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最高/最低分) |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物理类 | -/151(专科批) | -/313(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理科 | -/341(专科批) | -/343(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9 | 理科 | -/191(专科批) | -/296(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理科 | -/180(专科批) | -/310(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理科 | -/189(专科批) | -/310(专科批) |
按照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学科专业部署,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自2011年起通过孵化办学的模式,依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年制本科专业。借助承办四年制本科专业的成功经验、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我校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三年制高职专业,并于2016年起开始招生。
【培养目标】该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金属工艺学与热处理、液压与气动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传感器应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等。
【师资队伍】该专业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11人,博士1人,具有工程师职称教师3人,有多年企业工作经验教师6人,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学历较高,实践经验丰富。
【实训条件】该专业设有机械专业实验室、金工实训中心两个实训区,设备总价值900余万元,实训面积2000余平方米,并由来自企业的实训教师完成教学,具有较强的生产加工能力。为拓宽学生视野,我校与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公司、首钢朝阳北方机械厂等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机械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相关企业从事设计、制造、设备维护以及销售等工作。
【专业特色】该专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校期间可参加国家级、省级机械创新大赛,并可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辽宁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51 |
| 山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453 |
| 山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37 |
培养面向机电一体化设备、自动化装备的生产、使用或销售企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检测与维修以及机电技术服务与管理能力,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及自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和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辽宁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13 |
| 历史类 | 438 | ||||
| 广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定向)(办学地点:校本部)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05 |
| 内蒙古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08 |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朝阳师专)有着清晰的历史传承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校历史可追溯至1960年,时名为朝阳师范专科学校,以后迁变分合,至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重建。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现名。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教育、装备制造、矿物、电子信息、生物化工、财经、旅游、文化艺术等多个专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校园占地854亩,建筑面积21.78万平方米,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龙山街四段966号。环境优美,景色宜人。
学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确立了“一型两性”(技术技能型、师范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和“一个巩固两个突出”(巩固师范教育专业集群优势,突出涉工类专业;突出现代服务类专业)的发展布局,坚持深化内涵与拓展外延并重,着力打造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现设有学院1个,教学系(部)12个。设置高职高专专业33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1个、涉工类专业12个,服务类专业10个;设置本科专业10个,其中依托沈阳师范大学开设的专科起点普通本科专业3个,依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学校开设高中起点四年制普通本科专业7个。高职专业中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示范专业6个,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
学校教学设施完备,建有校内实训中心15个,各类实验实训室245个,校外实训基地86个,国家财政支持职业
教育实训基地1个、辽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1个、对接产业集群省级实训基地2个,同时建有红山文化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教学仪器设备值6976万元,固定资产5.4亿。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借阅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纸质藏书58万册,电子图书16.2万册。学校有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科学普及为一体的现代化陈列馆,并于2013年被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科协授予“辽宁省第八批省级科学技术普及基地”称号。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08人,其中专任教师48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66人,副教授16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80人,“双师型”教师198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2人、千层次11人,万层次30人。全日制在校生6827人。
学校办学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自1985年以来连续30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自1991年以来连续24年保持了省级花园式单位称号,自1993年以来连续22年保持了省级文明校园称号,自2004年以来连续11年保持了省级绿色学校称号,2008年被国家语委命名为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自2009年先后6次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平安校园。学校党委先后4次被中共辽宁省委命名为先进党委。
学校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博学致用,敬业乐群”的校训,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坚持走教学质量优异、办学特色鲜明、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时尚大连、浪漫之都——滨城大连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工业和旅游城市,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是著名的服装城、足球城、旅游城和宜居城,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拥有五十七年职业教育辉煌历程的辽宁轻工职业学院,位于钟灵毓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连市金普新区。她的前身为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8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独立设置,成立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是辽宁及东北地区唯一一所轻工类高等职业院校,大连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公办高职专科院校,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单位,大连市高水平学校、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单位;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辽宁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辽宁省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辽宁省兴辽卓越院校,兴辽卓越专业群“双A校”建设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单位。
学院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293人。拥有各类专业工作室、教学实训中心共141个。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毕业生顶岗实习基地307个。馆藏纸质图书55万余册,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900余万元。
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质量一流”的办学理念,紧密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根据辽宁省及大连市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明确培养方向,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辽宁省轻工和消费产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六系三部。即纺织服装系、艺术设计系、经贸管理系、航空服务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学部、体育部。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人物形象设计、市场营销(服装品牌管理)、服装表演、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商务英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休闲服务与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连锁经营管理、移动商务、空中乘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等艺、文、工、管四大类37个专业,已形成纺织服装类、艺术创意类、现代服务类、电子信息类、先进制造类五大专业群。学院现有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2个,数字升级改造示范专业2个,省级产业学院2个。现代纺织服装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被批准为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服装设计与工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专业被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被评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试点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批辽宁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获批辽宁省“订单、定制、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酒店管理等8个专业被评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或品牌(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学院现有教职工403人,专任教师34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0余人。现有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级青年教育科研骨干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全国十佳服装制版师2人,国家青年服装设计师1人,辽宁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十佳版型师14人,大连市十佳服装设计师4人,大连市十佳服装设计成就奖4人。学院拥有省级实训培训基地1个,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项、中央财政支持的质量提升项目2项、辽宁省财政支持的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3项、辽宁省发改委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项、辽宁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6项;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2项;主持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260余项;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14项,6项服装类加工贸易单耗标准通过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鉴定;获辽宁质量技术监督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经济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参与的科研项目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大连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与企业签订协议的产品研发、设计以及技术服务项目66项;获国家专利250余项,软著10余项。教师主编国家级精品教材、省级精品教材及国家级规划教材23部;教师参加信息化大赛、课件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130余项。
学院独立办学以来,有500余人次的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金奖共计40余人次,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省级奖项70余项,其中第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职教赛道银奖、第六届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金奖、主赛道银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铜奖、入围产业命题赛道国赛1项;“挑战杯”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辽宁省特等奖2项、辽宁省一等奖8项;在“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4项。我院服装专业学生在大连服装节举办的省市服装院校擂台赛中已连续7年获得团体冠军,实现“七连冠”。获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特别组织奖”、“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殊贡献奖”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团体奖50余项。
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整体实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超过96%,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平安校园、环境友好学校、辽宁省花园式单位、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服装行业优秀人才培养院校奖、辽宁省高校文明食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等称号。
未来的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秉承“自立自强、砺能笃行”的校训精神,弘扬“厚德善学,务实创新”的校风,进一步深化教学内涵、优化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在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示范性轻工高职院校征程中,扬帆远航,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按国家规定,根据辽宁省物价局审核批准的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
1、理工、文史类:学费4800元/年.人
2、艺术类:学费8000元/人.年
3、服装表演(空中乘务方向):学费8000元/人.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