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上海海事大学 (最高/最低分)  | 上海海洋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物流管理 | 2021 | 综合 | -/511(本科批) | -/485(本科批)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物流工程) | 2021 | 综合 | -/499(本科批) | -/485(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20 | 综合 | -/515(本科批) | -/481(本科批)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2020 | 综合 | -/497(本科批) | -/481(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19 | 综合 | 527/512(本科批) | 489/481(本科批)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2019 | 综合 | 508/497(本科批) | 489/481(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18 | 综合 | -/511(本科批) | -/481(本科批)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2018 | 综合 | -/497(本科批) | -/481(本科批) | 
| 物流管理 | 2017 | 综合 | 523/506(本科批) | 493/477(本科批)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2017 | 综合 | 521/495(本科批) | 493/477(本科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上海 | 物流管理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1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含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专业) | 499 | ||||
| 四川 | 物流管理(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9 | 
| 重庆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5 | 
| 广西 | 物流管理(50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8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5000元/年,包含专业:工业工程、物流工程) | 526 | ||||
| 广东 | 物流管理(非定向)(办学地点:主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0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非定向)(120701.工业工程+120602.物流工程)(办学地点:主校区) | 559 | ||||
| 湖南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5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582 | ||||
| 河南 | 物流管理(主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4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主校区) | 580 | ||||
| 山东 | 物流管理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81 | 
| 江西 | 物流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5 | 
| 福建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6 | 
| 安徽 | 物流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7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5000元/年;含工业工程、物流工程) | 563 | ||||
| 浙江 | 物流管理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24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622 | ||||
| 江苏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3 | 
| 山西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包含专业工业工程、物流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36 | 
| 物流管理 | 534 | ||||
| 北京 | 物流管理(办学地点主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8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上海 | 物流管理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5 | 
| 四川 | 物流管理(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1 | 
| 河南 | 物流管理(校本部)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9 | 
| 安徽 | 物流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2 | 
| 江苏 | 物流管理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6 | 
| 内蒙古 | 物流管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1 | 
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发轫于上海,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开创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9年交通部在沪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8年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新城(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学校成功举行110年校庆系列活动。
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
学校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9个本科专业。拥有1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市高峰学科,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9个部市级重点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港航物流学科保持全球领先。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有水上训练中心,拥有4.8万吨散货教学实习船“育明”轮。
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2006年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2019年,年度科技总经费达到4亿元,获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部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现设有商船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亚洲邮轮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设中荷机电工程学院)、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理学院(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悲鸿艺术学院、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等二级办学部门。在26900余名学生中,有本科生16000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7200余人,留学生近600名。在13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9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约69.2%。学校致力于培养国家航运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已向全国港航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输送了逾17万毕业生,被誉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
学校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和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将自贸区建设与供应链研究有机结合,以提升自贸区产业链建设水平,促进自贸区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型发展,同时推动政府监管职能的转变。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采取国际上先进的商学院运作模式,与全球优秀教育机构资源共享,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航运金融教育品牌,构筑具有影响力的航运高端人才输出基地。
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海事大学、虹口区人民政府等2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心挂靠上海海事大学,是国际航运业发展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为政府和国内外企业与航运机构等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建立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之一。 2014年,市教委将该平台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与海外100余所姐妹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学生交换等。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挪威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航运组织/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自2010年起开设“国际班”,邀请美国、韩国、波兰、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航海院校的学生来校学习“航海技术”“航运管理”等专业。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项目,并开始在非洲招生,这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第一个颁发中国高校本科文凭的海外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上海海洋大学是多科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校训:勤朴忠实,1914年9月1日定立。创校初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办学传统: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
学校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等校名。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南迁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恢复上海水产学院,保留厦门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学校设14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0人、全日制在籍研究生3600余人,2019年有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在校就读的国际生共计802人。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900,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20余人,校内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500余人。拥有国家级各类人才28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212人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职)9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等。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44个,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市级7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获得IFT食品专业国际认证专业1个,通过欧洲ASIIN本科工程认证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上海市一流课程21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示范性课程等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立项建设),本科教学实习基地163个,其中海外实习基地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上海市级13项。2013年以来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校、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学校是全国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教育中心连续三轮被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90余个;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奖项。2017-2019年学生代表队连续3次获得世界头脑奥林匹克总决赛银奖,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银奖。连续10年被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建有校史馆(含三史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博物馆(含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远洋渔业展示厅、“彩虹鱼”深海科普体验基地、“中国渔政206”)等文博育人场馆。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三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水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A+评级。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30余个。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澳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拥有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我国唯一的CNAS、CMA、DNV GL和USCG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建设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动水槽,研制万米级着陆器成功到达10918米深渊。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指导单位。2011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36项。学校发挥学科与科研特色优势,服务社会成果显著。2011年以来辅导台湾地区苗栗县农户养殖大闸蟹,开创两岸农业合作的范例;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遍及全国开展科技服务,助力西藏、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精准扶贫,成效显著,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代表国家全面承担履行区域渔业管理公约任务,为维护我国远洋渔业权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现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2个校区,另有滨海基地386亩、象山科教基地56.7亩。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中国远洋渔业数据中心和海洋科学超级计算中心。现有纸质图书154万余册,电子图书近112万册,数据库50余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2016年主办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被Scopus及美国生命科学文摘索引数据库(BP)和生物学文摘(BA)三大数据库收录。主办的《水产学报》《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其中,《水产学报》获“中国百强报刊”“中国精品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
学校与美国、日本、韩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加纳等国家(地区)的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洲水产学会(AFS)等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9所高校、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自2011年以来,通过游学、交换生等派出学生4440余人;与东京海洋大学、韩国海事海洋大学“基于‘中日韩教育一体化’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共同教育计划”的两期“亚洲校园”、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分互认Erasmus项目等短期、双学位学习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为中外师生进一步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平台。
学校新时代的发展目标是:2035年,成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将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主要奖学金设置一览表
| 奖学金项目 | 助学金项目 | 
| 国家奖学金 | 国强助学金 | 
| 国家励志奖学金 | “圆梦大学”助学金 | 
| 上海市奖学金 | “手拉手”助学金 | 
| 宝钢奖学金 | 中华慈善基金 | 
| 东银奖学金 | 奔腾助学金 | 
| 中水奖学金 | 杨浦区统一战线“爱心助学"助学金 | 
| 汉宝奖学金 | |
| 秀康奖学金 | |
| 爱普奖学金 | |
| 沛华奖学金 | |
| 廷亚奖学金 | |
| 信豚奖学金 | |
| 绿微康-杨毅奖学金 | |
| 朱元鼎奖学金 | |
| 侯朝海奖学金 | 
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承诺,绝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学校采取的主要助学措施如下。(一) 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二) 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三) 提供多种奖学金。
三个大型食堂、一个清真餐厅、一个小吃广场。

上海海事大学日语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日语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日语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日语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日语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日语和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上

上海海事大学商务英语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商务英语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商务英语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商务英语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商务英语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商务英语

上海海事大学翻译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翻译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翻译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翻译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翻译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翻译和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上

上海海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海商法)(卓越法律人才)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海商法)(卓越法律人才)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海商法)(卓越法律人才)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法学(海商法)(卓越法律人才)专业介绍和物流管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海商法)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海商法)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海商法)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法学(海商法)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海商法)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

上海海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

上海海事大学金融学(海运金融)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海运金融)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海运金融)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金融学(海运金融)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海运金融)和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学(海运与物流经济)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海运与物流经济)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海运与物流经济)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经济学(海运与物流经济)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上海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船舶与海洋工程和物流管理在上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船舶与海洋工程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船舶与海洋工程和物流管理这二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