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贵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沈阳农业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2021 | 理科 | 528/486(本科一批) | /() |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林) | 2020 | 理科 | -/497(本科一批) | /() |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2019 | 理科 | -/484(本科一批) | /() |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林) | 2018 | 理科 | -/484(本科一批) | /() |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贵州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86 |
| 新疆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63 |
| 宁夏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55 |
| 青海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理科 | 本科一段 | 普通类 | 413 |
| 内蒙古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84 |
本专业培养身心健康,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坚定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水土保持事业发展需要,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在水保、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监测、概预算、方案编制、管理与科研等工作,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养和求实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毕业生可到水土保持、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施工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鼓励自主创业。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辽宁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4 |
| 历史类 | 531 | ||||
| 河南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主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1 |
| 内蒙古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58 |
| 河北 |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2 |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2004年12月,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05年9月,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2012年9月,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2016年4月,成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11月,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18年2月,成为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19年1月,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21年1月,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4637.61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985.37亩,图书馆藏书总量375.8万余册,电子图书366.92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下设38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4437人,研究生13507人。现有在职职工4163人,其中专任教师279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96人,占比49.9%。正高级职称人员525人,副高级职称人员923人。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9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7个;ESI全球前1%学科4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3‰和5‰,农业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总数7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
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16人、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国家级青年人才28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9人、贵州省核心专家22人、贵州省省管专家63人。通过一流学科特设聘用岗位人员196人,杰出人才3人、卓越人才4人、青年英才10人、一流学科特区人才178人、“溪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此外,有连续7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1人;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3人。
学校现有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5个、贵州大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111”引智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机构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5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国家级教学平台27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和示范基地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名师 11人、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教学名师45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14人、教学团队14个,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2个。
学校积极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以赴围绕“四新”抓“四化”,主动服务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学校脱贫攻坚成果获教育部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案例。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创新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学院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获批“全国最美十佳大学生”和“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坚定地把科研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为我省高质量发展贡献贵大力量。
学校是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对口合作建设高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推动贵州高等教育发展,与贵州省9个市(州)高校开展对口合作。同时,学校与茅台集团、大北农集团、国家天文台、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磷化集团、中烟贵州分公司、贵阳农投集团、江苏丰山集团等500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实施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支持”“科技特派员行动”“博士村长”“111博士工程”“教授、博士进企业”等行动计划,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升合作层次,校地合作覆盖全省9个市(州)各区县。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与43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95所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院校,先后在冈比亚大学设立孔子学院、美国普莱斯比学院设立汉语教学中心,分别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此外,学校在SEAMEO(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AUN(东盟大学联盟)、EPU(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14年主、承、协办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
学校秉承“兴学育人”办学初心宗旨和“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部省合建和“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积极贡献,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奋力书写创建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辉煌的奋进之笔,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贵州大学现主要设有4个校区:花溪北校区、南校区、西校区、太慈桥校区等,学校占地面积4285.56亩。
花溪校区坐落在贵州著名风景区-----贵阳市花溪河畔,风景优美,交通便利。
沈阳农业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市,东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毗邻,南与沈水浑河相望,北倚天柱山,占地面积10246亩。校园环境幽雅,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
沈阳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的省立奉天农业学堂。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以复旦大学农学院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科为基础,成立了新的沈阳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以辽宁管理为主,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几代沈农人前赴后继,开拓创新,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秉承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学术育人的理念,大力实施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校友荣校战略,带领全校师生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十四五”,学校正向着建设“全国一流、东北特色、沈农品质”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学校拥有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体系。设有16个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8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学校入选辽宁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辽宁省20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5个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有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内的省级以上科学研究机构94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室)19个。
建校以来,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现有教师1783人,其中,教授235人,副教授359人,博士生导师255人,硕士生导师661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优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人选7人,入选科技部创新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协托举工程1人,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7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领军人才6人、攀登学者3人、特聘教授8人、百千万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4人,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67人、千人层次人选85人、万人层次人选62人。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员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辽宁省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由院士、杰青领衔,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学校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优秀网络课程2门,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学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育德、育能、育责上下功夫,培养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农业人才。现有在校生19793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46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464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91人,非全日制研究生971人,留学生251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本、专科生和博士、硕士研究生13万人,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农业本科院校,学校牢记使命担当,始终瞄准农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摊子”“奶罐子”等做大文章,大力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建设,为辽宁、东北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副食供应”等重大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自1982年辽宁省实行“一二三工程”以来,陆续在全省10个市30个县区设立了科教基点,先后选派400余名科技人员挂职服务农村农业生产第一线,选拔51名教师党员担任贫困乡村“第一书记”。培训农村经纪人、新型农民等各类农业科技人才3.5万人。“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26项,科研经费总数达10.68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339篇。牵头组建了中国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辽宁省农业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校企联盟、北方沙区桑树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成立了国家生物炭研究院、辽河国家公园研究院。陈温福院士团队研发的北方超级稻、生物炭肥料,李天来院士团队推广的设施蔬菜、几代沈农人自主研发的寒富苹果,新民的草莓、法库的牛、昌图的猪、黑山的鸡、西丰的鹿等已经成为我省的靓丽名片,更是我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沈农在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辽宁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高校平安校园、沈阳市先进党委、沈阳市先进单位、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沈阳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和水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物科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物科学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生物科学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物科学和水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物技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物技术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生物技术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物技术和水

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态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态学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生态学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态学和水土保持与荒

沈阳农业大学大气科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大气科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大气科学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大气科学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大气科学和水

沈阳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气象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气象学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应用气象学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

沈阳农业大学应用化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化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化学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应用化学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化学和水

沈阳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息与计算科学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

沈阳农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

沈阳农业大学金融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水土保持与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