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最高/最低分) |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物理类 | -/319(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历史类 | -/353(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理科 | -/302(专科批) | -/294(专科批)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文科 | -/262(专科批) | -/294(专科批) |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生产、测试,以及设备的运行维护、维修、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与CAD、电工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液压与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单片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机械修配基本技能训练等。
主要就业方向:在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和流通领域,从事机电设备加工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技术检测与管理工作;也可在产品开发、技术引进、试验领域从事一定的技术工作;可以担任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及电子设备维修人员、机械设备安装调试人员、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等。
继续深造渠道: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
专业技术证书:计算机通过一级B证书、英语三级证书、CAD制图员证书或维修电工高级工等资格证书。
特色模式:学校与连云港伍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伍江数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三年级到“伍江数码”顶岗实习一年,就业时与“伍江数码” 实行双向选择。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19 |
| 历史类 | 353 | ||||
| 云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86 |
| 文科 | 465 | ||||
| 四川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66 |
| 文科 | 451 | ||||
| 山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30 |
| 文科 | 293 |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加工制造、维护维修、质检销售等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及职业技能】 主要开设以机械制造为基础,电气控制为核心,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为重点等相关知识与技能课程,学生可获取维修电工、数控车床操作工、CAD应用工程师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面向及职业发展】 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运行维护维修、安装调试、技术开发,机电产品质量检验、营销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工作。
【专业特色及培养优势】 院级特色专业之一。第三方专业机构麦可思(MYCOS)公司调研报告显示,该专业毕业生月收入连续两届在全校排名均靠前。是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专业之一。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366 |
| 浙江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综合 | 平行录取二段 | 普通类 | 418 |
| 内蒙古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73 |
| 山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42 |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原连云港教育学院、海州师范学校与连云港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后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于2002年并入。2011年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原海州师范学校曾是“海赣沭灌”地区的最高学府、教师摇篮,也是这一地区早期党组织诞生地和革命活动基地,是受教育部表彰“办得好”的师范学校之一,以其治校严、校风正、师资强而享誉省内外。
自1914年学校前身“省立第八师范”成立始,已逾百年办学历史,培养了近10万名致力于苏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和各方面杰出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著名教育家刘百川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专家陈吉余教授等;学校是海属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其创建者李超时在师生中发展了许多党员,如连云港市第一名女共产党员吕继英、原江苏省省长惠浴宇、原中纪委副书记陈伟达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学校占地近千亩,规划建设面积40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近1万人,其中本科生1400余人。图书馆藏纸质图书84万册,数据库17个。现有教职工527人,专任教师419人,其中正高职称52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7%;现有博士1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8.46%。先后有5人获曾宪梓教师奖,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5人,16人入选省“333”人才培养工程,1人获连云港市青年科技奖,24人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81人次入选连云港市“521”人才培养工程,4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荣获“市级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人入选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
学校现有9个二级学院,共设43个专业,与江苏师范大学联合招收本科生专业13个,初步形成了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主要特色,以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为区域性优势专业群的专业格局。已建成“美术教育”省品牌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等6个省级特色专业;“儿童教育与发展”等3个专业群被确立为省重点专业群,“应用电子技术”等2个专业被确立为国家财政重点扶持专业;“色彩人物”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语文教学论”等5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学校建有26个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其中省级实验实训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1个,新建和调整了15个校内实训基地,优化重组了22个实训基地和144个实验实训室。另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1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1个。
近三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17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96篇,被SCI、EI等收录4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与CSSCI收录85篇,出版专著23部,学术专著、教材40多部。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75项,市级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44项。获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及省级研究课题60项,市级课题100余项。现已建成市级科研平台5个,校级科研平台8个。申报专利28件。连云港市文化创意发展研究所、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研究基地落地我校。新建成连云港市心理学与教育学学会、连云港市哲学与社会学学会、连云港市艺术学会等四个市一级学会和校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地方文化研究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和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等四个校重点研究所,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学生在省师范生基本功比赛、省职业技能比赛、省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评比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以来,先后有5名学生在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一等奖。连续几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不断提高。
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外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国外进行学习交流和深造。2015年首批韩国留学生实现招生入学,大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高校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优秀继续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和谐公寓、文化育人”项目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一带一路民族情·先锋智贤西部行”公益项目荣获2017年省“博爱青春”十佳优秀项目奖。
全体师生正以敬业乐群的工作热情,师表八荒的价值追求,努力打造活力师专、实力师专、魅力师专,为把学校早日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1.奖助学金:(1)国家奖助学金:我校学生享受国家、省、市政府奖学金、助学金,受奖率达20%以上。(2)学校奖学金:我校设有优秀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一等奖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5%;二等奖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10%;三等奖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15%。
2.生源地助学贷款:家庭特别困难的新生,可凭录取通知书到户籍所在地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3.绿色通道:为了保证考取我校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顺利入学,对入学报到的特困生实施绿色通道政策,确保入学手续顺利办理。
4.勤工助学:学校设立学生勤工助学基金,帮助学生课余在校内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5.学费减免:学校每年拨出专款为部分特困学生减免学费。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是中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联盟发起和常设秘书长单位,江苏食品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食品工业协会、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食品学院联盟单位,江苏省食品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学校坐落于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紧临周恩来纪念馆、吴承恩故居、京杭大运河、洪泽湖等游览名胜,环境清新优雅,文化氛围浓厚。这里是台资高地和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这里还是新兴的交通枢纽,高铁、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出行方式一应俱全。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同行业共进步,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遴选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验收;2015年,高水平通过国家教育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学校与时俱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学校现占地1269亩,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米,在校生11000余人;现有教职工740人,校内专兼任教师515人,聘任来自企业一线的各类兼职教师396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6人,硕士以上学位509余人,其中博士59人。拥有教育部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委员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工程”“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教学名师、双创博士、中国烹饪大师等高层次人才73人;拥有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6个,江苏省产业教授14人。
学校现设有食品学院、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酒店学院、护理学院、健康学院、财贸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开设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药学、中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生产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中西面点工艺、护理、中医养生保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41个专业,涵盖了食品、药品、健康服务等大健康产业领域。建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专业群1个、央财支持的重点专业6个、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5个,建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建有省高水平专业群10个、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5个、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2门,有“4+0”联合培养应用本科专业2个、“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4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3个,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
学校建有食品加工技术、药学、制药工程、生物技术、护理、幼儿发展、健康管理、烹饪工艺、机电控制、计算机网络、经贸物流等13大类实验实训室近200个,省、市级科研平台10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4亿。建有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的食品科技园,建成焙烤、肉制品、乳制品、啤酒、黄酒、葡萄酒、白酒、糖果巧克力、饮料等多条生产线。
栉风沐雨、桃李芬芳。60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7万多名合格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立德尚能”的育人理念和“严谨、求实、和谐、创新”的校风,不断深化“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特色办学、合作办学、开放办学、智慧办学和惠民务实,积极与地方政府共建江苏食品产业科技园、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食品研发及检测中心,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高校或行业组织签订合作办学项目5个。引进食品、药品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聘请西餐工艺、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境外专家或技术教学大师来院讲学、担任专业团队负责人。选派教师赴国(境)外访学、研修、培训500多人次,接收国(境)外交换生近200人次,选派3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校还先后举办了“中外高职教育校长论坛”“中英高等教育圆桌会议”“中美烹饪文化教育论坛暨淮扬菜国际推广洽谈会”、中法厨艺比赛等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在国内外高职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00余项。
跨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体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积极弘扬“建党精神”,正持之以恒为建设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院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学费:文科类4700元/生•年,工科类5300元/生•年。住宿费1000元/年(6人标准间、空调间)和1200元/年(4人标准间、空调间)。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在内的学生资助体系,兑现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近三年,我院发放院优秀学生奖学金294万元,近千余人次参加了勤工助学,有 22人荣获国家奖学金17.6万元,1039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519.5万元,5938人次获得国家助学金1573.9万元,为46人办理了当兵学费补偿共计64.6万元,为2792人次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370.47万元,累计资助惠及面达到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