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护理学 | 2021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474 | 208721 |
| 2020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474 | 223142 | |
| 2019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55 | 171311 | |
| 文科 | 508 | 48903 | ||||
| 2018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44 | 173408 | |
| 文科 | 505 | 52363 | ||||
| 2017 | 理科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37 | 177089 | |
| 文科 | 483 | 52691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护理学(护理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0 |
| 广西 | 护理学(6500元/年,在医学院办学,不报不录.含交大-西澳大学3.5+2本硕连读以及交大-纽卡斯尔2+2双本科项目)(护理学院)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7 |
| 江西 | 护理学(护理)(该专业只招有该专业志愿的考生;含交大-西澳大学3.5+2本硕连读以及交大-纽卡斯尔2+2双本科项目)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2 |
| 内蒙古 | 护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1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护理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474 |
| 四川 | 护理学(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37 |
| 文科 | 489 | ||||
| 重庆 | 护理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7 |
| 历史类 | 497 | ||||
| 海南 | 护理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5 |
| 广西 | 护理学(22800元/年,在郭店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57 |
| 广东 | 护理学(非定向)(办学地点:郭店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68 |
| 历史类 | 484 | ||||
| 福建 | 护理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40 |
| 历史类 | 470 | ||||
| 安徽 | 护理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38 |
| 文科 | 531 | ||||
| 浙江 | 护理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34 |
| 黑龙江 | 护理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44 |
| 文科 | 403 | ||||
| 吉林 | 护理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64 |
| 文科 | 412 | ||||
| 辽宁 | 护理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26 |
| 历史类 | 501 | ||||
| 内蒙古 | 护理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32 |
| 文科 | 398 | ||||
| 河北 | 护理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49 |
| 历史类 | 475 | ||||
| 天津 | 护理学(郭店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B段 | 普通类 | 484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位于创新求索、文化荟萃、包容并蓄的黄浦腹地,红墙映日、梧桐环绕。其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两校合并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体制机制优势,遵循综合大学的发展规律和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保持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不断探索实践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医学院的模式。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九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深入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上海风格、交医特质”的交大医学院发展道路,努力打造具有“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交大医学“精品化”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医学院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师资力量雄厚,优势特色明显,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创新型院校,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在多项学科综合排名中均位列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两个校区。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对标国际一流医学院标准,进一步夯实学校科研基础、凸显学科特色,应上海市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总体要求,2019年浦东校区项目正式立项。2020年11月,交大医学院浦东校区盛大开工,历经百余年的上海交大医学院拉开了从浦西延伸到浦东,从黄浦卢湾拓展到张江科学城,从新天地融入到国际医学园区的序幕。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39575名,专任教师752名,在职高级职称421人,博士生导师940人、硕士生导师1203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学院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1人,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1人,美国护理学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8人次,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教育部海外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9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2011年,王振义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医学院将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将一批今天优秀、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不断超越自己、极具创新思维的优秀老师在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超越,使我们的学生更加优秀,使我们的老师更加卓越,产生使学生和老师都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卓越医学特色教学体系,开创了极具特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近年,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为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提升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育方向,形成以“精品化”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一个模式、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五个特色”的医学教育架构,实现扎实基础、主动学习、启迪智慧、提升能力、完善人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共有24个学院(系),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及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含口腔方向,授予博士学位)、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临床医学八年制(4+4硕博班)、儿科学“5+3”、临床医学五年制(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2016年以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卓越领军人才为目标,新增生物医学科学专业。2019年交大医学院高质量完成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医学院作为中国唯一院校接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专家组全程观摩,获得中外专家高度评价。医学院目前在校学生9007名,其中本科生3098名,研究生5608名,留学生301名。2010年起,医学院率先探索和实践临床医学专业“5+3”及“5+3+X”改革,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2020年,新招录住院医师1103名,专科医师规培生409名,分别占全市招录总人数的33%和41%。
作为教育部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口腔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医学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等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拥有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2012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并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历年来,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公开示范课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成为国内首门护理专业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图书馆总藏书量近100万册,其中电子图书50余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86个,覆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及循证医学等生物医学各领域。此外,图书馆还拥有Primal Pictures、Access Medicine系列等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以满足医学教学需求。
医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首推“健康中国”思政课程,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品牌,通过理论授课、CBL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医学大家等与师生面对面,依托“宣誓、授袍、缅怀、授帽、感恩”五项仪式教育,深化育人内涵,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好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三大互动平台。深化“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医学思政教育体系。依托新媒体优化工作模式,通过“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积极联动,强化网络思政育人功能。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功能,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医教结合”与“网格化”的关怀体系,建立心理疾患转介绿色通道。建立全程性且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在线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从医学教育的本质是终身教育出发,合并原成人教育分院和网络教育分院,新组建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坚持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医疗卫生大健康行业,依托医学院内外一流的学科和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学院共有4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科。为响应“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的“新医科”建设,携手打破“门户”,实现医学教育资源共享,开启长三角医学教育高质量一体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中西医并重发展的新局面,2019年交大医学院联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倡议发起的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正式成立。疫情期间医学院积极推动联盟高校间课程共享、名师互聘、学生交流、联合科技攻关等项目的开展,2020年4月起推出“与你谈科学”系列网络共享课程。
医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以整体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内涵为出发点,以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落着点,推动世界一流医学院和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整体布局、重点突出,稳步推动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积极发挥国家级创新功能性平台在人才培养、平台运行与保障机制、科技成果产出与共享等方面的示范效应,以高峰高原学科和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带动新一轮学科布局优化。医学院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临床学科、口腔学科、基础学科、药学(与交大药学院共建)等四个学科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影响力持续提升,学科排名稳中前行。根据最新美国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等8个学科跻身全球研究机构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和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前1‰。在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7个医学相关学科进入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肿瘤学、内分泌与代谢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细胞生物学、生物与生物化学、药理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外科学、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等3个学科居中国内地高校首位;肿瘤学、临床医学、心脏与心血管病、精神病与心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内分泌与代谢学等7个学科均位居中国内地高校前三。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中,临床医学世界排名201-300,药学51-75。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临床医学排名51-100。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7年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A+、基础医学A-、口腔医学B+、护理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2020年上海高校分类评价中,医学院位列学术研究型高校第5名(上海市属高校第一)。
近年,医学院加强顶层谋划,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聚焦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进脑科学、肿瘤等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培养储备优秀医学人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近年,医学院设立“双百人”计划,着力培养临床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队伍,实施“博士后”激励计划,建设一支支撑学院科研事业发展富有创新活力的优秀博士后队伍,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破冰学科和院校藩篱,组建跨学科、跨单位的稳定研究团队,明确建设目标,实现临床-临床、基础-临床、医学-理工学科协同创新,组建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医学院系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8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2项。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8项,连续十一年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发表SCIE论文3902篇,其中CNS(含子刊)论文数37篇。2020年,医学院系统共获授权专利数73项。
科研基地及平台建设成绩显著。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项目),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25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初步实现了产学研良性互动及转化平台的建设目标,2014年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建设。2015年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建设“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探索性实践院所同城协同、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新模式。近年,医学院积极推动在附属医院建设一批如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分子医学研究院高水平研究院,已初步形成优秀人才集聚、重大成果频出的良好局面。
医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学院现有12所附属医院,其中7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拥有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性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口腔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眼部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1个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共建),1个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共建)。拥有7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含中医),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4%,1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重点学科。2020年各附属医院开放床位数21634张,门急诊人次达3193.69万,出院人次105.97万,住院手术人次79.13万。目前医学院各附属医院手术人次占全市1/3,治愈疑难杂症患者占全市1/2,以雄厚的综合实力,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医学院系统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坚决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先后派出八批援鄂医疗队,共计569人弛援武汉,派出182名医务人员援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随着全球疫情日趋严峻,医学院积极提供国际物资援助,主动将抗疫中积累的宝贵“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友人,充分展示出交大医学院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医学院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共建医疗卫生事业新战略,与长宁区政府合作共建上海市同仁医院,并于2014年成立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努力实现多维推进区域医疗发展与学科内涵建设。2011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大力开展医院管理政策性研究,在国内医院管理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2020年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携手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着眼于中西医交叉优势学科发展方向,推进中西医交叉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同年10月,成立上海交大医学院—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慢病防控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将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聚焦“慢病防控”,开展深度合作。12月,与上海开放大学签约合作,未来将共同建设服务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体系,共同推进市民健康与医学素养提升以及共同提升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质量。
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交流,积极拓展教育合作、科研合作和学术辐射,不断提升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医学院已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64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广泛的合作。近年,医学院进一步加强和世界顶级大学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与疾病研究中心、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共建 “全健康研究中心”。与12个国家的37所大学开展了约50个海外游学(短期)项目,本科生短期境外访学比例达50.4%。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稳步发展,2020年顺利通过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目前全国首家唯一获得八年认证期的高校。
医学院拥有深厚和优质的中法医学教育传统,中法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医学院办学特色之一。医学院与法国医学院校的合作历史源远流长,自1911年上海交通大学院医学院前身——震旦大学医学院成立至今,医学院在与法国一流高校的教育合作方面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了近800名法语医学人才。1997年,医学院临床医学法语班项目正式纳入两国政府合作渠道;2007年,医学院成立“中法医学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医学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项目”获得教育部正式立项,成为国内首个中外联合培养医学博士项目。2018年10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里昂第一大学、里尔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格勒诺布尔-阿尔卑大学等院校共同创建的“中法联合医学院”正式成立,全面开启医、教、研各领域的深层次合作,标志着医学院的中法医学合作揭开了新的篇章、迈向了新的高度。
2013年医学院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签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合作协议》,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渥太华大学联合医学院”,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合作举办医学本科英文班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5年起正式开始招生,2017年建设完成中加联合实训中心。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携手成立“全球健康学院”,学院整合交大医学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热带病防控领域的优势力量和全球分布的国际合作网络,旨在培养具备扎实学科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全球健康治理的领军人才。
2020年全球健康学院率先在国内为医学院开设《全球健康》必修课。在全球健康学院建设的基础上,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共建“全健康研究中心”,中心围绕人类、动物和环境领域之间的重大健康领域和治理系统,发展“全健康”学科体系,率先在我国开展全健康双硕士联合研究生培养,建立全健康研究与实践基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健康高级人才、为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全健康技术与政策咨询搭建平台,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提高我国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服务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医学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医学院的改革发展也迎来重要战略机遇。全体医学院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使命,牢牢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时代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始终坚持医教协同,持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把医学教育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医学研究写在世界科技前沿上,把医学论文写在人民健康篇章上,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对一部分经济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贷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加以解决,以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业。
山东协和学院创建于1993年,2003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纳入国家普通高职统招计划,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普通高职院校,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0个观测点满票通过,教育部评估中心网站以“合格评估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日益彰显”为题进行了推广。2020年在省属本科高校分类考核中,位居同类院校之首。2021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和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
学校坐落于山东省省会济南,现有郭店、遥墙2个校区,占地面积11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1万平方米;单价800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5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26.75万余册,电子图书221.53万册,纸质期刊4387种,电子期刊146980种。校内建有10个实验实训中心,内设335个实验室。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山东省企业实训基地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4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37 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116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45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山东省教学管理先进个人2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济南市杰出青年技术创新能手1人,济南市高层次人才316人。获评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级教学管理先进集体1个,“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引育团队”2个,“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科技支持团队”2个。
学校下设7个教学院(部),开设普通本科专业 37个,形成了以医学为特色,医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支持计划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7 门、省级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1个。
学校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4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承担国家科研课题15项、省厅级以上科研课题281项;国家级教改项目14项、省级教改项目49项;获得科研成果奖972项;获得国家专利347件、软件著作权572件。2015年,牵头成立环渤海高校教学咨询委员会、科研与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连续承办多届环渤海高等教育论坛,促进了环渤海地区高校的交流与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理念。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被中国教育协会和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评为“全国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是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山东省众创空间、济南市泉城众创空间支持单位。
学校学生在国家和山东省组织的高校技能大赛或科技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共计1797项。其中,2020年获第六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银奖1项、铜奖3项,2021年获第七届“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3项,银奖1项、铜奖6项,“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家金奖1项,银奖1项。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荣获省级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第十七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省级特等奖1项。学校2015年获批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2016年获评首批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全国首届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优秀项目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协同育人。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课程共建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学校已选派68名教师赴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交流深造,并聘请了美国、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名资深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近年来,选送1500余名学生赴美国、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台湾、澳门等地区的18所高校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与齐鲁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海信集团、京东物流、中国重汽集团等178家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生产服务、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协同育人。
学校坚持在服务社会中育人,在回报社会中发展,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启动“万名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计划”,连续17年累计义务培训乡村医生3.2万余人,已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品牌。得到周铁农、厉无畏等国家领导人和高强、姜大明、郭树清等省部级领导的高度认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50余家媒体多次报道。2013年,获批山东省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连续4年培训高级养老护理员3000余人。
学校坚持依法办学、诚信办学、规范办学、开放办学,弘扬以和合向上、协同奋进为内涵的“和合”文化,秉承“明道致远,德和崇文”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专家治学”发展战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先后被中华职业教育社授予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评为“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被省民政厅评为“山东省首批5A级社会组织”,连续6年被省民政厅评为“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
济南市——山东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名城,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批准的副省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的就是“泉城”济南,济南正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步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济南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济南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
济南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气温 13.6℃ ,1月最冷,平均气温 -1.9℃ ,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 27℃ 。年平均降雨量 614毫米 。
济南城内历来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有美泉100多处,享有“七十二名泉”之美称。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约158亩。趵突泉公园是一座以泉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公园,趵突泉又名槛泉,为泺水之源,至今已有二千七百年的历史,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趵突泉公园以观泉、赏鱼、品茶、山石、文化为特色;以小巧玲珑、步移景异,清洁幽静,古朴典雅而著称。
大明湖、千佛山与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大明湖湖面宽阔,由众泉汇流而成,夏日湖上荷花映日,绿柳成荫,赶上荷花节期间去大明颇有一番风味。千佛山为佛教名山,古名历山,有舜耕历山之说,登山远眺,明湖如镜,黄河似带,泉城风貌,尽收眼底。
济南位于环渤海经济圈, 100年前,曾经自开口岸,创近代中国内陆城市自设商埠、对外开放的先河,并由此极大地促进了当时济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经济迅速发展,已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产品出口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5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济南市投资,前六大投资国别和地区分别为香港、德国、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世界500强企业有沃尔沃、西门子、卡西欧、SK等18家。
新的世纪,济南市按照 “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总体目标要求,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进行深化市场取向改革,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今后一个时期,济南市按照“新区开发、老区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将逐步建设东部产业带、东部新城、泉城特色风貌带、西部新城、西部片区和北部片区,以济南为中心的“半日经济圈”、“一日经济圈”正在形成,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已全面展开。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实施,将为外商提供巨大的商机。
看“协和”
东校区:
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济青路6277号,位于省城东部新城区的中心区。从省城东部地形的结构分析看,学院所在位置将形成南北向功能主轴线,串联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空港综合服务区、高速公路客运站、产业带北区、唐冶片区、章锦片区和南部山体生态保护区,而东校区正处于城市东西向发展的主轴线和东部南北发展轴线的交汇点。
唐冶新城将依托“大经十路发展带”整体规划框架,按照“中心、轴线、组团”以及“山水历城文化建设展示带”等要求建设,使之成为省城东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历城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城区乃至济南市对外的窗口、现代化城市面貌的展示舞台。
其间,将重点打造新城的中心区,使之成为历城区的商业、政务中心和娱乐、体育中心。
同时,东区1号路(世纪大道)将成为城市的功能发展轴,东区12号路将成为东部城区发展轴,港西路将成为一条山水景观轴。其中,港西路北接机场、中间穿过唐冶新城,南接南部山区市镇。
此外,将在刘公河、土河两条河流周边形成两条滨河景观带。其中,刘公河与中心功能区相连,土河则串联起片区的居住功能,营造宜人、游憩的空间。
在交通组织上,将重点打造“两纵两横”的道路框架。“两纵”为港西路和土河路,其中港西路规划红线宽度为 50米 ,两横则为东区1号路和东区12号路。
唐冶新城将成为生活便利、具有优美环境的居住中心,并打造成省城城市建设领域和和谐社会的重要示范性项目。
在城区内,将建设研发服务组团、物流服务组团、居住功能组团等组团,中心区内居住区还将分成科技社区、生态社区、文化社区、艺术社区等不同的社区。
在景观绿化中,将以园林绿化为主体,并辅以少量建筑,形成游憩的空间。其间,将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发挥该区域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建设围子山公园,并在东绕城高速路等周边修建绿化隔离带,打造“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山中”的特色景观。其间,原先的几处矿坑将建设成主题公园。
该城区将以城市公共交通为重要指标的建设理念,即在中心区内,居民的居住生活区、办公区等与公共交通的空间距离最远步行不能超过5分钟。其间,居民到小学、公园、商店步行在5分钟内将可以达到。
北校区:
学院地处济南市高新区,北靠济南国际机场和青银高速;西连万亩荷花塘,环境优美;南连工业北路。高新区企业众多,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实训机会。
学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学成本等情况确定收费标准。退费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办法》(鲁政办字〔2018〕98号)相关规定执行。
学校设有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自由申请;设有贫困学生资助基金,先后为11200多名贫困生不同程度地减免了学费;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学校免费提供开水和洗澡。

山东协和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

山东协和学院自动化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自动化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自动化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自动化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自动化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自动化和护理学录取分数线(山

山东协和学院人工智能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人工智能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人工智能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人工智能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人工智能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人工智能和护理学录

山东协和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电子信息工程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电子信息工程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电子信息工程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山东协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护理学这

山东协和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制造工程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制造工程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山东协和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机械电子工程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机械电子工程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机械电子工程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山东协和学院汽车服务工程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汽车服务工程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汽车服务工程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汽车服务工程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山东协和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机械设计制造

山东协和学院英语和护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英语和护理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英语就业前景和护理学就业前景,英语专业介绍和护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英语和护理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英语和护理学录取分数线(山东)综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