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云南专业代码(2022),云南招生专业代码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07-20 22:07:05 解决时间:2022-07-20 17:30

满意答案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云南招生专业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行政管理、旅游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行政管理、旅游管理、戏剧影视文学等21个。以下是各专业的专业代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2云南专业代码列表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批次学制人数学费
030101K法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030201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050301新闻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600
082901安全工程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600
120204财务管理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120206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120211T劳动关系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34200
120402行政管理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120901K旅游管理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130304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8000
030101K法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030201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050101汉语言文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24200
050301新闻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120204财务管理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120206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14200
120211T劳动关系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44200
120402行政管理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24200
120901K旅游管理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24200
130304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二批及预科四年28000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安全工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人才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具备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事故伤害及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基本技能与手段,在劳动安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能够从事管理、监察、评价、咨询、培训、研究等工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安全工程专业设置三个专业方向,即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其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体现在:

劳动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依据法律法规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能力。公共安全管理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具备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的方法和手段。职业卫生专业方向侧重培养学生具备控制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尤其是使学生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或控制职业危害的技能。

安全工程专业始终把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近两年来,安全工程系加大了产学研合作力度,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推进与台湾、美国等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暑期赴台交流及一学期或一学年境外交换培养机会,同时,聘请境外教师到我校承担《职业危害检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师资队伍

安全工程系有教职员工26人,其中专业教师21人,包括正教授4人,副教授9人。自我校安全工程系成立以来,经过数年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现已建立了围绕劳动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公共安全管理的三支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专业教师编写和出版了多种有关安全管理、安全法规、安全技术、公共安全等的教材和专著;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全国总工会、国家安监总局、国家教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广泛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方面的研究,使得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此外,聘请国内外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公共安全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安全科学的最新发展动向。

学科、专业带头人简介

孟燕华:教授,安全工程系主任。1989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工程系,获工学硕士学位。现任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理事、全国总工会劳动保护顾问组成员、中国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孟燕华长期从事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和研究领域主要是: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特种设备安全、工会劳动保护等。承担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系统工程、特种设备安全等课程的教学。先后主持完成部级课题6项,如“北京市棉纺行业安全管理规范”、“纺织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造纸及纸制品业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6部,如《职业安全卫生概论》、《职工权益维护》等;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教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主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教材《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基础与实践》,《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安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参与编写著作十余部,如《压力容器安全手册》、《安全员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安全员职业安全健康知识》、《新员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培训教程》、《地方工会干部培训教材》等。近年来,孟燕华还一直承担各类安全教育培训相关课程的授课,主要讲授安全生产管理、安全生产技术、重大危险源辨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职业病防治、特种设备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等课程。

课程设置

安全工程专业按照三个专业方向制定培养方案并设置相应课程。

劳动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子电工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电气安全工程、机械安全技术、锅炉与压力容器安全、职业卫生概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管理学、安全经济学、事故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

公共安全管理方向主要课程有: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工业安全技术、安全经济学、安全评价、安全信息管理学、公共安全管理、突发事件指挥与决策、事故应急与救援、建筑防火设计、工业企业防火工程、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职业卫生方向主要课程有: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工业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医学基础、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职业卫生学、工业通风、噪声与振动控制、工业防毒技术、个体防护技术、职业危害检测技术、职业卫生评价。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广阔,可在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行业安全卫生管理部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安全评价和职业卫生评价机构、安全培训和咨询机构、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保险机构、工会劳动保护部门等从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业病防控、公共安全管理及研究工作。特别是我国安全工程师评定体系的确立,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安全评价师资格、职业卫生评价师资格制度的建立,使从事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人员有了规范的、专门的人才发展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安全生产事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职业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此高度重视,职业卫生人才将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公共安全管理方向瞄准社区安全、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灾害防控等公共安全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开拓了就业领域,填补了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空白。

安全工程专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和升学记录。2015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66名毕业生,其中21.1%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31.3%进入大型国企事业单位、43.4%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3.6%考取公务员。2016届安全工程专业共有170名毕业生,其中20%毕业生考上硕士研究生、30%进入大型国有企业、41.5%进入非国有企业从事安全管理工作、7.1%考取公务员、北京村官。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李瑞轩,2014届毕业生。毕业后成功考上公务员,目前在北京市门头沟区住建委安全质量监督站。

宋晓婷,2014届毕业生。2014年毕业后进入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任古田湖城一体项目群团支部书记,2015年,获得中国电建集团国际业务知识竞赛第二名;荣获中水十六局先进个人称号。

许惠晴,2015届安全工程系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后进入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深造,2017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现在香港跨国企业工作。

张洋,2015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电十一局,从事吉尔吉斯比纳吐公路项目HSE管理,现为巴基斯坦M5高速公路项目安全安保部负责人,负责与巴方驻地军警的沟通协调及项目的安全管控。

张岩,2015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中建一局三公司,在中建一局泛海国际项目安全部工作,2016年兼任项目团支部书记。

焦毓,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工作。毕业一年来,先后参加了东华门地区人民代表换届选举、整治本地区违规项目等中心工作。

虞菲,2016届毕业生。应届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纳米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入学时获校级研究生学业二等奖学金。

韩溢,2016届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美国东北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读研,目前在读中。

工商管理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战略和目标定位相适应,是建立在我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学科平台上,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人员潜能测评与考核、劳动力配置与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具有和谐劳动关系意识,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业务操作技能,以及熟悉劳资政策和法规的专业性人才,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组织人事管理、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1. 突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导向的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劳资风险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劳动关系意识,掌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够稳定劳动关系的毕业生。因此,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完整的同时,突出劳动关系的课程,如劳动关系概论、劳动法、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劳动争议处理等,强化本专业同学的劳动关系意识,提高专业同学处理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能力。

2. 实践基地与实验室建设。本专业与华联集团等国内著名企业集团共建了一批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大多都是具有先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国内先进企业,基地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学生实习实践的方案,设置企业导师制度,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管培生项目,培养同学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本专业还在北京和涿州校区兴建了近300平米、功能齐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以及依托实验室设置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实验室下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试验区、人力资源管理实验仪器区、就业心理模拟区和情报资料室,为同学们营造和模拟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3. 学科竞赛的平台打造。本专业举办一系列学科竞赛,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职业素质大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模拟招聘大赛、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等,这些专业赛事贯穿大学生四年学涯、与专业培养计划相匹配、校内校外互动良好,对提升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专业共建模式。在合作共赢的原则下,以校企专业理事会的运作形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习实践基地、实践实验课程和教学团队的共建,以及专业成果、人才智库和学生成就的共享。

师资队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致力于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学历情况为:博士10人,硕士1人,均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教师平均年龄40岁,年富力强、充满活力,能够更好与学生沟通交流。专业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界和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教材多部。

专业带头人简介

闻效仪:教授、博士、劳动关系系科研副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经济学博士。兼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集体谈判制度研究所所长;《深圳工运》杂志执行主编。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关系的教学和研究。在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社会》、《开放时代》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劳动关系调整的多方参与机制研究”。

课程设置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并分为四个部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验实践课和专业任选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包括管理学、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等课程;专业课包括工作分析、组织行为学、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术外语等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招聘、人事经理角色扮演等课程;专业任选课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危机管理、公司法、领导学等课程。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随着国家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人的重要性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很高的社会主流职业,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具有广阔前景和强大需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直强调就业质量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名列前茅,毕业生的起薪水平也高于本校其他专业,在人才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三类:知名企业集团、国家及地方政府机构以及相关事业单位。毕业生们大多具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走向,踏实勤干的工作作风常常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并推动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品牌建设。

2016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99名毕业生,97人就业,就业率为97.98%。其中,签订三方协议63人,劳动合同书11人,用工证明13人,考研和出国留学10人。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李诚,2009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为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巴西坎皮纳斯大学硕士。

水恒熠,2010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学校三等奖学金、三好学生、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现为美团网北中国区HRBP总监。

尤汗青,2011届毕业生。多次获学校二等奖学金,获首都大学生职业发展大赛职业潜质奖,现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在读博士。

张栎,2012届毕业生。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三等奖,英国华威大学劳资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

李晓宇,2014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优秀团员称号,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科员。

徐青,2014届毕业生,新浪总部招聘顾问,新浪微博研发中心HRBP助理。

詹行,2015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雇佣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硕士( MSc International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张晗,2015届毕生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物资储备局直属处科员。

王莉,2016届毕业生,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科员。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 机、网络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 好的综合素质,能胜任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 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 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3.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 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4.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意识,并 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6.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 创新的初步能力;

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 应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10.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离散结构、基本算法、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 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

核心课程示例(括号内为理论学时+实验或者习题课学时):

示例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40+48学时)、计算机导论(24+6学时)、集合论与图论(48学 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32+8学时)、电路44+16学时)、数理逻辑(32学时)、电子技术基础(32 +20学时)、数字逻辑设计(36+1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40+24学时)、近世代数(32学时)、计 算机组成原理(48+60学时)、软件工程(48 +16学时)、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学时)、数理逻辑 (32学时)、数据库系统(40+24学时)、操作系统(40+16学时)、计算机网络(36+30学时)、算法 设计与分析(32学时)、计算机体系结构(48学时)。

示例二:计算概论(72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54学时)、集合论 与图论(54学时)、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54学时)、数理逻辑(54学时)、微机原理(54学时)、计 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54学时)、电路分析原理(72学时)、数字集成电路(72学时)、信号与系统 (54学时)、微电子与电路基础(54学时)、电子线路(72学时)、算法设计与设计(72学时)、脑与 认知科学(36学时)、人工智能导论(54学时)、编译技术及实习(54+72学时)、操作系统及实 习(54+72学时)、微机实验(0+72学时)、程序设计实习(0+72学时)、数字逻辑电路实验(O+ 72学时)、数字逻辑设计实验(0+72学时)、电子线路实验(0+72学时)、基础电路实验(0+72 学时)。

示例三:电路分析基础(68学时)、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60+30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60+30学时)、信号与系统(68学时)、电路信号与系统实验(15 +15学时)、计算机导论(16学 时)、计算机通信与网络(56+20学时)、软件工程(30+16学时)、数据库系统(40 +12学时)、编译 原理(52+16学时)、人工智能(46学时)、操作系统(54+24学时)、程序设计基础(44+32学时)、 数据结构(54+24学时)、离散数学(一)(54学时)、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76+20学时)、微机 系统(50+20学时)、离散数学(二)(3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数据结构实验、计算机组成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政治学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人才培养目标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政治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府体制及运作过程,具有良好现代政治思维、较强政治分析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与专业综合改革情况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优势资源,将政治制度与工会、政府与工会、劳动政策、劳动关系领域的政府管理等内容作为专业特色建设的重点,在教育部规定课程之外,开设出劳动政策、社会对话与三方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实务、国际劳工标准、薪酬管理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师资队伍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民政部、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北京市社科基金、中华全国总工会等省部级课题数十余项,出版专著十多部,合著十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荣获省部级奖励,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教师曾赴美国、德国、新西兰、意大利、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访学交流,视野开阔。

学术带头人简介

赵祖平:教授、博士、公共管理系教学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中国现代政治史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任教至今,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全国政策学会理事。2015年3月至8月赴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1项、中华全国总工会委托项目1项、参与1项,主持校级科研课题8项,参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重点规划项目1项、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委托项目1项,校级重点课题1项,出版专著2部、主持编写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多篇论文被CSSCI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多次荣获学校“十佳教师”和学校先进个人称号。

课程设置

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现代经济学基础、公共管理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社会学、政治哲学、地方政府学、公共政策、专业英语、政府经济学、国家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等。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及就业状况

毕业生适合的工作领域主要有: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司法、新闻出版机构、工会等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部门、研究部门、人事与教育培训部门、行政监察部门、综合办公部门、宣传与公共关系部门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的管理岗位;管理咨询机构;高等教育单位与科研机构等。从事政策分析、发展规划、组织人事、纪律监察、行政管理、文秘、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或在政治学与行政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深造。往届毕业生或出国留学,或考取国内研究生,或进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

往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唐明尧,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毕业后考取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周婷婷,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多项荣誉,毕业后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

李晨阳,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多项荣誉,现就职于北京市公安局。

陈熙乔,2016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广东省人才服务局。

  中专 2022-07-20 17:30

相关问答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天津专业代码(2022),天津招生专业代码

    1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天津招生专业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酒店管理、戏剧影视文学(该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详见招生章程)等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徽专业代码(2022),安徽招生专业代码

    2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徽招生专业有法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劳动教育)、新闻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经济学)、社会学)、劳动教育)、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贵州专业代码(2022),贵州招生专业代码

    3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贵州招生专业有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职业卫生工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法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戏剧影视文学等16个。以下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四川专业代码(2022),四川招生专业代码

    4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四川招生专业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英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思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山东专业代码(2022),山东招生专业代码

    5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山东招生专业有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应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等14个。以下是各专业的专业代码.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广东专业代码(2022),广东招生专业代码

    6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广东招生专业有劳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招单色识别不全者)、应急技术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劳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社会工作、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西藏专业代码(2022),西藏招生专业代码

    7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西藏招生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国家专项计划)、旅游管理(国家专项计划)等2个。以下是各专业的专业代码.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22西藏专业代码列表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批次学制人数学费120206人力资源管理(国家专项计划)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甘肃专业代码(2022),甘肃招生专业代码

    8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甘肃招生专业有劳动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英语、劳动经济学、法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内蒙古专业代码(2022),内蒙古招生专业代码

    9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内蒙古招生专业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教育、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英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 中专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云南专业代码(2022),云南招生专业代码

    10楼

    202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云南招生专业有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行政管理、旅游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