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 智能制造工程(非定向)(办学地点:校本部)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5 | 53810 | (202)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智能制造工程 | 2020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8 | 40411 | ||
| 2019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0 | 0 | |||
| 2018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1 | 24603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东 | 电气类(非定向)(080213.智能制造工程+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80801.自动化+080803.机器人工程)(办学地点:未央大学园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0 |
| 江西 | 电气类(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1 |
| 福建 | 电气类(含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3 |
| 安徽 | 电气类(6480元/年;含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西安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6 |
| 黑龙江 | 电气类(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90 |
| 辽宁 | 电气类(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6 |
| 山西 | 电气类(包含专业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48 |
| 北京 | 电气类(含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7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东 | 智能制造工程(非定向)(办学地点:校本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5 |
| 四川 | 智能制造工程(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5 |
| 广西 | 智能制造工程(623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7 |
| 湖南 | 智能制造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6 |
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学校作为“西迁群体”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培养了16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充分彰显,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居全国第140位。
学校现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2055亩,建筑面积129.6万平米。西安未央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有专任教师1350余人,拥有国家“优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百余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22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300余人;图书馆藏书200余万册。设有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文理学院、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阿尔斯特学院和体育部等16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二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二级学科9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本科专业63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院士创新团队7个。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5‰),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后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2项;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2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6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3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省级新工科项目6项、新农科项目1项、新文科项目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2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优秀教材21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75项。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50所、陕西省唯一一所普通高校基层团建试点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先进单位”“陕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陕西省高校易班发展中心、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先后依托学校成立,入选首批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在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及年度人物评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项目建设、易班应用推广等重大工作和活动中成绩优异,成为唯一一所三届蝉联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高校,连续五年荣获全国易班优秀共建高校。在师生中涌现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好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个人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典型。科大学子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学校是唯一一个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先进集体奖”的陕西省属高校。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就业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节目专题报道。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79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重大重点项目等;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5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1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出版著作116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2614篇,EI收录期刊论文520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564件,国外专利61件。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6个,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入选院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研修项目,师生出国人数逐年大幅递增。拥有陕西高校招生年限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大力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招收来自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荷兰、巴基斯坦等25个国家本硕博学生来校学习。
在5年一次的全省“五一”评选表彰活动中,学校成为唯一一所在2012年、2017年连续两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高校;2014年、2018年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陕西高等学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连续四年在省属高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双百工程”先进单位。学校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双创”示范高校、2个学院入选省级“标杆院系”,7个支部入选全省、全国“样板支部”;2人入选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个支部入选“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改革为动力、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入实施奠基、复兴、腾飞“三步走”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我校设立了陕西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设大学生阳光助学中心,开办助学经济实体,组织机构健全,队伍建设完善,为我校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2008年我校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我校被评为“全国资助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一等奖。
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奖贷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企业及个人奖助学金、校设优秀学业及优秀团体奖学金、学生勤工助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技能培训、生源地助学贷款、医疗保险等。
1、 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每学年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学年5000元/人);国家助学金(每学年一等:3500元/人,二等:2500元/人)。
2、企业及个人奖助学金:华民慈善助学金、福慧奖助学金、华育奖助学金、黄奕聪奖学金、富士康奖助学金、“金石”奖学金、钟香驹奖学金基金、亚马逊化工奖学金、斯道拉恩索奖学金、美卓奖学金、北方窑业奖学金、友达光电奖学金、芬欧汇川奖学金、胡氏家庭奖学金、北方窑业奖助学金、蒙娜丽莎奖学金、中国皮革协会奖学金、朗盛奖学金、联丰爱心基金、达威奖学金、兴鹏实习奖学金、可利得奖学金、“克林”奖助学金、克莱恩实习奖学金、BASF奖学金、狮岭皮具创意奖学金等。
3、校设奖学金:优秀学生综合奖学金、优秀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文体优胜奖学金、学习进步奖学金、社会实践奖学金、道德风尚奖学金、阳光助学金等。
4、勤工助学:通过开办阳光文体用品中心、阳光书报亭、阳光茶坊、阳光sung酒吧等助学经济实体,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
5、经济困难学生技能培训:开办公关礼仪、社交技能、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心理辅导、计算机、英语等免费培训班等。利用假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调研、参观学习活动。
6、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
7、医疗保险:西安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商业保险。
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距西安市行政中心6千米,距西安北客站3千米。
学校成立了陕西科技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设大学生阳光助学中心,开办助学经济实体,组织机构健全,队伍建设完善,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先后被评为“ 陕西省优秀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及“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及“全国资助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一等奖。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及奖贷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助学金、社会捐资奖助学金、校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生源地助学贷款、医疗保险、资助育人平台等。
1、国家奖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每学年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每学年5000元/人);国家助学金(每学年一等:3500元/人,二等:2500元/人)。
2、社会捐资奖助学金:
周廉奖学金、贵州茅台奖学金、博世助学金、金石奖学金、顺丰奖学金、中国皮革协会奖学金、华贸皮革企业奖助学金、隆丰奖学金、亚马逊化工奖学金、钟香驹教授奖学基金、维美德奖学金、斯道拉恩索企业奖学金、芬欧汇川教育基金、中达化工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方舟科技创新奖学金、北方窑业奖学金、蒙娜丽莎企业奖学金、旭日陶瓷企业奖学金、费诺油气科技创新奖学金、金堆金奖助学金、通利行奖助学金、珍馨香精香料奖学金、仁恒医药奖学金、“东富龙”奖助学金、“成型学长”奖助学金、“克林”奖助学金、“永礼”奖助学金等。
3、校设奖助学金:
陕西科技大学本科生优秀奖学金以及特别资助金。
4、勤工助学:
在学校各部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由阳光助学中心负责勤工助学具体工作,同时通过开办阳光文体用品中心、阳光书报亭、阳光茶坊、阳光咖啡馆四个助学经济实体,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
5、生源地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指开发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办理的助学贷款。
6、医疗保险:
西安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大学生城镇医疗保险。
汕头大学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广东省属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广东省、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的省部共建大学,也是全球唯一一所由私人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990.20亩,建筑面积57.01万平方米。
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2011年,汕头大学被列为广东省自主办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2年起,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汕头大学;2015年,汕头大学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项目建设行列;2016年,汕头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合作创办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并于2017年首次招生。2018年11月,学校获批成为广东省首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得到著名爱国人士及国际企业家李嘉诚先生的鼎力资助,李嘉诚基金会对汕头大学的支持款超过100亿港元,并在人才、资源等方面支持学校推行多项教育改革。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设置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含一级学科点覆盖数,我校共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5个(临床医学、化学、海洋科学、数学、滨海智慧城市交叉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广东高校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6个,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广东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广东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法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临床医学、视觉传达设计、土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海洋科学、会计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护理学、新闻学、产品设计),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工商管理、艺术设计、法学、临床医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广播电视新闻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育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教育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5个(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工商管理、护理学),广东省重点专业7个(临床医学、土木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技术、护理学、新闻学,注:后5个为建设项目),开设“5+3”一体化培养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形成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现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学院、商学院、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招收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并设研究生院和9个住宿学院(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逾17,000人,已为社会培养出各类人才逾14万人。
学校已建成一批既能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又能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研机构,主要有国家教育部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数字信号与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感染病与分子免疫病理重点实验室、结构与风洞重点实验室、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等。图书馆全面实行电脑化管理,并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现有图书178.98万册,电子图书333.78万册。学校校园网始建于1990年,目前校园网已延伸到校内每一栋建筑物,学生可以从宿舍直接上互联网,全校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居国内高校的先进水平。
学校有五所附属医院、1个口腔门诊部和4所托管医院,共6421床位。其中第一附属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单位。附属医院为汕头地区提供50%以上的医疗服务,为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医疗实践机会。
学校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多次入围世界权威大学排行榜,连续六年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相关排名,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中国内地高校并列第51位;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法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德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100所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同时积极邀请众多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到校访问,为师生开设课程、讲座。
学校围绕“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育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持续进行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探索国际基准学分制、系统整合医学教育模式、创新CDIO工程教育模式到构建OBE结果导向一体化教育模式;从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公益课程服务学习,推广住宿学院再到全面推行书院制;从阳光财务制度,到教师年薪制度,再到“四院两部”大部制改革……诸多改革开国内高校先河,被李岚清同志高度评价为“中国高校改革的试验田”。
未来,学校将继续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实现汕头大学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建设一所“文理医工融合发展,突出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而接续奋斗。

汕头大学广告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广告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广告学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广告学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广告学和智能制造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广

汕头大学新闻学(国际新闻传媒)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新闻学(国际新闻传媒)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新闻学(国际新闻传媒)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新闻学(国际新闻传媒)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

汕头大学新闻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新闻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新闻学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新闻学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新闻学和智能制造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新

汕头大学泰语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泰语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泰语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泰语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泰语和智能制造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泰语和智能制

汕头大学西班牙语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西班牙语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西班牙语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西班牙语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西班牙语和智能制造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汕头大学体育教育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体育教育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体育教育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体育教育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体育教育和智能制造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汕头大学法学(涉外法务特色班)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涉外法务特色班)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涉外法务特色班)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法学(涉外法务特色班)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

汕头大学法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智能制造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智能制

汕头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智能制造

汕头大学金融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智能制造工程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智能制造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