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太原理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工程力学(试验班) | 2021 | 理科 | -/566(本科一批A段) | -/536(本科一批B段) |
| 工程力学 | 2021 | 理科 | -/552(本科一批A段) | -/536(本科一批B段) |
| 工程力学 | 2020 | 理科 | 581/574(本科一批A段) | 562/561(本科一批B段) |
| 工程力学 | 2019 | 理科 | -/542(本科一批A段) | -/529(本科一批B段) |
| 工程力学 | 2018 | 理科 | -/550(本科一批A段) | -/542(本科一批B段) |
| 工程力学 | 2017 | 理科 | -/505(本科一批) | -/497(本科一批B段) |
| 工程力学 | 2017 | 理科 | -/505(本科一批A段) | -/497(本科一批B段)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太原理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工程力学 | 2021 | 理科 | -/539(本科一批) | /() |
| 工程力学 | 2020 | 理科 | -/544(本科一批) | /() |
| 工程力学(教学) | 2019 | 理科 | -/557(本科一批) | /() |
| 工程力学 | 2018 | 理科 | -/554(本科一批) | /() |
| 工程力学 | 2017 | 理科 | -/530(本科一批) | /()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西 | 工程力学(试验班)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66 |
| 工程力学 | 552 | ||||
| 陕西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9 |
| 云南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5 |
| 贵州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9 |
| 四川 | 工程力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明向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9 |
| 重庆 | 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1 |
| 广西 | 工程力学(5500元/年,在明向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3 |
| 工程力学(试验班)(5500元/年,在明向校区办学) | 563 | ||||
| 湖南 | 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1 |
| 山东 | 工程力学(试验班)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85 |
| 工程力学 | 582 | ||||
| 江西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3 |
| 福建 | 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6 |
| 安徽 | 工程力学(5500元/年;明向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2 |
| 浙江 | 工程力学(试验班)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17 |
| 工程力学 | 612 | ||||
| 江苏 | 工程力学(在晋中市明向校区学习)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4 |
| 黑龙江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8 |
| 吉林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0 |
| 辽宁 | 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2 |
| 内蒙古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0 |
| 河北 | 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7 |
| 天津 | 工程力学(明向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17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结构或机构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工程与科学计算、软件开发及具有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内容
本专业有工程结构分析和机械动力学两个特色方向。主要学习工程计算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结构或机构分析理论等方面的课程,初步掌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并辅助以实践性环节,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科研、设计、软件开发应用研究性人才。
三、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土木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冶金、水利等领域中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设计、管理工作,或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工程力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5 |
| 湖南 | 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9 |
| 山东 | 工程力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62 |
| 安徽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1 |
| 内蒙古 | 工程力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77 |
| 山西 | 工程力学(办学地点草堂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36 |
| 河北 | 工程力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4 |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世纪学府,坐落于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其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1953年,学校独立建校,定名太原工学院,直属国家高教部;1962年划归山西省管理;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直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的山西矿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12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的办学传统,彰显“敢为人先、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行业翘楚和道德楷模,如著名教育家赵宗复、“中国石油之父”孙健初、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王曰伦、圆弧齿轮专家朱景梓、“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谢克昌、“知识分子楷模”栾茀、“草原公仆”云布龙等,深刻诠释着百廿老校“得天下英才以育之、育一代新人以报国”的崇高追求。
学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设有24个专业学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筹)。现有明向、迎西、虎峪、柏林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213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69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学校有全日制学生40311名、国际学生475名、教职工4039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双聘院士10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8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名。学校入选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创新创业50强高校,荣膺首批“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学校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学校21个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类创新团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大学生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国高校50强;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4项金奖,位居全国高校金牌排行榜第9位;“清泽心雨”思政平台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螺丝钉之家”入选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学校高度重视并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体育工作格局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是国内迄今为唯一一所获得过男篮、男足两项全国总冠军的大学。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曾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累计承担“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各类项目1634项;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42项。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近年来,学校努力打造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才智引擎,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等累计为地方和行业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百亿元。
“汾水之滨,煌煌学堂”。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谋求人类福祉为己任,坚定不移朝着建设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一流大学目标奋勇前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雁塔、草堂两个校区和一个科教产业园区。雁塔校区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古城墙;草堂校区坐落于高新区草堂寺景区草寺东路,毗邻千年名刹草堂寺;华清科教产业园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林带南段,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两校区和产业园区总占地3700余亩。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系(科)整建制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环境类系(科),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是新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本科学制的建筑类高等学府,我国著名的土木、建筑“老八校”之一,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重点大学。1959年和1963年,学校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94年3月8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现为“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教育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高校。
经过并校60余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一所以土木建筑、环境市政、材料冶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工、管、艺、理、文、法、哲、经、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被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授予"建筑教育特别贡献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获准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的单位。学校拥有原国家重点学科3个(结构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兼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硕士点涉及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法学、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基本涵盖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在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为B+(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30%);管理科学与工程为B-(全国前40%);ESI全球排名中。工程学已进入前3‰,环境与生态学、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前1%。
学校现有20个学院,65个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环境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文化产业管理、冶金工程、交通运输、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1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11个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认证。
学校拥有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智库1个、1个国家级成果研究推广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14个,3个甲级资质设计研究院。陕西省依托学校成立了"陕西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院"、“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
目前,在校各类学生总数36000余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名,研究生近95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专任教师1800余名。拥有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南非科学院院士1名、校友院士9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全国优秀教师4名、全国模范教师3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万人计划”入选者6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7名、入选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国家评估认证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在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1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形成了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素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累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0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科学探索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国家重大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平台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院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工程硕士教育创新院校”;入选教育部首届“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屡创佳绩。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摘得全国“优胜杯”;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3项,摘得全国“优胜杯”;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3项;在第27届国际建协UIA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全球最高奖;此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学生先进成图、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金相技能大赛、三维数字化大赛等多项竞赛中屡获最高奖项。学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40位。
并校60余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铸就了“传承文明、开创未来、育材兴国、科技富民”的办学宗旨,凝练了“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树立了“为人诚实、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的优良校风。先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30万余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成为国家土木建筑、环境市政及材料冶金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学校坚持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学术立校、自强报国”的办学理念,扎根西部,立足行业,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丝路沿线学科门类最全、培养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建筑科技新高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面向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招生,除在上海市参加第二批本科录取外,其余各省均参加重点院校第一批本科录取。
详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
同等对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力学和车辆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程力学和车辆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程力学就业前景和车辆工程就业前景,工程力学专业介绍和车辆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工程力学和车辆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工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应用化学和工程力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化学和工程力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化学就业前景和工程力学就业前景,应用化学专业介绍和工程力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化学和工程力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应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和工程力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工程力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工程力学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工程力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工程力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工程力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工程力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就业前景和工程力学就业前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介绍和工程力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法学和工程力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工程力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工程力学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工程力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工程力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工程力学录取分数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程力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程力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工程力学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工程力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工程力学这二个专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力学和建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程力学和建筑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程力学就业前景和建筑学就业前景,工程力学专业介绍和建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工程力学和建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工程力学和建筑学录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力学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程力学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程力学就业前景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就业前景,工程力学专业介绍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工程

西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和建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程力学和建筑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程力学就业前景和建筑学就业前景,工程力学专业介绍和建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工程力学和建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工程力学和建筑学录

西安科技大学工程力学和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矿井建设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程力学和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矿井建设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程力学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