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处理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可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及IT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系统集成、运营和维护和管理工作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为全日制四年学制,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所在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通信与计算机方向)和制造业信息化交叉学科博士授予权、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主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现代信号处理技术、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信息交换原理、光纤通信、现代通信网、移动通信等。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通信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6 |
| 广东 | 通信工程(非定向)(办学地点:甘肃省兰州市)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5 |
| 山东 | 通信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34 |
| 江西 | 通信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2 |
| 浙江 | 通信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56 |
| 吉林 | 通信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53 |
| 辽宁 | 通信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1 |
| 山西 | 通信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93 |
| 河北 | 通信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0 |
| 天津 | 通信工程(甘肃兰州)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14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号处理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能在通信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通信网、光纤通信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电子信息类(包含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6 |
| 海南 | 电子信息类(包含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2 |
| 广西 | 电子信息类(4500元/年,在榆中校区办学,包含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只招少数民族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01 |
| 广东 | 电子信息类(非定向)(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701.电子信息工程+080703.通信工程+080801.自动化)(办学地点:榆中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4 |
| 江西 | 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7 |
| 福建 | 电子信息类(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5 |
| 安徽 | 电子信息类(4500元/年;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榆中校区)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19 |
| 黑龙江 | 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79 |
| 吉林 | 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82 |
| 辽宁 | 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76 |
| 461 | |||||
| 山西 | 电子信息类(包含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办学地点榆中校区)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78 |
| 天津 | 电子信息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榆中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09 |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铸就了“奋进求是”的校训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9975人,其中本科生22632人、研究生6398人、国际学生448人。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16万册、电子图书122万册,实验室面积5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6亿元。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有70个本科专业,2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1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好评。入选全国首批9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18个省份实现一本招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9人,其中专任教师147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00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6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33人,博士学位教师652人。有共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5人、“飞天学者”33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人,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专家、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省级荣誉称号70余人。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以国家发展战略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科研方向,建设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基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放管服”改革,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高端装备及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石油化工流程装备、工业控制及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及防灾减灾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解决了一批西部和行业发展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为我省更具竞争力产业格局做出“工大创新”贡献。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5个、教育部科研基地7个,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十三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35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580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累计实现科研经费6.9亿元,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省级科技一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专利授权项数80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54项。
学校主动推进产学研深入融合,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黄河流域水生态与水工程研究院、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酒泉先进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参与组建了中国通用机械行业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联盟,与华为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浙江巴顿焊接研究院、宁夏共享集团等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1600余项,学校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深度融入甘肃省“十四五”时期工业“三化”改造工作。
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获批建设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与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是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近年来500多名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来自46个国家的400多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获批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学院入选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3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党支部获得教育部“两学一做”支部风采荣誉奖。在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对标争先”创建工作中,学校获评“示范院校”,3个院系获评“标杆院系”。2020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推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成果建设,全面提高育人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开好局、起好步。
西北民族大学坐落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隶属于国家民委,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甘肃省确定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学校肇始于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的民族学院,后民族学院并入延安大学,1949年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8月在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基础上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设有西北新村校区、榆中校区和附属医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校园总面积1776亩,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图书文献等406万余册/件(含电子图书),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5亿余元。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黄土地”和“黄河”为表征,以“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核心的西北民族大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19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设有25个教学科研单位,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1个门类,有本科专业7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3个,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师生3万余人。
学校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6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7个,在甘肃省“双一流”学科建设中,民族学为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民族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为特色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是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单位。
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新型智库和协同创新中心11个。建有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4个,其他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10个。定期出版发行《西北民族研究》(CSSCI来源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其中《西北民族研究》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我最喜爱的优秀甘版期刊”。
近年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0余项,先后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编纂出版《格萨尔文库》,成为新时代《格萨尔》研究的学术重镇。出版英、法藏敦煌文献,被誉为敦煌文献整理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学校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入选“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批骨干企业”,为国内新冠肺炎病毒灭活疫苗提供了70%以上的生产用血清。学校先后同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交流。
在玉树地震救灾中,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师生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嘉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学校附属医院选派32人白衣执甲、驰援武汉,彰显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团结大爱。学校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荣获“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模范之地、服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色智库,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介绍
一、学校资助
(一)优秀学生奖学金
用于奖励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1、校长特别奖 |
每学年评选一次,占应评学生总数的1‰,奖励金额每人10000元。 |
2、一等奖学金 |
每学年按学生总数的4%评定,奖励金额每人2000元。 |
3、二等奖学金 |
每学年按学生总数的8%评定,奖励金额每人1500元。 |
4、三等奖学金 |
每学年按学生总数的14%评定,奖励金额每人1000元。 |
5、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 |
每学年按学生干部总数的10%评定,奖励金额每人1200元。 |
6、单项奖学金 |
学习进步奖和精神文明新风奖合计评选比例按学生总数的3%评定,文体活动优胜奖据实申报,奖励金额每人300-3000元。 |
7、优秀生源奖学金 |
当年高考总分在该省(市、区)重点线以上,报考我校并按时报到,各民族自治区按最高奖励10名新生,其中文科5名,理科5名,其他省份按最高奖励6名,其中文科3名,理科3名,一次性奖励4000元。 |
8、优秀毕业生奖学金 |
每学年按毕业学生总数的15%评定,奖励金额每人500元。 |
(二)勤工助学
学校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按学校有关规定每月发给酬金。
(三)临时困难补助
由学生本人提出困难补助申请,学院推荐,经学生工作处处务会议研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给予临时困难补助。
二、社会资助
1、曾宪梓奖学金 |
资助学生35名,一次性评定,每人每学年5000元。 |
2、才旦夏茸奖学金 |
资助学生4名,每学年评定,每人每学年1000元。 |
3、大加美奖学金 |
资助学生4名,每学年评定,每人每学年1000元。 |
4、李国香奖学金 |
资助学生4名,每学年评定,每人每学年1000元。 |
5、西部战区陆军“助学圆梦”工程助学金 |
资助学生101名,一次性评定,每人每学年3000-5000元。 |
6、创纪录企管奖学金 |
资助学生10名,每学年评定,每人每学年3000元。 |
三、政府资助
1、国家奖学金 |
每学年评选一次,国家按照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数,根据一定比例拨名额,每人每学年8000元。 |
2、国家励志奖学金 |
每学年评选一次,国家按照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数,根据一定比例拨名额,每人每学年5000元。 |
3、国家助学金 |
每学年评选一次,国家按照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数,根据一定比例拨名额,每人每学年2600-4000元。 |
4、新疆籍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 |
按新疆少数民族学生50%评定。每学年评选一次,每人每学年1000-3000元。 |
5、少数民族预科生国家助学金 |
每学年评选1次,根据一定比例拨名额,每人每学年2600-4000元。 |
四、国家助学贷款
凡符合申请助学贷款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费、住宿费)。
目前已开通生源地贷款业务省(区、市)有:北京、上海、重庆、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宁夏、四川、河北、海南、山西、浙江、内蒙古、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安徽、江西、山东、辽宁、新疆、湖南、福建等25个省(区、市)。具体业务可咨询家庭所在地县级教育部门资助管理中心。
详细情况请查看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处网页:http://dwzy.xbmu.edu.cn/xsc/
根据《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甘肃省财政厅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西北民族大学学分制学费正式收费标准的批复》(甘发改收费【2015】948号)文件,学校学年学费收费标准如下:预科(文)、文科类专业3800元/ 学年;预科(理)、理科类专业4300元/学年;外语类专业4400元/学年;工科类专业4500元/学年;医学类专业4800元/学年;艺术类专业6900元/学年;民语类文科专业2500元/学年;民语类理科和英语(蒙英双语)专业3000元/学年;新疆文、理预科3000元/学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专业20000元/学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招收的藏语言、蒙古语言、维吾尔语言专业方向的非民语考生免收学费。
根据住宿条件的不同收取不同标准的住宿费用,一般为每学年800-1200元。
学校建有完全能够满足学生就餐的清真餐厅、大众餐厅多处。为了保障学生利益和饮食安全,所有餐厅实行学校统一采购、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为学生提供品种齐全、经济实惠的各式佳肴。

西北民族大学生物技术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物技术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物技术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生物技术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物技术和通信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生物技术

西北民族大学应用化学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化学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化学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应用化学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化学和通信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应用化学

西北民族大学物理学(藏汉双语)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物理学(藏汉双语)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物理学(藏汉双语)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物理学(藏汉双语)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物理学(藏汉双语)和

西北民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通信工程这二个专业,

西北民族大学保险学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保险学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保险学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保险学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保险学和通信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保险学和通信工程录

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通信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学和通信工程录

西北民族大学阿拉伯语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阿拉伯语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阿拉伯语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阿拉伯语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阿拉伯语和通信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阿拉伯语

西北民族大学俄语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俄语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俄语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俄语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俄语和通信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俄语和通信工程录取分数线(甘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专业介绍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和通信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通信工程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通信工程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通信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通信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经济学和通信工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