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焦作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物理类 | -/406(专科批) | -/423(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理科 | -/380(专科批) | -/370(专科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重庆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06 |
| 四川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09 |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机电专业基础理论、技能,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安装、调试、操作、检修、管理及技术改造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核心能力: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检修、性能检测与评估;电气电子线路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自动化生产线系统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局部改造和升级;机电控制系统装配;可编程控制器的安装、编程调试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计算机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电工电子实训、金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等。就业方向: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包装自动化技术方向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建筑安装施工人员。如机电一体化设备、数控装置、机电产品生产制造企业一线技术岗位,如: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及管理,机电企业的技术管理、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等工作。 前后衔接:中职专业如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制造技术等。本科专业如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重庆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423 |
| 广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非定向)(办学地点:南校区)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88 |
| 河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99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重庆市政府举办、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前身是重庆机器制造学校,1956年,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创建;2000年,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和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升格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获批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整体搬迁入住渝北空港;2019年获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B档)。
学校占地1287.79亩,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400余人,设有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车辆工程学院、电子与物联网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轨道交通与航空服务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通识教育学院(体育工作部)11个二级学院和教学单位,开设53个专业。
学校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在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联合研发的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9位,并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育人成效50强”等6个“50强”荣誉称号,办学成效显著。
办学理念先进。学校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工成于思,业精于勤”的校训,坚持“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党建领校、专业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文化铸校、开放活校、基建固校、依法治校”八大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区位优势明显。党中央对重庆实施“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发挥好支撑、带动、示范“三个作用”。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是国家物流枢纽、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正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位于第三个国家级新区、内陆唯一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腹地,地处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紧邻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空港工业园、龙兴工业园、水土工业园区,产教融合、科教并进的背景极为深厚,学校区位优势明显。
党建引领发展。学校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优势。近五年来,拥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各1个,重庆市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共5个,市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学校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团委书记当选为第十八届团中央委员。学生会当选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届委员会委员团体,是全市唯一入选的高等职业院校。
专业建设一流。学校面向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关键领域,凸显产业支撑型专业特征,构建了以服务先进制造、汽车产业等为主要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和重庆支柱产业契合度达92.5%。现有国家双高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专业5个,央财支持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市级双高专业群2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骨干专业7个,市级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3个,市级骨干专业11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2个。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育人”为基础,抓牢抓实“三全育人”工作。学校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1+X证书试点单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多项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近千名毕业生进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空成都飞机有限公司等全国顶尖级科研单位和知名企业。30余名毕业生作为企业技术代表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服务。学生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121项(一等奖20项),中国技能大赛奖9项(一等奖4项),全国青年岗位能手5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竞赛奖7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奖6项(一等奖1项);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奖26项(一等奖9项)。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奖一等奖10项。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学生组)20强5人,其中前五2人。“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各1人。
名师巧匠辈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培育打造一大批杰出人才和高水平团队。现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人才4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4.7%,“双师型”教师占比90%。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学团队6个、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全国第五届黄炎培杰出教师,“巴渝特级技师”、市级英才计划教学名师、技术能手、高校巴渝学者、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等100余人。
教学成果丰硕。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发展主线,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重庆市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2种、国家规划教材24种,成功立项国家级职教教师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1项;教师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奖5项,中国技能大赛奖项3项(一等奖1项)。现建有市级、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中心18个,校内实训室170余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90个,为学生成长积极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研发实力雄厚。学校深入推动科研与创新发展,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建有市级科研创新平台7个,市级创新团队(群体)2个。获重庆市教育研究成果奖6项。荣获省部级技术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市级以上课题50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文章1200余篇,国家专利授权1964件(发明专利243件),专利保有量连续三年居重庆市高职院校第一;软件著作权41项。获批重庆市博士后工作站1个。
培训服务卓越。学校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学校是人社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培训示范点、首批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和重庆市首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近3年,年均培训、鉴定认证人数达在校生2倍以上,各类培训服务创收突破1500万;依托校内建有的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庆市高校工程中心、模具制造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6个市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平台,为中国航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长安工业集团等市内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百项,为企业年增产2000万元以上,年度成果转移转化收入超过2000万元。
文化底蕴深厚。学校立足“文化引领、‘三匠’育人”核心文化理念,明确核心文化理念内涵,构建形成了完善的工业文化建设体系,全方位发挥育人作用。学校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校园文化建设专委会主任单位,牵头成立全国首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是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院成员单位、劳动教育研究院成员单位、红色文化研究与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获批重庆市文明校园、重庆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文化育人建设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特等奖和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打造“工业文化大观园”,形成“工业文化”品牌,并成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示范基地。
国际交流广泛。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实施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拓宽交流合作领域,加深交流合作层次,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是教育部“百千万交流计划”院校,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市属公办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示范校、重庆高职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先后与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院校及企业开展了150多项合作,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先后联合长安等企业,在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3个职教海外“鲁班工坊”及“人才培养基地”,俄罗斯鲁班工坊纳入“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国家框架。成功申报智能制造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1个。
学校是首批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学校、全国机械行指委模具专指委主任单位、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南)职教集团、重庆智能制造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单位和联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主任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等省市级荣誉近百项。当前正积极在高赋能先进制造业中挑重担作贡献,朝着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阔步前进。
学校招生信息网:http://zsjy.cqipc.edu.cn/
电话:023-61879051、61879050、61879344 传真:023-61879000
联系地址:重庆市渝北区(空港)桃源大道1000号 邮政编码:401120
电子邮件:cqgzyzsb@163.com
微信公众号:cqgzyzsb
招生咨询QQ群:663511365
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焦作市政府举办的一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坐落在新兴的中国优秀山水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有南、北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13.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09万平方米。现有各级各类学生2.6万余名,其中全日制专科生14000余名;教职工93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1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有460人。学校设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14个学院,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市场营销、大数据技术等55个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2亿元,图书馆藏书140多万册。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定位,秉承“崇学笃行、敬业乐群”的校训和“勤奋、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弘扬“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精神,全力开展“五化”建设(专业建设特色化、教学活动信息化、管理行为规范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党建加强常态化),扎实开展“五校联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卫生校园、数字校园、“双高”学校),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有省部级以上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教学工程项目24项;积极探索“专业+信息技术+太极拳”培养模式;建立了21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平台;先后与100余家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为河南省特别是豫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总体发展呈现出向前向上向好的态势。
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河南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焦作大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才立校、法规治校、合作建校、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立足焦作,面向河南,辐射周边,顺应全国“一带一路”、河南“十大发展战略”等时代发展需要,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办学层次,实现跨越发展,为早日建成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