。推进专业学位双导师制,聘请兼职第二导师1141人。强化案例教学,20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库。科教融合、产教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我校研究生教育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13项。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等件15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5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44项、三等奖16项。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位论文的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总计有2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开设“学位+”项目、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组织好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搭建平台。学校已培养了13万余名合格的毕业生,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21年,学校本科毕业生2811人,硕士毕业生1945人,博士毕业生810人。
本科生院详情访问,研究生院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人类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石元春院士主持完成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CELL》、《NATURE》和《NATURE GENETICS》上发表28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奠定了学校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十三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8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现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6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1项,其中主报1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96项。在ESI学科评价指标中,学校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药理学与毒理学、免疫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等14个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两个学科的总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农业科学总引用量保持全球前万分之一。社会服务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引领带动的工作思路,探索科技服务地方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学校已与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百余个地市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全国27个省建设综合实验站27个、产业研究院3个、教授工作站131个,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实施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学校的专利成果和实用技术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成为相关行业的主导技术,学校开展面向新型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基层农业干部、基层技术人员、职业农民、创业者、跨界投资者等开展理论政策、素质提升、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培训和服务,达到5.5万人次/年,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推广和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开展。
社会服务处详情访问,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显著加快教育对外开放步伐。学校与亚、非、拉、欧、美各洲52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成立了“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并在联盟机制下建立了近20个教育和科研合作项目,其中与康奈尔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全面引进的第一批常春藤院校本科学历项目;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建设的中荷奶业中心是全面服务国家奶业产业国际合作的平台。学校面向国际前沿,建设高端智库和跨学科合作平台,成立了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启动了国家级农业科研创新和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工作中,组织国内40所、国外35所农林院校联合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依托联盟建设了11个“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中心。学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重要组织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政策对话、智库研究和国际发展项目等合作。学校长期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一批友好院校开展内容丰富的本科、硕士、博士联合培养,学术竞赛,夏令营等各类国家公派和校际交流项目,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法国国家农业食品与环境研究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东京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库因大学等。
详情访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中国农业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聚焦权益服务、引领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现有学生社团79家,包含思想政治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等多种类型。国旗班曾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比赛一等奖;国际交流协会曾获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二等奖;向日葵爱心社、绿脉环保协会曾被评为“榜样100”全国最佳大学生社团;峰云社人文科考队、向日葵爱心社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大学生团队”。学校持续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3000余名青年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等200余项荣誉称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等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热情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将其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与奉献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冬奥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曾获得北京市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先进集体、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上级表彰。学校现有百余个志愿服务项目可供学生进行自主菜单化选择,覆盖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助学等多个领域,“青春悦动温馨家园”项目和“服务三农育英才•志愿人生第一课”项目分别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银奖。学校体育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达标管理、四年一贯”为指导思想,立足“教会、勤练、常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体能课+专项基础课+体育俱乐部课”三层次课程体系,创新建立“理论+专项实践+身体综合测试+课堂思政+课外体育活动”五位一体的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实施“身体综合测试一票否决”的制度,从目标、机制、路径上做到有效保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课内外体育活动全面开花,成绩斐然。学校橄榄球队作为中国大陆第一支橄榄球队,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为祖国争光。2010年,以我校学生为主的中国橄榄球女队曾夺得广州亚运会银牌;2017年,学校男子橄榄球队蝉联全国七人制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五连冠;2018-2021年,连续4年夺得首都高等学校春季触式橄榄球比赛甲组冠军。学校足球队在2017年,获得“特步”中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超级组全国总决赛亚军。田径队近年来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北京高校运动会中多次获得单项冠亚军。学校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艺术教育、艺术团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校有七个建制完善的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戏剧团、民乐团、弦乐团和音乐剧团。各艺术团在近几年的大学生艺术节活动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在2017年共获得7项奖励,受国家委派由校民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希腊国际音乐节。在2018年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合唱团、民乐团荣获两项金奖,弦乐团、管乐团荣获三项银奖。学校合唱团和管乐团连续多届通过了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评估验收。2019年,原创话剧《稼穑之歌》在全国“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届大戏节唯一最高奖项——“金刺猬”奖。
体育教学部详情访问,校团委
国富民殷、强农为本。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学校百年不变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三农”人才,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为己任,保持农业优势学科,发展多种新兴学科,同瞬息万变的世界紧密相连,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相结合、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相结合,建立健全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四位一体”资助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励志成才。精准实施保障型资助,综合施用奖助贷勤补免偿等经济资助手段,奖优助困齐头并进,实现应助尽助、应奖则奖。
绿色通道
在入学报到期间设立“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办理缓缴学费手续,保障新生顺利入学。2021 年,我校为 232 名新生办理了缓缴学费,并向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发放价值 28 万余元的物资补助,确保学生顺利入学并尽快融入大学新生活。
奖学金
奖学金包括国家拨款类奖学金、学校出资类奖学金和社会捐赠类奖学金,旨在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1 年,校、院共评选奖学金 70 项,获奖学生 5718 人次,奖励金额 1479 万元。
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办理贷款,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由财政补贴,不需要学生本人担负利息。2021 年,我校共有 2140 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1986万元。
助学金
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助学金。2021-2022 学年,校、院共评选助学金 17项,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115 人次,发放助学金 849 万元。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分为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酬金标准为25元/小时。2021年,我校参与勤工助学本科学生近3000人次,发放勤工助学酬金434万元。
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
学校对遭遇突发情况、特殊事件等需要资助的学生给予临时困难补助,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并设有冬衣补助、返乡补助等多项补助。2021年,我校减免学费与各类补助金额共计186万元,受益学生达5780人次。
除此之外,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积极打造多种发展型资助项目,如“添翼工程”技能培训课程、“翱翔计划”个性化发展支持项目、“飞跃计划”国际交流项目等,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条件、搭建平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同时,持续推进资助育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引导受助学生塑造自强自立、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和生物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资源环境科学和生物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资源环境科学就业前景和生物工程就业前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介绍和生物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资源环境科学和生物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土地整治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土地整治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育种科学就业前景,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土地整治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这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整治工程和生物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土地整治工程和生物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土地整治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工程就业前景,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土地整治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育种科学就业前景,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农业智能装备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和生物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和生物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工程就业前景,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农业智能装备工程和生物工程这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农业水利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农业水利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育种科学就业前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农业水利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这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农业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农业水利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工程就业前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农业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农业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农业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育种科学就业前景,农业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农业工程和生物育种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和生物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农业工程和生物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农业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工程就业前景,农业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农业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工程和水产养殖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物工程和水产养殖学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物工程就业前景和水产养殖学就业前景,生物工程专业介绍和水产养殖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物工程和水产养殖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