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和铜陵学院哪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铜大和呼和民院谁更牛 )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12-25 20:50:46 解决时间:2022-12-16 19:27

满意答案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和铜陵学院哪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好?这个问题经常被提问,其实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小编也能通过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和铜陵学院各排行榜,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分数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简介等几个维度给大家做分析,供大家参考。
铜陵学院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分数对比(安徽)
专业名称年份类型铜陵学院
(最高/最低分)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最高/最低分)
网络与新媒体2021理科 -/480(本科二批)/()
网络与新媒体2021文科 -/555(本科二批)/()
网络与新媒体2020理科 -/492(本科二批)/()
网络与新媒体2020文科 -/534(本科二批)/()
网络与新媒体2019文科 -/541(本科二批)/()
网络与新媒体2018文科 -/539(本科二批)/()
网络与新媒体2017文科 -/501(本科二批)/()
新闻传播学类 网络与新媒体
铜陵学院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一、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新媒体意识,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掌握与之相关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各种传统媒体机构、新媒体、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编导、策划、摄像(影)、制作、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开发等传播技术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分为新媒体信息采编、新媒体运营与管理两个方向。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网络与新媒体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等各种新媒体行业或者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化出版、新媒体研发、电子商务、信息的组织与采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主干课程

数字摄像、多媒体信息编辑、数字视频编辑、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字摄影、新媒体信息策划、手机媒体研究、网络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心理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中外新闻史等。

铜陵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安徽网络与新媒体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480
文科555
新闻传播学类 网络与新媒体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代码:050306T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摄影与摄像、数字图像创意与设计、动画创意与设计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同时也能在新闻传播技术方面从事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了解网络与新媒体发展动态;3.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5.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

铜陵学院
398
校友会(综合)
575
武书连
学校简介

铜陵学院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9年9月获批安徽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4月,“铜陵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成功入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成为安徽省唯一依托高校运营的国家级众创空间。

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52003.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9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71.78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会计学、创业学基础),3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2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现有专任教师91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88人,外聘教师227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335人,成人教育在籍生768人。

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学校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行知联盟),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评价“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作开设了华为、蓝盾、中鼎、金纬、招商信诺、速度中国、青鸟储备等特色冠名班,泰富、新能等创新创业特色班。建有GE Fanuc自动化集成、罗克韦尔DCS集散控制、博世力士乐气液电、用友新道仿真企业虚拟商业社会等一批实验实训中心,建成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

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努力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设“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建立了大数据产业学院,拥有“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17个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光电检测与智能装备”省级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沈浩精神为内核、以铜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明德尚能、博学日新”校训,坚持把沈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成了“沈浩之家”学生党员发展服务中心和“沈浩精神传承网”,进一步夯实沈浩精神传承基地建设。2021年,学校获批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办学声誉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稳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2021年,学校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控线32分、52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在2015年“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中荣获冠军;仅在2021年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4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5项。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1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知名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内涵建设、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发展办学道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统筹推进“十四五”发展规划,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紧扣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发展新经管、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继续巩固和彰显财经教育优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周边环境

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距南京与上海的距离分别是200公里和450公里),也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距九华山和黄山分别为80和120公里),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铁路连通浙赣线、淮南线,连接上海——武汉的铜九铁路即将新建;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铜陵长江公路大桥贯通大江南北,沿长江走向的快速通道使铜陵与东至上海、西至武汉的广阔区域紧密相联,南北向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沿江高速公路正在积极建设,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前国务院总理朱鎔基2002年来铜陵视察时曾称赞:“铜陵虽小,但很美丽。”

中国古铜都----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城市化水平已达58%。现辖三区一县,四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一个国营农场。

铜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三千余年,青铜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于铜陵。

铜陵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城市。是全国矿产种类最为丰富、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八宝之地”之称,现已探明的有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天井夏日30余种。盛产丹皮、明党参等名贵中药材及蚕桑、苎麻、生姜等农副产品。铜陵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的北大门。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头天门---大士阁座落在风景如画的千年古镇大通。境内有天井奇观、相思树、滴水崖、荆公(王安石)书堂、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等多处自然和人文名胜。作为皖南旅游的北大门,铜陵倾力打造“生态山水铜都”,江南山水与园林各显风采,城市铜雕与壁画独树一帜,享有“首届CCTV中国魅力城市”提名城市称号。

铜陵是一座区位相对优越的城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交汇中心。铁路经芜湖与全国铁路网连接,铜九铁路货运通车,铜庐铁路和长江公铁大桥已列入国家建设规划。皖江第一桥贯通长江南北,合铜高速已全线通车,沿江高速铜陵东段已建成通车,铜宣高速全面开工建设。“黄金水道”长江流经铜陵 60公里 ,铜陵拥有对外轮开放的一类口岸,港口吞吐量已超过2000万吨。目前,铜陵已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公路、铁路、水路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作为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的格局正在形成。

铜陵是一座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铜陵开始摆脱单打一搞铜采选冶的工业模式,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了四大主导产业。铜陵市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全国最大的硫磷化工基地、全国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近年来,铜陵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2005年,铜陵市成为国家级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铜陵有色公司又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是全国唯一的“双试点”。当前铜陵正在积极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努力发展纺织服装、医药环保、装备制造、能源以及新材料等新的接续产业。证券市场上,铜陵拥有铜都铜业、三佳科技、铜峰电子、精达股份、六国化工、安纳达六家上市公司。

铜陵是一座科技创新体系较为完备的城市。目前,经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正式入列首批国家级产业园,安徽惟此一家。国家质监总局确定在铜陵成立国家级的铜铅锌及制品检测检验中心,是国家“ 863” 计划成果转化基地。“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主体工程按期完工,与中科大的全面协作的格局已经形成,全市拥有两个博士后工作站。

铜陵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开放和希望之城。目前,已经与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与日本、德国、智利、瑞典、英国、埃及、葡萄牙和国内23个(国际17个,国内6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或经贸合作关系,全市经济外向度达到70%,居全省第一位。近长江大桥年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都是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人均指标在全省处于前列。到2010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人均GDP 6500美元;财政收入55亿元;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
499
校友会(综合)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本科院校,内蒙古自治区创办最早的一所民族院校。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和成立于1955年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2000年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学校现已成为自治区重点建设院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

【学科专业】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有数学、教育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现有4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新闻学、翻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水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范类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艺术等学科,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科学教育等特色鲜明的师范类本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0门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有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7个教学实验室、157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73个校外教育见习基地、1个劳动教育基地、8个校企合作基地。

【师资队伍】全校现有教职工623人,专任教师中博士103人,硕士学位以上学历教师占75.38%,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2.33%,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9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3个,自治区教学团队8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1个。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自治区“111人才工程”“草原英才工程”“321人才工程”人选8人次,“四个一批”人才1人,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8人、教坛新秀7人,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3人、骨干人才2人。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委员1人。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225人,其中本科生9099人、专科生1126人。在校生中,蒙古族、回族、藏族等16个少数民族学生占67.2%,师范类学生占42.9%。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人文与科学素养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师范生技能、体育竞技、艺术表演和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考研人数和考研录取率逐年增加。建校68年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名,为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教育科技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等部委平台7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民委研究中心、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内蒙古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等自治区级平台6个,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五”期间,学校立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7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16项。学报《蒙古学研究》是国家A级学术期刊,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学术期刊。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服务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民族学等人文学科优势,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先后获批自治区民委和自治区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立了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主办“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等学术会议,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完成了国家民委重点委托项目“内蒙古牧区精准脱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和教育部民族教育中心“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异地就业创业,实现‘三区三州’扶贫攻坚达小康”等项目。提交多篇自治区“北疆智库”智库报告和咨询报告。制定《信息处理传统蒙古文排序》国家标准和《蒙古族传统布鲁》地方标准。

【校园文化】学校秉承“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活动,先后9次被国家和自治区评为“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2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学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系列品牌活动。校园足球等是内蒙古自治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学生男子足球队5次获得自治区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蝉联两届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校园组季军。校园乌兰牧骑深入基层开展多场演出,传递党的声音。学校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自治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首批平安校园”“全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合作交流】学校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匈牙利、泰国、英国、菲律宾等国家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央民族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区内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交流。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青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协同育人项目,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与苏尼特左旗、乌拉特后旗、新巴尔虎右旗等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拓展办学资源,推进全方位合作。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民族院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收费项目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6年招生章程里有具体学费标准。


  中专 2022-12-16 19:27

相关问答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师范)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师范)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师范)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师范)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小学教育(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2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小学教育(蒙古语文教育方向)专业介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前教育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3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前教育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4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师范)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5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与新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族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6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族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民族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民族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民族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民族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法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7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法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8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税收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9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税收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税收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税收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税收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税收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 职中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数字经济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0楼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数字经济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字经济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内蒙古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字经济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数字经济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数字经济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