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贺州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兰州财经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1 | 理科 | 464/430(本科二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1 | 文科 | 495/483(本科二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20 | 文科 | -/443(本科二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9 | 文科 | -/457(本科二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8 | 文科 | -/467(本科二批) | /() |
| 网络与新媒体 | 2017 | 文科 | -/449(本科二批) | /() |
专业代码:050306T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网络与新媒体(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和平校区就读.) | 文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40 |
| 重庆 | 网络与新媒体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4 |
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国首个长寿地级市、世界长寿市——贺州市。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贺州学院。2013年、2019年分别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审核评估。学校是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之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广西新一轮硕士学位A类立项建设单位,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在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85名,连续三年(2019-2021年)入选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大学排名”500强,其中2021年位列广西第9名。
学校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11.01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52.6万册。现有本科专业53个、专科(高职)专业18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农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拥有4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8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日制在校生21742人。与大连工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等12所国内外高校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教育。现有教职工1270多人,专任教师96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780多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50多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73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3人,自治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深化产教城融合、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凸显。与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凤凰数字媒体学院”和“凤凰东盟传媒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共建“中兴通讯信息学院”;与新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和“新道创新创业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与广东宝贤集团合作共建“宝贤餐饮管理学院”;与广西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正丰生态农业学院”;与广西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甲骨文(广西)OAEC人才产业基地贺州学院中心”。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新闻学院;与贺州市各县(区)合作共建“村镇学院”;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日报社共建广西云·贺州融媒体学院。拥有装配式建筑现代产业学院、碳酸钙产业学院、康养旅游现代产业学院等3个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拥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018年进入高校团学创业教育工作指数华南区30强。文化与传媒学院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现有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管理等9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等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音韵学入门》等8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等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4项;获全国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国家级项目立项15项,4人获国家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学生获得包括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1金2银9铜、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在内的国家级奖项330多项,其中《扶瑶织梦》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广西唯一金奖,并获得此届大赛唯一一个“社区治理奖”,学校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先进集体奖,实现了金奖、单项奖和集体奖“零”的突破。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在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增强科研服务能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与大连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江南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广西一流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课程与教学论为广西重点学科;拥有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碳酸钙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广西绿色包装防伪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广西文艺评论基地等14个自治区级平台;拥有广西高水平创新团队“供港澳蔬菜质量安全控制研究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1项、创新驱动发展专项1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1项;形成了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南岭民族走廊族群文化、贺州方言等特色研究领域。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获授权国家专利527多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440多项。
学校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发与保护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品牌。建有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其中,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是广西高校首家综合性国有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专业实体语言博物馆。建有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传习馆、瑶族服饰贺州学院工作站、国家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贺州)联合研发基地;舞蹈“我从瑶山来”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瑶蓝之旅”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贺州学院学报》获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语言学研究》《南岭民族走廊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泰国、印度尼西亚、英国、韩国、越南、日本、美国、马来西亚、乌克兰、爱尔兰、捷克和波兰等国30多所大学建立校际联系或合作关系,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项目,已招收7届学历国际学生、27批国际语言生,选送40批在校生出国(境)学(实)习。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草如茵,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自治区级“绿色先进集体”“绿色大学”“文明单位”“文明卫生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和谐学校”“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的办学理念,秉承“自强、自立、求知、求真”校训,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
1.本科
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心理学:4593元/学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物联网工程:4620元/学年
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秘书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体育教育:3836元/学年
历史学、英语(商务英语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4207元/学年
数学与应用数学:3806元/学年
音乐学、舞蹈学、广播电视编导、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10972元/学年
2.专科
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商务管理:6000元/学年
学前教育:3330元/学年
3.书费为预收款,适时统一结算,多退少补;住宿费为500—900元/年(公寓式宿舍,不同楼房收费有区别)。
学费收费标准如有调整,最终以物价局的文件为准。
兰州财经大学肇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学校作为黄河上游西部地区重要的财经大学,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和枢纽位置,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办学影响较大。
学校现有和平、段家滩、东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3.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508.75万元。校园绿化面积31.54万平方米,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5.73万册、电子图书677.98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万人,硕士研究生2077人,博士研究生28人,继续教育学员5827人,留学生60人。
学校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亚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MBA教育中心等19个教学单位;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财务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1个(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有学报编辑部、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等12个校级科研机构,有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等31个内设科研机构。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27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58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48人,引进项目博士43人、岗位博士27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次)。
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强化商科优势、注重交叉融合、践行商务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税务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甘肃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具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资格;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视觉传达设计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贸易经济、新闻学、工商管理、审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艺术等1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等16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等35个专业为甘肃省“一本”招生专业;有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4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2个、省级首批“众创空间”1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3门。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为重点,法学、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和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三大平台”建设,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人才优势,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咨询、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法制建设为主的特色研究方向和融入发展、智力支撑、协同创新的服务路径,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1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17篇,出版专著12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6项。依托重点科研创新团队和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与省直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省内外企业、事业单位等共建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服务地方成果获得政府部门肯定性批示或采纳证明共36项、申报科研服务社会提案类成果11项、申报科研服务社会内参类成果20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分别与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国内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努力推进校际之间本科生交换培养和学分互认,促进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学校重视挖掘校地合作资源,分别与甘肃省定西市、兰州市城关区、浙江省松阳县等1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创业就业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被国家外专局列为“西部中青年干部英语强化项目”重点培训基地,成为美国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英语培训项目在华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白俄罗斯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首个全日制“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荣获“1+2+1” 项目10周年特别贡献奖。成立了“中亚商学院”和“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与新加坡孔子学校合作建设“新加坡丝路孔子课堂”,打造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合作学术平台。
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发展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商务实践”和“陇情认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校园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51项,省部级奖励543项,获得省级以上团学类表彰奖励1000余项。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一体化融合推进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师德师风、干部作风、学风校风建设等,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学校先后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第一届“甘肃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建校近7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学校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授予“甘肃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新阶段、新兰财、新使命、新作为。站在“十四五”规划全新开局的新起点上,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甘青宁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研究咨询的重要智库、丝绸之路商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扎根西部大地、矢志财经教育,四新共举,五育并重,六园同创,奋力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支撑西部财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对艺术类专业,实行非平行志愿的省(市、区),执行考生所在省份的投档原则,进档考生按专业课统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进档考生若专业课成绩相同,文化课总分高者优先录取)。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区),以考生所在省份的投档原则按综合分从高分到低分进行录取(进档考生若投档成绩相同,文化课总分高者优先录取)。对无法满足专业志愿且不愿调剂者,按退档处理。
无特殊政策

兰州财经大学保险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保险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保险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保险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保险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兰州财经大学信用管理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用管理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用管理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信用管理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信用管理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兰州财经大学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兰州财经大学税收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税收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税收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税收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税收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兰州财经大学财政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财政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财政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财政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财政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兰州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字经济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字经济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数字经济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数字经济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兰州财经大学商务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商务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商务经济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商务经济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商务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统计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统计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甘肃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统计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统计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