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 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 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 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能够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专业技 能,能够理解服装与服饰设计的概念和掌握设计方法,通晓从灵感到表现、从绘画到造型的全 过程。
同时,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般还应具备以下要求:
1.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具备法制意识、诚信意 识和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要求具有较好的人文学科知识和艺术修养;具有现代意识、人 际交往意识;要求身心健康。
2.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还应具 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艺术、历 史、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艺术设计创造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各类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饰配件 设计以及成衣制作的能力,掌握服装美术知识、服装画、服装色彩、图案设计、手工印染、摄影等一 些与服装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
2.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具有服装广告设计、商品展示设计的能力;
3.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服装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市场预测的 初步能力;
4.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掌握服装历史、服装美学及社会心理学知识,具有较强 的审美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设计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心理学。
核心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服装设计方法、服装画技法、面料纹样设计、 面料塑形、服饰配件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裁剪、中西方服装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本专业总体实践教学体系,由所属教育范畴的艺术实践和属综合教育 范畴的社会实践共同构建而成,目的是着重理解和掌握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与研究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并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密切 地联系在一起,结合社会、企业的项目课题进行实践训练,为学生积累就业经验。
主要专业实验:在传统车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服装加工车间、模型加工车间和金属 加工车间等进行相关设计制作和材料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服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基本运作知识,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具备预测服装市场流行趋势并进行流行性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在服装设计与应用研究领域从事服装成衣设计、高级时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纺织品面料纹样设计、影视服装设计、服装生产管理、服装文化研究等创造性或研究性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人机工程学、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心理学、服饰配件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裁剪。
特色研究方向:唐代服饰文化研究与设计。
兰州财经大学肇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学校作为黄河上游西部地区重要的财经大学,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和枢纽位置,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办学影响较大。
学校现有和平、段家滩、东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3.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508.75万元。校园绿化面积31.54万平方米,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5.73万册、电子图书677.98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万人,硕士研究生2077人,博士研究生28人,继续教育学员5827人,留学生60人。
学校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亚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MBA教育中心等19个教学单位;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财务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1个(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有学报编辑部、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等12个校级科研机构,有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等31个内设科研机构。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27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58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48人,引进项目博士43人、岗位博士27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次)。
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强化商科优势、注重交叉融合、践行商务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税务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甘肃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具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资格;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视觉传达设计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贸易经济、新闻学、工商管理、审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艺术等1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等16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等35个专业为甘肃省“一本”招生专业;有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4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2个、省级首批“众创空间”1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3门。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为重点,法学、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和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三大平台”建设,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人才优势,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咨询、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法制建设为主的特色研究方向和融入发展、智力支撑、协同创新的服务路径,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1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17篇,出版专著12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6项。依托重点科研创新团队和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与省直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省内外企业、事业单位等共建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服务地方成果获得政府部门肯定性批示或采纳证明共36项、申报科研服务社会提案类成果11项、申报科研服务社会内参类成果20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分别与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国内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努力推进校际之间本科生交换培养和学分互认,促进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学校重视挖掘校地合作资源,分别与甘肃省定西市、兰州市城关区、浙江省松阳县等1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创业就业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被国家外专局列为“西部中青年干部英语强化项目”重点培训基地,成为美国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英语培训项目在华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白俄罗斯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首个全日制“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荣获“1+2+1” 项目10周年特别贡献奖。成立了“中亚商学院”和“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与新加坡孔子学校合作建设“新加坡丝路孔子课堂”,打造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合作学术平台。
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发展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商务实践”和“陇情认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校园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51项,省部级奖励543项,获得省级以上团学类表彰奖励1000余项。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一体化融合推进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师德师风、干部作风、学风校风建设等,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学校先后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第一届“甘肃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建校近7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学校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授予“甘肃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新阶段、新兰财、新使命、新作为。站在“十四五”规划全新开局的新起点上,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甘青宁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研究咨询的重要智库、丝绸之路商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扎根西部大地、矢志财经教育,四新共举,五育并重,六园同创,奋力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支撑西部财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十五条 奖学金
在校生奖学金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
(一)国家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学年。
(二)学校奖学金
学校设有学习优秀奖、科技创新奖、外语成绩优异奖、品德优秀奖、参军报国奖学金5项专项奖学金及毕业生奖学金。其中,学习优秀奖学金、毕业生奖学金2000元/人·学年;各专项奖学金奖励金额标准500元/人·学年—2000元/人·学年;参军报国奖学金为5000元/年,在校生服役两年期间均可享受,学生退役后可以申领;应届毕业生入伍前一次性发放两年“参军报国奖学金”10000元。
第二十六条 贫困生资助项目
国家助学金:一等4300元/人·学年、二等2300元/人·学年。临时困难补助(一次性资助):一等2000元/人,二等1000元/人,三等500元/人。学校设有企事业单位(个人)、社会慈善机构等资助的各类助学金。除以上资助项目外,学校还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支持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二十七条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以地方政府牵头,国家开发银行经办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已全面开展,各省区均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用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及部分生活费。
第二十八条 “绿色通道”制度
新生入校期间学校开通“绿色通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及相关证件材料复印件,可申请缓交学费并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学校有大型食堂2个、民族餐厅1个(可同时容纳近万人就餐),风味兼顾全国各地口味。
无
咸阳师范学院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肇始于1978年5月的“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与咸阳教育学院合并,成立咸阳师范学院。2004年10月,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市分校并入。2016年7月,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划归学校。
学校位于大秦故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咸阳,有渭城和秦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800余亩,有实习实训基地26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留学生18000余人。
学校现设有16个二级学院、33个研究机构,有本科专业53个(师范类专业27个、非师范类专业26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学校2017年被确定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获批“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国家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学校现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名牌专业、特色专业等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材奖等52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省级教师教育类在线开放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7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省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X”证书试点学院项目等9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11个,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61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2000余项。
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400余人,博士、硕士占比80%以上。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社科联专家等5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3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28人,咸阳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科学技术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36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2项,厅局级科研奖励120项。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00余篇,被SCI、EI等收录300余篇。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省吴宓研究会、陕西省刘古愚研究会、咸阳市和杨凌示范区教师教育中心、咸阳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咸阳发展研究院和泾阳茯茶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现有纸质图书190余万册,特色文献10033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陕西省“高校社科优秀期刊”“优秀科技期刊奖”“编辑出版优秀奖”。其中“秦汉文史研究”栏目连续获得全国和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编辑出版《秦汉研究》,秦汉文化研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27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1000余名师生通过“项目”带动,分别赴菲律宾、泰国担任汉语志愿者、赴新加坡幼儿园任教、赴韩国开展交换交流、游学活动以及通过“2+2”“3+1”的形式赴美国、韩国留学攻读双学位和硕士、博士学位。先后聘请10个国家的100余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已培养留学生数百名。
建校40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1万余名高级应用型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校先进校级党委”、陕西省“平安校园”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一流学院”建设和提高办学层次为重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建设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不懈奋斗。

咸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国际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国际教育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国际教育和服装与

咸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

咸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师范)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体育教育(师范)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体育教育(师范)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体育教育(师范)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体育

咸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体育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体育教育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体育教育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体育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二个专业,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教育技术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

咸阳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小学教育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小学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二个专业,

咸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二个专业,

咸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服装与

咸阳师范学院社会工作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工作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工作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社会工作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工作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二个专业,

咸阳师范学院经济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服装与服饰设计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