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长春工程学院 (最高/最低分) | 青海民族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水利水电工程 | 2021 | 理科 | 446/413(本科二批A段) | /() |
| 水利水电工程 | 2020 | 理科 | -/453(本科二批A段) | /() |
| 水利水电工程 | 2019 | 理科 | -/449(本科二批A段) | /() |
| 水利水电工程 | 2018 | 理科 | -/454(本科二批A段) | /() |
| 水利水电工程 | 2017 | 理科 | -/448(本科二批A段) | /() |
培养适应现代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具有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能规划、水利工程施工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水利系统、电力系统的工程一线、国有工程局、设计院所等单位,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到有关土木建筑类企业从事技术及管理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吉林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13 |
| 四川 | 水利水电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1 |
| 重庆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2 |
| 海南 | 水利水电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0 |
| 广西 | 水利水电工程(4000元/年,在湖西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08 |
| 湖南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6 |
| 山东 | 水利水电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493 |
| 江西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3 |
| 福建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8 |
| 安徽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9 |
| 浙江 | 水利水电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30 |
| 江苏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70 |
| 黑龙江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98 |
| 辽宁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0 |
| 内蒙古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54 |
| 山西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72 |
| 河北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0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具有国 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在水利、水电、土木、交通等行业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方 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水电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水利水电工程规 划与设计、建设与管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基本 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具有熟练应用一门外语 的能力;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掌握水利水电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 以及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本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 程设计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了解国家对于与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 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影响;
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具有健全的 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7.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
8.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主干学科: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与规划、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 利水电工程运行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环境学概论(36学时)、工程制图(91学时)、工程测量学(36学时)、工程水文学(54 学时)、工程地质(含水文地质学时)(45学时)、理论力学(72学时)、材料力学(63学时)、结构 力学(63学时)、弹性力学及有限元(36学时)、土力学(45学时)、水力学(90学时)、工程材料 (45学时)、钢筋混凝土结构(63学时)、钢结构(36学时)、电工学(36学时)、工程经济学(36学 时)、水资源规划及利用(36学时)、水工建筑物(63学时)、水电站(63学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63学时)、工程项目管理(54学时)。
示例二:环境学概论(16学时)、工程制图(80学时)、工程测量学(32学时)、工程水文学(32 学时)、工程地质(含水文地质学时)(32学时)、理论力学(72学时)、材料力学(64学时)、结构 力学(72学时)、弹性力学及有限元(32学时)、土力学(56学时)、水力学(72学时)、工程材料 (24学时)、钢筋混凝土结构(56学时)、钢结构(32学时)、电工学(32学时)、工程经济学(32学 时)、水资源规划及利用(48学时)、水工建筑物(64学时)、水电站(64学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56学时)、工程项目管理(24学时)。
示例三:环境学概论(32学时)、工程制图(88学时)、工程测量学(40学时)、工程水文学(40 学时)、工程地质(含水文地质学时)(40学时)、理论力学(80学时)、材料力学(80学时)、结构 力学(72学时)、弹性力学及有限元(72学时)、土力学(64学时)、水力学(72学时)、工程材料 (32学时)、钢筋混凝土结构(56学时)、钢结构(32学时)、电工学(40学时)、工程经济学(32学 时)、水资源规划及利用(40学时)、水工建筑物(88学时)、水电站(56学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 (56学时)、工程项目管理(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习(工程测量、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实验(大学物 理、大学化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水力学实验、工程力学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土力学实验、水工建筑物实验、水 电站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水利水电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495 |
| 江西 | 水利水电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2 |
| 安徽 | 水利水电工程(4420元/年)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8 |
| 浙江 | 水利水电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29 |
| 江苏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73 |
| 河北 | 水利水电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3 |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深厚建筑、水利、电力、地质等基础工业行业背景及鲜明办学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是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高校,“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欧盟伊拉斯谟计划研究生国际化培养项目”实施高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省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示范高校(A类)。学校具备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是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全国五所大学之一,曾是具有国防生招生资格的全国百所大学之一。
底蕴深厚,行稳致远。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建国初期。1951年至1953年,长春土木建筑高级职业学校、长春测量地质技术学校和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先后成立,历经五十载,三校几经易名,隶属关系和办学层次多次变更,主要归属原冶金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等管理。上世纪60年代,长春水力发电工程学校曾升格更名为吉林水利水电学院,举办本科教育。1997年,三校均成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0年3月,三校合并组建长春工程学院。
两区办学,资源丰富。学校现有湖东和湖西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45.8万㎡,各类校舍总建筑面积46.3万㎡,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0.76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18亿元,图书馆拥有中外文纸质图书176.43万册、电子图书125.69万种。
强化学科,精进专业。学校现有涵盖工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文学等5个学科门类;1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向;6个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全部进入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客观评价排名前30%,且全部进入全国校友会排名前50%。设有22个教学机构,开设59个本科专业,52个本科招生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地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7个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个国家CDIO试点专业,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立德树人,精育英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国际学生共1.6万余人。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治校方略,面向基础工业行业,服务吉林、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建筑、水利、电力、地质、机械等基础工业行业培养立德为先、身心两健、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0%以上就业于大中型国企。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首席科学家)、国家水利部原部长鄂竟平、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王德学、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段成桂(伯硕)、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黄金指挥部少将苗树茂等八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还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裴向军、“全国劳动模范”柴永征、曹玉兰、“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郭俊华等一大批杰出校友。学校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9个校友会,同时在俄罗斯、英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建立了海外校友会,校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名师荟萃,学高身正。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986人,80%以上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正高级职称136人,副高级职称35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8人。58人被相关科研单位和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矢志创新,服务社会。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与吉林省政府等有关部门以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等所属10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跨学科、跨领域深度产学研用合作。建有23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方向独具特色,在省内优势明显。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世界自然基金会等高水平科研项目。近5年,获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等37项,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7亿余元。设计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吉林应急管理学院、BIM技术产业学院、吉林省建设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应用技术学院发展势头良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泛交流,合作共赢。学校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美国宾州滑石大学、日本武藏浦和日本语学院、德国卡塞尔大学等30余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并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学校扎实开展国际学生教育,国际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学校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与身心塑造、道德养成与情怀涵育、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培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秉承“明德致远、笃行务实”的校训,传承“重教崇实、和谐创新”的校风,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近5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文体艺术等竞赛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30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二、三等奖67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全国高校优秀网络通讯站”“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吉林省模范集体”“吉林省精神文明标兵单位”“吉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五四红旗团委”等数项荣誉。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长春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追求发展新高度、增强发展新动能,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化特色为核心、以人才队伍为关键、以重大平台为支撑、以开放办学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塑造形成高素质队伍、高效率机制、高水平管理、高活力氛围,继续保持为基础工业行业服务的办学特色,为建成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雅。学校地处风景秀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位于景色宜人的南湖之滨,占地面积45.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40万平方米。
2011年5月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青藏高原第一所高等学府。学校于1979年招收藏语言文学、民族史专业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成为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天津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博士研究生特需人才。201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肩负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民族地区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
学校始终立足青海大地,面向民族地区,牢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的宗旨,坚守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了10万余名来自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的各民族人才,其中有5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8千余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先后涌现出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5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领导和1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余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和各项改革发展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的15156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8385名,占在校学生的55.32%。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有效汇聚了李文实、夏日东、芈一之、胡安良、祁顺来、毛继祖、贾晞儒、吴启勋、马成俊等一批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极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学校现有1177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34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58名、副高级职称27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97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1名。
学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人文社会学科始终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优势地位,与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藏医药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形成规模、富有特色。学校现有23个学院(含青海干部网络学院),一个民族学国家级一流建设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省级一流建设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其中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33个,占比为55.93%,理工医类本科专业26个,占比为44.07%,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
学校始终扎根青海大地,立足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9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5项、冷门“绝学”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61项;出版专著教材296部,发表论文1822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70余项。现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国别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27个校级科研机构;有国家民委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有1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青海民族研究》跻身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核心期刊行列,《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北京大学核心期刊、跻身南京大学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
学校分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凤凰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1490.97余亩,建筑面积46.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账面总值约6.45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9亿元;馆藏图书313.52万册(含电子图书153.67万册),其中民族文字图书12万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3166部78750册(其中善本 380 部),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生均图书106册,是青藏高原汉文古籍和藏文古籍馆藏图书最多特别是珍贵古籍馆藏量最多的高校。建有容纳3000多人的多功能体育馆和充足的运动场地以及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现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9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实现我省孔子学院建设零的突破。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有中亚学院和三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其中“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基地”、“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基地”获批为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现有外国留学生158名,是青海省培养留学生最多的高校。教育部先后安排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也与我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省委十三届历次全会精神及学校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围绕内涵建设构建以民族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和以理学为基础的理工医“两个学科群”,抓住思政课建设、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三个重点”,夯实人才队伍、内部治理、综合服务、基本建设“四大保障要素”,推进实施“八项工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建成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而不懈奋斗!
学校设有民族类、师范类专业奖学金,“校内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多种奖(助)学金,获奖学生每人每年可得到500至8000元不等的奖助学金。学校设有勤工助学岗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勤工助学岗位。
学校本科专业学费收费标准:普通文经类:3820元/年;普通文经类(外语):4150元/年;普通理学类:4200元/年;普通工学类:4420元/年;普通医学类:4800元/年;普通艺术类专业:6350元/年;师范、民族文经类:3100元/年;师范、民族文经(外语):3120元/年;师范、民族理学类:3350元/年;师范、民族工学类:3600元/年;师范、民族医学类:3700元/年;师范、民族艺术类:4800元/年。
根据住宿条件的不同收取不同标准的住宿费用,一般为每学年1000-1200元。最终收费标准以青海省发改委核定为准。
1.学校招生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
2.学校根据本校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和考生报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按照梯度志愿投档的批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学校根据模拟投档情况在正式投档前完成计划调整,正式高档比例为100%。
3.按照梯度志愿投档的省份或批次,当第一志愿考生生源数不足时,可接受非第一志愿考生,按照投档成绩择优录取,若符合条件的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将征集志愿;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省份或批次,未完成的计划将征集志愿,经所在地招生主管部门批准,征集志愿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完成招生计划。
4.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合格、统考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符合青海民族大学调档要求的情况下,专业录取按“分数优先”的原则,将调档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录取和安排专业,专业志愿之间不设分数级差。其中,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按其高考改革方案相关规定进行投档,考生填报志愿须符合选考科目范围。
投档成绩(含小数位)相同时,专业分配优先原则:(1)专业志愿顺序;(2)相关科目成绩,其中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文综、数学、外语,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理综、语文、外语,不分文理省(区、市)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成绩总和、语文数学成绩总和、语文成绩。进档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服从专业调剂,则根据考生成绩调剂到其他专业录取,若不服从专业调剂,作退档处理。
5. 学校在调档时,承认各省(市、区) 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考生的政策性加分。同一考生如有多项政策性加分,只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不累加。
6.学校民族语言类专业只招收用民族语言(藏文、蒙文)答卷的考生,其余专业不限民族比例。预科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7.学校艺术类、体育类、师范类专业提前录取,其余专业按各省(市、区)规定的相应批次录取。
8.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在专业成绩、高考文化课成绩双过线的基础上,按专业成绩、文化课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录取;体育教育专业录取时,对于进档考生,按照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特殊情况按考生所在省级招办规定的录取规则执行)。
艺术类专业按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的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我校承认考生所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招办规定的各项照顾政策。

青海民族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和交通工程(藏英双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水利水电工程和交通工程(藏英双语)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和交通工程(藏英双语)就业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和交通工程(藏英双语)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青海民族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和交通运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水利水电工程和交通运输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和交通运输就业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和交通运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水利水电工程和交通运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青海民族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和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水利水电工程和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和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就业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和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水利

青海民族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藏语)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水利水电工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藏语)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藏语)就业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藏语)专业介绍等数据

青海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土木工程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土木工程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青海民族大学网络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网络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网络工程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网络工程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网络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青海民族大学信息安全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息安全和水利水电工程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息安全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信息安全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信息安全和水利水电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青海民族大学网络工程(藏汉双语)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网络工程(藏汉双语)和水利水电工程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网络工程(藏汉双语)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网络工程(藏汉双语)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和水利水电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和水利水电工程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就业前景和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介绍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

青海民族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和音乐教育(专业零起点)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水利水电工程和音乐教育(专业零起点)在青海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水利水电工程就业前景和音乐教育(专业零起点)就业前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介绍和音乐教育(专业零起点)专业介绍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