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兰州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华中师范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历史学类(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2020 | 文科 | -/586(本科一批) | -/589(本科一批) |
| 历史学类(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2019 | 文科 | -/589(本科一批) | 605/592(本科一批) |
| 历史学类(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2018 | 文科 | -/612(本科一批) | -/616(本科一批) |
| 历史学类(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2017 | 文科 | -/582(本科一批) | -/587(本科一批) |
一、专业简介
历史学,是研究事物发生发展历程、经验和智慧的学科。历史学专业,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一级学科。主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进行史学教育、史学研究、史学著述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素养的基本训练,使之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兰州大学历史学专业,创始于1932年甘肃学院文史系,1946年兰州大学历史学系正式成立,著名国学大师顾颉刚教授担任首届系主任,著名史学家张舜徽、史念海、杨向奎、王树民等先后在系内执教。解放后,在该系执教的著名教授有赵俪生、张孟伦、李天祜、汤季芳等。经过历代学者们的不断努力,该专业具有良好的教学传统和很高的学术声誉,逐步奠定了在全国综合性重点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发展地位。该专业已陆续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暨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纪宗安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晖,全国劳动模范、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彭长城,著名实业家王瑞琴女士等,就是我校历史学毕业生中的典型代表。
目前本专业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研业绩突出,其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等。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已形成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和稳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良好传统。以“赵俪生奖学金”、“跬步计划”等为激励平台,以《史学纵横》、《九色鹿》、《清声》等院内刊物营造学术氛围,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先后出版了《晓龙集萃》、《萃英论史》、《史学论丛》等本科生学术研究论文集。近年来,学生在学术探索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自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基地“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本科生论文每届评选均有获奖;博士论文陆续有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者。在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的优良学风推动下,本科生的考研率、就业率逐年稳步上升。
目前已拥有中国史、考古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博士点,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等,现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从1990年代至今,我校历史学专业陆续被确立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历史学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全国21个历史学基地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基地。
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历史学专业,主要为有关的教学、科研、编辑出版、图书情报、行政、外事、媒体以及文化建设等社会各领域,培养所需的高水平历史文化专业人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历史学类(包含专业: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与博物馆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7 |
| 湖南 | 历史学类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6 |
| 河南 | 历史学类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30 |
| 山东 | 历史学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607 |
| 安徽 | 历史学类(5000元/年;含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34 |
| 浙江 | 历史学类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43 |
| 江苏 | 历史学类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3 |
| 黑龙江 | 历史学类(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8 |
| 吉林 | 历史学类(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67 |
| 山西 | 历史学类(包含专业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8 |
| 北京 | 历史学类(含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5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新闻出 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 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专业工作和历史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 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教育法规,能够初步运用教育 学、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历史学基本理论;
5.了解国内外历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
核心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外国历史要籍介绍及 选读、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考察、教学实习、读书报告、学术前沿讲座、 大学生科研立项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新疆 | 历史学类(历史学、历史学(开沅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遗班))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0 |
| 宁夏 | 历史学类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7 |
| 四川 | 历史学类(包含专业:历史学、历史学(开沅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遗班))(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6 |
| 海南 | 历史学类(包含专业历史学、历史学(开沅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遗班)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711 |
| 广西 | 历史学类(4500元/年,包含专业:历史学历史学(开沅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遗班))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2 |
| 广东 | 历史学类(非定向)(060101.历史学+060101.历史学(开沅班)+060101.历史学(基地班)+060101.历史学(文遗班))(办学地点:校本部)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3 |
| 湖南 | 历史学类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7 |
| 河南 | 历史学类(校本部)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30 |
| 山东 | 历史学类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622 |
| 江西 | 历史学类(历史学、历史学(开沅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遗班))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19 |
| 历史学(国家公费师范生) | 617 | ||||
| 江苏 | 历史学类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9 |
| 吉林 | 历史学类(历史学、历史学(开沅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遗班))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9 |
| 山西 | 历史学类(包含专业历史学、历史学(开沅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遗班))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5 |
| 河北 | 历史学类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16 |
| 天津 | 历史学类(历史学、历史学(开沅班)、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文遗班))(校本部)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59 |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
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7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9人。有研究生导师2105人;在站博士后245人;临床医学教授144人、副教授296人。有两院院士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4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有103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
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所在地兰州居大陆腹地、处黄河上游、为西北重镇、乃山水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是兴学育才上选之地。
兰州大学资助服务http://xgb.lzu.edu.cn/lzupage/B20190222042326.html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
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单位,7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5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1100余人。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7人,博士生导师352人,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5人。
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8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67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5个。此外,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重点研究基地15个。定期公开出版专业刊物26种。
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学校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得到充分肯定。2018年,“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近120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图书馆馆藏面积46857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的教师人数持续攀升。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的国际学生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体华中师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为早日将华中师范大学建成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物理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物理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就业前景和物理学就业前景,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介绍和物理学专业介绍等数据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就业前景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就业前景,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介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就业前景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就业前景,历史学(文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历史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历史学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就业前景和历史学就业前景,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介绍和历史学专业介绍等数据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和环境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师范)和环境设计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师范)就业前景和环境设计就业前景,历史学(师范)专业介绍和环境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历史学(师范)和环境设计这二个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和视觉传达设计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师范)和视觉传达设计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师范)就业前景和视觉传达设计就业前景,历史学(师范)专业介绍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历史学(师范)和视觉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和绘画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师范)和绘画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师范)就业前景和绘画就业前景,历史学(师范)专业介绍和绘画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历史学(师范)和绘画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和播音与主持艺术(播音与主持师资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师范)和播音与主持艺术(播音与主持师资方向)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师范)就业前景和播音与主持艺术(播音与主持师资方向)就业前景,历史学(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全媒体主持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师范)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全媒体主持方向)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师范)就业前景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全媒体主持方向)就业前景,历史学(师范)专业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师范)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方向)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师范)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方向)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师范)就业前景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方向)就业前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