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广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山东师范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地理科学(非定向) | 2021 | 历史类 | -/565(本科批) | -/556(本科批) |
| 地理科学(非定向) | 2021 | 历史类 | -/562(本科批) | -/556(本科批) |
| 地理科学 | 2020 | 理科 | -/551(本科批) | -/540(本科批) |
| 地理科学 | 2020 | 文科 | -/551(本科批) | -/540(本科批) |
| 地理科学 | 2019 | 理科 | -/517(本科批) | -/0(本科批) |
| 地理科学 | 2019 | 文科 | -/556(本科批) | -/0(本科批) |
| 地理科学 | 2018 | 理科 | -/529(本科批) | 511/509(本科批) |
| 地理科学 | 2018 | 文科 | -/558(本科批) | 511/509(本科批) |
| 地理科学 | 2017 | 理科 | 520/503(本科一批) | 511/509(本科批) |
| 地理科学 | 2017 | 文科 | 544/529(本科一批) | 528/523(本科一批) |
1.学制学位
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通过学习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具有宽实的专业基础、完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地理教学、研究工作,同时又可从事地理实际应用的相关部门的工作。
3.主干专业课程
本专业主干课程有《地球概论》《地图学》《地貌学与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学科教育学》。其中,《中国地理》是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广州大学优质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是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人文地理学》是广州大学优质课程。
4.专业特色影响
地理科学专业是广东省卓越地理教师人才培养试点专业,是广州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实验专业。是广州市科普基地、广东省国土厅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国家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东 | 地理科学(非定向)(招生特征不招色盲;办学地点:大学城校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5 |
| 562 | |||||
| 河南 | 地理科学(大学城校区)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 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 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 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圈及其相互作用)系统 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模拟等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 技能,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经济、历史的基本素养;
3.能应用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了解相 关领域的基本进展和社会需求,能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基本的理论研究或应用研究;
4.掌握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地理教学法,具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运用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 段开展地理教学工作;
5.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能胜任野外考察,具有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善 于团队合作。
6.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并达到规定的等级。
主干学科:地理学、教育学。
核心知识领域:天文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3S(遥感、地理信息 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科学与技术、地理教学论。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天文学基础(36学时)、地质学与地貌学(54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54学时)、 土壤地理学(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水文地理学(54学时)、综合自然地理学(54学 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政治地理学(54学时)、文化地理学(54学时)、城市地理学(54学 时)、人口地理学(54学时)、世界地理(54学时)、中国地理(54学时)、地图学(54学时)、遥 感概论(5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54学时)、教育学(36学时)、心理学(36学时)、地理教学论 (36学时)。
示例二:地球概论(72学时)、地质学基础(72学时)、气象与气候学(72学时)、地貌学(54 学时)、水文与水资源学(54学时)、土壤地理学(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 (54学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中国地理(108学时)、世界地理(108学时)、地图学(54学 时)、遥感概论(36学时)、地理信息系统(36学时)、地理学科教学论(54学时)。
示例三:地质与地貌学(72学时)、地理科学导论(36学时)、地图学(54学时)、地理信息系 统(54学时)、自然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54学时)、天文学基础(54学时)、气候与水文 学(72学时)、土壤与植被系统(54学时)、遥感导论(54学时)、计量地理(54学时)、经济地理学 (54学时)、区域分析与规划(54学时)、地理学思想史(36学时)、中国地理(72学时)、世界地理 (72学时)、地理教学论(54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气象与气候学实习、水文学实习、土壤植物野外实 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地理教学实习、毕业论文与实习。
主要专业实验:区域综合地理野外实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综合实习、 专题地图编制、可视化教学设计。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东 | 地理科学(非定向)(招生特征不招色盲;办学地点:大学城校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5 |
| 562 | |||||
| 河南 | 地理科学(大学城校区)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0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地理科学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67 |
| 地理科学类(地方专项计划) | 562 | ||||
| 地理科学(师范类,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 | 555 | ||||
| 四川 | 地理科学类(包含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1 |
| 海南 | 地理科学类(包含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77 |
| 广西 | 地理科学类(包含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27 |
| 广东 | 地理科学类(非定向)(070501.地理科学+070504.地理信息科学)(办学地点:山东省济南市)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9 |
| 历史类 | 556 | ||||
| 湖南 | 地理科学类(国家专项)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5 |
| 历史类 | 571 | ||||
| 河南 | 地理科学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0 |
| 江西 | 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6 |
| 福建 | 地理科学类(含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7 |
| 历史类 | 565 | ||||
| 安徽 | 地理科学类(含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9 |
| 浙江 | 地理科学类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11 |
| 江苏 | 地理科学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2 |
| 历史类 | 569 | ||||
| 上海 | 地理科学类(含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7 |
| 黑龙江 | 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7 |
| 辽宁 | 地理科学类(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7 |
| 历史类 | 589 | ||||
| 山西 | 地理科学类(包含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B段 | 普通类 | 523 |
| 河北 | 地理科学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3 |
| 历史类 | 588 |
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1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5个、艺术类专业8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2022年招生专业74%。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15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42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1263人,具有博士学位1500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4人;外国和国际机构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各类高层次人才45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329人。
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文社科、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能力;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集聚工科力量、强化交叉融合,增创和形成新工科优势;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大土木学科群、信息学科群、数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物质科学与装备制造学科群等优势学科群辐射带动,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已进入前3‰。学校位列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91位;US.News2022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大学第619位、中国内地高校第57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中国内地高校第35-49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100%。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化产业学院、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3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课程200门。“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3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1.23亿元。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30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4219项,授权专利2026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21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794篇。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0余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76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5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448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港澳台交流与合作。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18所,分布于五大洲15个国家17个主要城市。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基地)。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澳大学、海德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澳门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帕多瓦大学、华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或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70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努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学校历史
办学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师范馆。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本科高校。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迁回济南。1981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
教育教学
办学条件完备
目前,学校在历下区和长清区两地办学,总占地面积近3850亩(约2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5万平方米。设有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共建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山东省大数据实验室、6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5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1个示范中心)、7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山东省“十三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6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国家外国专家局 教育部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山东省国际合作基地、2个山东省与特定国家或区域交流合作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等77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培训机构。图书馆建筑面积61369平方米,馆藏纸质书刊346.94万册、电子图书141.67万册、数据库193个。
学科门类齐全
现有21个学院(部),67个招生本科专业,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6个学科进入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行列,其中2个学科入选“高峰学科”建设项目;另有1个学科入围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建设行列。13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等次,为山东省属高校最好成绩。23个学科上榜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4个学科居省内第一,8个学科列省属高校第一。在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中,连续5年名列山东省属高校第一,2021年列中国内地高校第49位。学校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2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4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学校成立基础教育集团,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校园,先后分别被授予中国百强中学、中国百强小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篮)球特色学校、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是2005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2013年迁址青州市办学,201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潍坊理工学院。历山学院现有在校生1300余人,已培养14届毕业生20290余人,赢得良好社会声誉。
教学成果丰硕
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65门;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1个;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国家级地方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项目各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278项。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山东省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称号。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教师教育特色鲜明
坚守师范教育特色,建立起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三省一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联盟;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显著,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山东省空白。
育人质量过硬
建校以来,培养50余万名合格人才,其中包括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以及许多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搏击商海的企业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山东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挂靠学校;学校获评省级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工作示范高校、理论宣教基地、高校党建研究基地、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5个、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1个、全省“抗疫榜样”2个、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1个。近年来,学校3次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连续26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列全国高校第87位、师范类院校第4位。多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3次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校获先进集体奖;连续三届入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并获得一等奖多项。连续7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会演,连续五届获得残奥会冠军,连续14次获中国大学生女子排球锦标赛和超级联赛等全国赛事冠军。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精良
现有14名双聘院士。近50人次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工程);2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9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5人10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五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47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其中5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0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9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1人次入选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省杰青等人才项目。50人次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称号。
科学研究
科研实力雄厚
“十二五”以来,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999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2019年,成为首个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山东省省属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2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重大成果奖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等。4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人文社科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50强。1个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并获滚动支持。主办6种学术期刊。学校获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按照教育部和各省级招生管理部门相关规定执行。

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地理科学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地理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信息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信息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地理信息科学这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和地理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地理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地理科学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地理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地理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地理科学录取分数线(山

山东师范大学法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地理信息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地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地理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地理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地理科学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地理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地理科学这二个专业,

山东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地理信息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地理信息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地理

山东师范大学金融学和地理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地理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地理科学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地理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地理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学和地理科学录

山东师范大学金融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地理信息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山东师范大学哲学和地理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哲学和地理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哲学就业前景和地理科学就业前景,哲学专业介绍和地理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哲学和地理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哲学和地理科学录取分数线(山

山东师范大学哲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哲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在山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哲学就业前景和地理信息科学就业前景,哲学专业介绍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哲学和地理信息科学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哲学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