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潍坊职业学院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
| 校友会(公办一类) | - | 142 |
| 校友会(公办二类) | 9 | - |
| 高职排名 | 34 | 89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普通类二段 | 304 | 484848 | 150 | |
| 2021 | 高本贯通 | 普通类二段 | 463 | 233818 | 150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普通类二段 | 226 | 537139 | 150 | |
| 2021 | 校企合作 | 普通类二段 | 208 | 540695 | 150 | |
| 2021 | 高职技师合作培养 | 普通类二段 | 180 | 543227 | 150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普通类二段 | 384 | 378368 | 150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405 | 0 | 220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220 | 0 | 220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474 | 0 | 260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专科批 | 419 | 0 | 260 | 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
潍坊职业学院是2001年7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1+X证书试点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高等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服务贡献50强”“国际影响力50强”“综合竞争力100强”。
学校位于著名的世界风筝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山东省潍坊市,学院始建于1956年,分为滨海、奎文两个校区,校园占地2000余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9亿元,图书馆藏书112多万册,全日制高职在校生20000余人。潍坊市是山东半岛沿海城市,人口908万,市区人口108万,工商业发达,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继青岛、烟台之后跨过万亿,是中国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交通发达,宜居宜业。胶济铁路、济青客运专线、济青高速公路穿越市区,潍坊机场开通国内多条航线,潍坊港年吞吐量1500万吨。
潍坊滨海大学城位于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全国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和蓝色高端产业科教创新基地。已经有20所院校已签订协约或有意向入驻潍坊滨海大学城,预计建设后滨海大学城将拥有50万师生的。该基地将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形成各类院校50所、汇集师生50万人的规模,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乃至环渤海经济圈地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大力加强就业市场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行“产教结合、学岗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施校企合作“三级联动”机制,先后与46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专业和科技研发中心,牵头成立了潍坊机电设备职教集团和化工职教集团,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初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通过大力实施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等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排行榜中,我院在全国高职院校排名第13位;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坐落于常州科教城,占地1119.86亩,建筑面积36.05万平米。学校设有7个二级学院,42个专业,为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建筑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6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资源共享课程3门,牵头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实训基地1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型实训基地3个,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1个、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创新服务平台5个,先后获批省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江苏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常州科教城)内。常州科教城是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和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占地7400亩,是国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单位;也是集聚创新资源、构筑创新平台的科技园区,是国家可再生能源基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江苏省留学人员创业园、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十分注重生态建设,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常州科教城努力形成以产业创新为先导、政府创新为推力、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资、介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视察常州科教城,并对她的发展寄予殷切希望。

作为教育园区,园区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思路,走差别化竞争、错位式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园区。园区现有常州大学(本科院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全国劳模邓建军母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六所高校,全日制在校生7.6万余名。五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7年在98%以上,高职学生荣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一等奖300余项。园区高校均以“优秀”等第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或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作为科技园区,常州科教城是常州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一核八园”之“核”,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积极构筑国内外人才来常创新创业的高地,扮演着转型发展的发动机和领跑者的角色。园区中科院常州中心现有13个分中心,6个研究所,正实施院地合作项目124项。中心先后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实施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先进服务单位”,并获得国家首届“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园区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平台和项目双轮驱动,南京大学等17所著名大学入驻科教城;正进一步集成创新资源、凝聚研发力量、突出产业重点,加快建设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园区建有创研港、中试放大基地等企业成长发展平台,围绕纯电动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医药、信息与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孵化、引进了360多家高科技企业,打造产业特色。园区积极建设科技金融中心,打造长三角最专业的项目路演中心,搭建资本和项目的对接平台,形成“找人才,到常州科教城;找项目,到常州科教城;找资金,到常州科教城”的亮丽品牌。
目前,园区入驻机构总数达470多家,科技人才总数近9300人,其中外籍专家16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2400多人,签约园区的海归创业团队达165个。2010年,园区全年新增科研经费32754.43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3670.8万元,横向科研经费18083.63万元;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408项,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26项,新增高新技术产品43个。
通过3-5年的努力,园区努力实现“3211”和“六个一流”的发展目标。“3211”即:集聚科技人才3万名,引进研发机构200个,孵化高科技企业1000家,在读大学生达到10万名。“六个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一所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培育一批一流的高科技企业、一流的特色产业,打造一流的园区环境。

环境优雅

绿树茵茵

莘莘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