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较强的会计核算、分析和财务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应用统计、审计学等。
就业方向
在各类企业、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财务、税务、审计等方面的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河南 | 会计学(曲江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3 |
| 山东 | 会计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78 |
| 江西 | 会计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3 |
| 福建 | 会计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1 |
| 安徽 | 会计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1 |
| 浙江 | 会计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90 |
| 河北 | 会计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3 |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必需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备管理、会计及审计等方面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了解经济政策和法规,适应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创新要求,能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会计与审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会计与审计方法与专业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审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调查统计、文献检索、数据处理等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了解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相关国际惯例;
4.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具有财会电算化工作应用的基本能力;
6.具有初步的科研及财会与审计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经济学
四、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程序设计语言
统计学原理 会计学原理 管理会计 经济法
财务管理 初级财务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审计学概论 审计实务
会计信息系统 税法
五、修业年限 四年
六、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会计学(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4 |
| 湖南 | 会计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9 |
| 山东 | 会计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44 |
| 江西 | 会计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9 |
| 山西 | 会计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501 |
| 河北 | 会计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0 |
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0年7月,学校成为工信部、陕西省共建高校。学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机械学院和成立于1960年的陕西工业大学。两校的办学历史分别可以追溯至1919年由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创办的北平市公立商业补习学校和1937年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水利组)。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94年,学校经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管理体制调整为中央与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机械学院前身学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校庆起始年,5月1日为校庆日。
学校建有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1个大学科技园。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9000名。有教职工266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00余人。现设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设69个本科专业,其中10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2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8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设有21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其中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学校是我国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现有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全部本科专业。现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工程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3‰、材料科学进入ESI全面排名5‰。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水利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0%,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3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40%。在“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高校601-700位,全国高校89-106位。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将人才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学校成立“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研究院”,建设院士工作室13个。有双聘院士4人、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1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45人、“特支计划”15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多人。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91项,省级教改项目95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30部;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2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个首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1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1名教师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入选工信部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9项,教材研究基地1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作为全国试点高校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有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全国示范性基地,8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学校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科研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校建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43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其中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近十年来,学校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24项,其中国家级奖5项,本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973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60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8项,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75件,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0件,科研经费到款28.41亿元。学校不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与省内外240多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陕西、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等地建立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17个。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陕西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有2个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与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共建“西安理工大学浐灞创新孵化中心”,双创中心下属的“西理工/工创汇”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陕西省众创空间及西安市众创空间。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多项赛事中成绩优异。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设有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陕西省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学生在全国性“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游泳比赛、定向锦标赛、艺术展演等体育艺术活动中屡获大奖,学校被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与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合作建立的“古都大讲坛”在陕西高校具有较大影响。先后19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学校先后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促进了全校师生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了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培养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有序发展,目前已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一百多名学生来校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校园国际化氛围有效提升。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逐步建成,科研国际化工作有序推进。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考生报考踊跃,近年来学校在全国第一志愿录取率均超过96%。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长期以来,学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秉承“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其中有多位两院院士、重要党政领导和杰出企业家,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水利水电、印刷包装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全面提高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稳步提升。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西安理工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生奖学金
奖学金名称 |
奖励条件 |
奖励办法 |
一等奖学金 |
1、本科提前批次(国防生除外)或本科一批次第一志愿(即平行志愿中的A志愿)报考我校且高考成绩高出一本线95分(含)以上的考生; |
免大学四年学费(学费按照理工类每学年4500元/生,文史类3500元/生计算) |
二等奖学金 |
1、本科提前批次(国防生除外)或本科一批次第一志愿(即平行志愿中的A志愿)报考我校且高考成绩高出一本线85分(含)以上的考生; |
奖金10000元 |
三等奖学金 |
1、本科提前批次(国防生除外)或本科一批次第一志愿(即平行志愿中的A志愿)报考我校且高考成绩高出一本线75分(含)以上的考生; |
奖金6000元 |
单科优秀奖学金(语文) |
当年录取考生中语文单科成绩最高分 |
奖金3000元 |
单科优秀奖学金(数学) |
当年录取考生中数学单科成绩最高分 |
奖金3000元 |
单科优秀奖学金(英语) |
当年录取考生中英语单科成绩最高分 |
奖金3000元 |
单科优秀奖学金(文综) |
当年录取考生中文综单科成绩最高分 |
奖金3000元 |
单科优秀奖学金(理综) |
当年录取考生中理综单科成绩最高分 |
奖金3000元
|
此外学校还设有以下各类奖学金:
1)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名额由中央拨款确定)、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名额由中央拨款确定);
2)优秀学生奖学金,共180余万元,分为特等(2000元/人)、一等(1000元/人)、二等(800元/人)、三等(500元/人);
3)社会团体及个人奖学金,分为刘嵩俊奖学金(1250美金,每年奖励5人)、Panasonic育英基金(20000元,每年奖励20人)、镇泰奖学金(100000元,每年奖励50人)、唐仲英德育奖学金(4000元/人,每届学生奖励30人,连续奖励四年)、东方电气奖学金(200000元,每年奖励100人)、潘家铮奖学金(20000元,每年奖励3人)、华龙科技创新奖学金(500元-3000元/人或团体,每年共奖励171人)、PANYA奖学金(10000元,每年奖励10人)、启源奖学金(40000元,每年奖励12人)、苏文成教授奖学助学金(10000元,每年奖励8人)、禾望电气奖学金(31000元,每年奖励6人)、英飞凌科技奖学金(21000元,每年奖励7人)、万信奖学金(10000元,每年奖励8人)、山脉奖学金(1000元,每年奖励15人)、张光斗奖学金(48000元,每年奖励6人)、章梓雄流体力学纪念奖学金(3000元,每年奖励2人)、陕西省水利学会优秀学生奖学金(5000元,每年奖励10人)、金源奖学金(50000元,每年奖励20人)、东风奖学金(30000元,每年奖励15人)、北人奖学金(10000元,每年奖励5人)、和谷奖学金(5000元,每年奖励5人);
4)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每年奖励18万余元;
5)国防生志海奖学金(15000元,每年奖励30人)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4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9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省级科技团队6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3300余人,本科生17000余人。
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授权单位,1984年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博士授予单位和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650人。拥有以姚穆院士、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专家学者领衔,省级专家学者、团队为核心的一批优秀师资力量。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0余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陕西省特聘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专家学者百余人。
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5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教材79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7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3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3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01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648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9所海外高校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40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
不忘初心担使命,只争朝夕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重大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继续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步奋进。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19号,西安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邮编:710048。
招生办公室咨询电话:029-82330087
西安工程大学校园网:http://www.xpu.edu.cn/
西安工程大学招生网:http://zsb.xpu.edu.cn/

西安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会计学这

西安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会计学这二个专业,

西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能源与动力工程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能源与动力工程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能源与动力工程和会计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材料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和会计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西安理工大学智能制造工程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制造工程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制造工程和会计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西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车辆工程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车辆工程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车辆工程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车辆工程和会计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车辆工程和会计学录

西安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会计学这

西安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程力学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程力学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工程力学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工程力学和会计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工程力学和会计学录

西安理工大学会计学和工业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会计学和工业工程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会计学就业前景和工业工程就业前景,会计学专业介绍和工业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会计学和工业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会计学和工业工程录

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管理和会计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工程管理和会计学在陕西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工程管理就业前景和会计学就业前景,工程管理专业介绍和会计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工程管理和会计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工程管理和会计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