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一定的科学素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和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在各类社会文艺团体及广播、影视部门、文化馆(站)、艺术研究单位、文化机关、中小学校及幼儿教育机构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进行一定的群众性文艺普及、辅导、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外国音乐史与欣赏、合唱与指挥、音乐美学、形体、声乐、钢琴、器乐、钢琴伴奏与弹唱、形体、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声乐演唱、键盘、民族乐器、管弦乐器演奏、指挥、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等。
就业方向:各类学校、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广播、影视、社会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区。
学制与授予单位: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鞍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位于拥有世界第一玉佛、亚洲著名温泉、国家名胜千山、中华宝玉之乡和祖国钢铁之都的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辽宁省鞍山市。
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3年升格为本科,2004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13年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2019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10月我校作为辽宁省唯一一所按需推荐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上报国家学位委员会,待审批。
在60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博雅兼上、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基础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遍布祖国的各条战线。
学校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0万平方米。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公共教研部,1个附属中学。固定资产4.34亿元,图书馆藏书112.7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17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452人。学校有特聘教授7人;省“兴辽英才”计划人才1人;省教学名师5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专业带头人3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骨干1人;鞍山市地方领军人才1人,鞍山市高端人才11人。
学校现有教育硕士招生领域7个,全日制本科招生专业47个(涵盖8个学科门类),高职招生专业24个。面向全国29个省份招生。各类在校生总数2万余人,其中教育硕士研究生222人、普通本专科学生13724人,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4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个,教育部教职委重点建设课程、省级精品课程17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近五年来,获批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省级各类教学研究项目44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
学校“十三五”以来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4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数234篇,其中在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省政府一等奖、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到款突破百万等实现了建校以来历史性突破。学校主办了《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并在全国发行。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师教育优势特色,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牢固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大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社团先后获“第九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百优创业社团”等荣誉,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公开发表论文及各类科技大赛获奖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数量和级别不断攀高,考研率逐年提升,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
学校充分发挥人文艺术学科优势,助力区域城市文化建设。依托刘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国学中心、里仁美术馆,开展千山文化、鞍山评书、工业遗产等区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整理、传播工作。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凤凰教育集团、中兴通讯、达内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积极与区域文化、旅游、体育、健康等产业对接,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在国家开放大局中谋划新作为,开创国际化办学新格局,先后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优秀学生海外选派计划”、“海外名师聘请计划”、“留学鞍师计划”,努力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学校累计培养来自45个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4000多人。学校先后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7所海外高校和22个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交流范围涵盖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六大洲,在推动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构建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办学体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是全国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副主席单位、“三北”地区高师院校协作单位、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省幼儿园园长培训基地、省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基地、省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学校还先后获“全国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建共育基地”“辽宁省思想道德建设示范校”“辽宁省来华留学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面向未来,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呼伦贝尔学院位于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呼伦贝尔大学,1977年恢复本专科招生。1992年,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合并,重新组建成立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呼伦贝尔学院。2000年后,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呼伦贝尔盟商业学校、呼伦贝尔盟城建职工中专学校、内蒙古工程技术学校相继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高校。2011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植根呼伦贝尔,紧扣区域和行业需求,推进应用型转型发展,2016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同年入选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百所高校。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推荐学校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76.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3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8.7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亿多元,馆藏纸质图书95.2万册、电子图书40.81万册、数据库2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036.33万元。
学校设有23个学院、20个党政管理机构、3个教辅部门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现有本科专业57个,涵盖文学、艺术学、理学、教育学、法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农学十大学科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1个、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学校基本形成了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主体,特色学科与关联专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647人,其中本科生12944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16人、专科生703人、留学生6人、成人教育学生1957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159人,其中专任教师69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18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86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579人。教师中有全国师德标兵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7人、教坛新秀7人、教学团队8个,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32名教师先后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
学校近几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发表科研论文4090篇(其中SCI、EI等检索101篇),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56项,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有自治区“草原英才”3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3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第二层次人选2人。
学校与呼伦贝尔市所属旗市区开展校地合作,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科技服务、文化建设、决策咨询等方面,积极参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国家重大社科基金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考察研究”合作,围绕北方民族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服务社会和推进区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多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连续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评为“涉外院校信誉等级一级院校”。
学校秉承“明德致和、笃学尚行”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改革创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求是创新”的办学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开展内涵建设,推进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自治区有优势、国内有影响、国际有一定声誉,地区和民族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
除执行国家、自治区相关的资助政策外,学校大学生资助政策有:
一、勤工助学。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设置的岗位有:学生助理岗位每人每月150元报酬。
二 、社会力量资助。学校通过争取社会力量,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目前,我校开展的社会力量资助有:(1)“勤则通”奖助学金,每年资助15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资助12000元。(2)“一帮一”结对帮扶资助,由我校教职工捐资设立的资助,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3)乌兰夫奖学金,每人资助10000元。
三、校内奖学金。学校利用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金设立校内奖学金,每学年开展一次评比。
四、绿色通道。我校建立“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无法缴纳学费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呼伦贝尔学院学前教育(汉、蒙)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汉、蒙)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汉、蒙)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学前教育(汉、蒙)专业介绍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技术学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技术学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技术学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教育技术学专业介绍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

呼伦贝尔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

呼伦贝尔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呼伦贝尔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蒙)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蒙)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蒙)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蒙)专业介绍

呼伦贝尔学院社会学(蒙)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学(蒙)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学(蒙)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社会学(蒙)专业介绍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

呼伦贝尔学院法学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

呼伦贝尔学院法学(蒙)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蒙)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蒙)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法学(蒙)专业介绍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

呼伦贝尔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音乐表演(蒙古

呼伦贝尔学院经济与金融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与金融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与金融就业前景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就业前景,经济与金融专业介绍和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