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软件工程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0 | 20422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7 | 21251 | |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9 | 21334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 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 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相 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软件开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 验、软件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养,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 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 学与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 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备作为软件工 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
6.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 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 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 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 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 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觉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 业能力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
主干学科:软件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系统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设计、 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离散数学(64学时)、计算系统基础(64+48学 时)、计算与软件工程I(个人级软件开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Ⅱ(小组级软件开 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Ⅲ(团队软件工程实践)(16+96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 (64+48学时)、操作系统(48+48学时)、计算机网络(48+48学时)、数据库系统(48+48学 时)、软件需求工程(32+32学时)、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32+32学时)、软件构造(32+32 学时)、软件测试与质量(32+32学时)、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32+32学时)、计算机组织 结构(限选)(48学时)、软件工程统计方法(限选)(48学时)、软件过程与管理(限选)(32学 时)。
示例二:程序设计基础(32学时)、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32学时)、数据结构(32学时)、 离散结构(32学时)、操作系统(32学时)、数据库系统(32学时)、计算机网络(32学时)、软件工 程概论(32学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32学时)、软件体系结构(32学时)、软件项目管理 (32学时)、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32学时)、计算机应用与编程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面向对 象与交互式应用开发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 库应用系统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软件系统构思综合训练(实验64学时)、软件工程综合实 践(实验64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程序设计基础(60+20学时)、离散数学(64学 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0+16学时)、数据结构(60+20学时)、计算机组成与结构(52 +12学 时)、操作系统(62 +10学时)、数据库概论(52 +12学时)、软件工程导论(40+8学时)、网络及其 计算(56+16学时)、软件建模技术(30+10学时)、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32+8学时)、软件项目 管理(32+8学时)、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验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系统分析 与软件建模实验、软件系统设计实验、软件测试实验、专业综合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北京 | 计算机类(5300元,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办学地点丰台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7 |
| 四川 | 计算机类(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丰台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8 |
| 海南 | 计算机类(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80 |
| 广西 | 计算机类(5300元/年,在丰台校区办学,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6 |
| 广东 | 计算机类(非定向)(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2.软件工程+080910.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办学地点:丰台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6 |
| 江西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6 |
| 福建 | 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7 |
| 江苏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4 |
| 黑龙江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0 |
| 吉林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64 |
| 辽宁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26 |
| 山西 | 计算机类(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办学地点丰台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1 |
| 天津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丰台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47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新疆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1 |
| 甘肃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22 |
| 陕西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0 |
| 云南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2 |
| 贵州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黄家湖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5 |
| 四川 | 计算机类(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黄家湖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6 |
| 海南 | 计算机类(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42 |
| 广西 | 计算机类(5850元/年,在黄家湖校区办学,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7 |
| 广东 | 计算机类(非定向)(0809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2.软件工程+080903.网络工程+080904.信息安全)(办学地点:黄家湖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4 |
| 江西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2 |
| 福建 | 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6 |
| 安徽 | 计算机类(5850元/年;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7 |
| 黑龙江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36 |
| 吉林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31 |
| 辽宁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1 |
| 山西 | 计算机类(包含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办学地点黄家湖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37 |
| 天津 | 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黄家湖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04 |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坐落于北京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校园环境典雅,古朴幽美,人文氛围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坐落于青龙湖畔的丰台校区于2021年9月正式启用,具有中式经典、山水校园风貌特点,彻底提升了“大文化”与“小空间”的匹配度,为中央民族大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起点。
中央民族大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门人才而创建的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源于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批准,195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02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重点共建中央民族大学的协议》,加快了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17年顺利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现任校党委书记张京泽、校长郭广生。
党和国家历届领导集体始终非常关心和重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17次接见学校师生代表。1993年学校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2001年6月,朱镕基同志到校视察,并代表中央政府提出了“把中央民族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同年,胡锦涛、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亲自审批了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四部委联合上报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请示》。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学校工作时指出:“中央民族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经成为践行政治立校的重要高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民族理论政策研究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45人,其中专任教师115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2%。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0个。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学校现有1个学部、23个学院,有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67个本科专业、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6个、省部级交叉重点学科4个,其中城市民族学、民族艺术学、质谱成像与代谢组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1个四部委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4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设立或委托建设的科研平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390人,其中本科生12075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4人、硕士研究生5938人、博士研究生1193人;本预科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将近50%。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学校,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500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0万余名各民族毕业生。其中有知名专家学者近千名,少数民族省部级领导干部近百名,地厅级领导干部近千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万余名,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杰出人才和民族团结表率的摇篮。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北京丰台区青龙湖畔,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2021年9月第一批近5000名学生正式入住。学校拥有各类图书和电子图书500万余册,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图书文献资料藏量居国内高校前列。学校出版社是全国民族学科教材和著作的出版基地,期刊社编辑出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民族教育研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多本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刊物。民族博物馆藏有5万余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已经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教学实践基地。
当前,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和开放办校五大战略,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奋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启学校发展新征程、开创学校事业新局面。(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9月30日)
| 周边环境 |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南邻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接世界闻名的“中国硅谷”——中关村。地理位置优越,教学环境优美,交通便捷,信息通畅。于众多名校中自显特色,独具风采。
行车路线
乘332路、320路、904路、16路支线、716路、717路、732路、814路、933路、运通105路、运通205路、运通106路、运通206路公交车均可直接到学校
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中南钢铁工业学校等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院士、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1.4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1.01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9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78.05万册,电子图书100.6万册。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8200余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8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7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个(国家级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14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15门,国家规划教材14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7个;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一等奖1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多次荣获“互联网+”、“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奖励3000余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71位。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10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战略钒资源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8个省级科研平台。“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160余项。2007年以来获得19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9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2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267人,湖北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7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1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4人,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3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先进耐火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与中国宝武、恒大集团、鞍钢集团、柳钢集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无锡、淄博、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襄州区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和8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濮耐奖学金、铌钢奖学金、辉玲奖学金、圣晖奖学金、创泽创新奖学金、冶机77奖学金、上饶商会助学金等20余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意大利、荷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与美国桥港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近500名。
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大力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沁湖文化,扎根荆楚大地,服务国家需求,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职责,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率先实现湖北省属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突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院 | 招生专业(类) | 授予学位 | 学制 | 招生计划 | 学费 (元/年) |
“3+1+2”选考科目要求 | “3+3”选考科目要求 | 非改革省份科类要求 |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材料类(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565 | 5850 | 物理+化学 | 物理,化学(2门必选) | 理工类 |
| 城市建设学院 | 建筑类(含城乡规划、建筑学) | 工学学士 | 五年 | 9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地理(2选1) | 理工类 |
| 土木类(含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土木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34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 恒大管理学院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13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工商管理类(含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物业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555 | 450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文理兼收 | |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工与制药类(含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285 | 5850 | 物理+化学、生物二选一 | 物理,化学,生物(3选1) | 理工类 |
| 应用化学 | 工学学士 | 四年 | 60 | 4500 | 物理+化学 | 物理,化学(2选1) | 理工类 | |
| 机械自动化学院 | 机械类(含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600 | 585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计算机类(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 | 工学学士 | 四年 | 495 | 585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理学院 | 材料物理 | 理学学士 | 四年 | 75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工程力学 | 工学学士 | 四年 | 75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 统计学 | 理学学士 | 四年 | 7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学学士 | 四年 | 7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交通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90 | 4500 | 物理+化学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机械类(汽车)(含车辆工程、物流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26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 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 | 生物技术 | 理学学士 | 四年 | 65 | 4500 | 物理+化学、生物二选一 | 物理,化学,生物(3选1) | 理工类 |
| 体育学院(恒大足球学院) | 体育教育(足球) | 教育学学士 | 四年 | 30 | 450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体育类 |
| 外国语学院 | 德语 | 文学学士 | 四年 | 40 | 450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文理兼收 |
| 外国语言文学类(含英语、翻译) | 文学学士 | 四年 | 145 | 450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文理兼收 | |
| 文法与经济学院 | 法学类(含法学、社会工作) | 法学学士 | 四年 | 90 | 450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文史类 |
| 公共管理类(含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 | 管理学学士 | 四年 | 90 | 450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文理兼收 | |
| 经济与贸易类(含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 | 经济学学士 | 四年 | 175 | 450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文理兼收 |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自动化类(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625 | 585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医学院 | 护理学 | 理学学士 | 四年 | 40 | 450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理工类 |
| 临床医学 | 医学学士 | 五年 | 230 | 5850 | 物理+化学、生物二选一 | 化学,生物(2门必选) | 理工类 | |
| 卫生检验与检疫 | 理学学士 | 四年 | 70 | 4500 | 物理+化学 | 物理,化学,生物(3选1) | 理工类 | |
| 预防医学 | 医学学士 | 五年 | 80 | 4500 | 物理+化学、生物二选一 | 物理,化学,生物(3选1) | 理工类 | |
| 药学 | 理学学士 | 四年 | 70 | 4500 | 物理+化学 | 化学(必选) | 理工类 | |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 | 工学学士 | 四年 | 3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绘画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32 | 1035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艺术类 | |
| 设计学类(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 | 艺术学学士 | 四年 | 198 | 10350 | 物理或历史均可+不限 | 不提科目要求 | 艺术类 | |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安全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8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环境工程 | 工学学士 | 四年 | 80 | 4500 | 物理+不限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 矿业类(含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 工学学士(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理学学士) | 四年 | 200 | 4500 | 物理+化学、地理二选一 | 物理(必选) | 理工类 | |
| 国际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工学学士 | 四年 | 80 | 25000 | 物理+不限 | / | |
| 机械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工学学士 | 四年 | 100 | 25000 | 物理+不限 | |||
| 网络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工学学士 | 四年 | 80 | 25000 | 物理+不限 | |||
| 注:各省具体招生专业(类)和人数以各省级招生部门向社会公布的为准,各专业(类)最终收费标准以学校所在地省级物价部门核准备案的为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