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安徽理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合肥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能源化学工程 | 2021 | 理科 | -/510(本科一批) | -/506(本科一批) |
| 能源化学工程 | 2020 | 理科 | 544/533(本科一批) | -/539(本科一批) |
| 能源化学工程 | 2019 | 理科 | -/507(本科一批) | -/512(本科一批) |
| 能源化学工程 | 2018 | 理科 | -/514(本科一批) | -/521(本科一批) |
| 能源化学工程 | 2017 | 理科 | -/490(本科一批) | -/496(本科一批) |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工程和能源化工等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化石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清洁加工和清洁转化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技能,并能在煤炭、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和新能源领域等部门及科研院所从事设计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运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燃料电池系统与氢能利用、电化学能源储存与转换技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利用技术,并能对能源化工过程进行模拟、革新改造,对能源化工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安徽 | 能源化学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0 |
| 重庆 | 能源化学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1 |
| 广西 | 能源化学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5 |
| 广东 | 能源化学工程(非定向)(办学地点:校本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36 |
| 湖南 | 能源化学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0 |
| 河南 | 能源化学工程(校本部)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2 |
| 山东 | 能源化学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25 |
| 江西 | 能源化学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0 |
| 福建 | 能源化学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4 |
| 江苏 | 能源化学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1 |
| 河北 | 能源化学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5 |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本科)中德合作共建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需人才培养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能胜任能源化工相关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研究、开发、设计、服务、销售或管理工作;能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与专业知识,对生产、研发等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能给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与同事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地交流沟通,确定安全、环保、经济、符合标准与法规的解决方案;能运用经济管理知识,解决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并能正确进行决策或协助决策;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发现能源化工相关企业生产、研发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主要模块:无机与分析化学;化工安全与绿色过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传递;化工热力学与动力学;过程设备与自动控制;单元操作与分离工程;能源化工工艺学与化工设计;化工系统工程;能源合理利用;能源催化技术;油品化学;新能源材料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新能源、石油化工、化工、能源材料、环境保护与生物质利用等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设计与管理等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安徽 | 能源化学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6 |
| 内蒙古 | 能源化学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363 |
| 河北 | 能源化学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1 |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学校占地约3200亩。
学校创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国最早开展煤矿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1955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与煤矿有关的学科专业等整建制迁至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之后,经历了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办学时期,期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教职工43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具有高级职称人员97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4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400余名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其中双聘院士28名。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115”产业创新团队4个、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8个。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部)和一个直属附属医院。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安徽省I类高峰学科(唯一特别支持),5个III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安全、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16年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30余万名,陈鲸、卢秉恒、彭苏萍、袁亮、陈湘生五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99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学校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多名学生获评“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发起成立“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十三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基地与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3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2.2亿元;获省部一等奖3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150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1400余件。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近三年来学校获批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拥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40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已与地方政府、国有大企、知名高校等150余个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环境友好材料与职业健康研究院(芜湖)、能源革命工程技术研究院(晋城)、中哲上海健康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合肥)、南京智慧物联研究院。积极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安徽省能源研究院承建单位之一,负责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方向研究工作;参与大健康研究院建设,负责职业医学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筹建;参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建设。
学校持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有来自28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
展望未来,安徽理工大学继续秉承“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弘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校园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奋力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1985年,学校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之一。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2018年,学校整体进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15年10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视察合肥学院,李克强总理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德国总理默克尔称赞合肥学院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辉典范”。李克强总理宣布在合肥学院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基金。202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合肥学院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合肥学院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学校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学校一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1500亩,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4460人,专任教师1051人,校舍建筑面积68.9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1.5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45.51万册,电子图书156.72万册。现有11个二级学院,涵盖工、经、管、文、理、教育、艺术7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7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经济工程专业相继获德国专业认证。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稳步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定位的师资队伍。现有博士学位教师355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458人,研究生导师231人、博士生导师6人,“双能型”教师570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0个,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合肥市拔尖人才119人。外籍教师中先后有4位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1位获安徽省政府“黄山友谊奖”,4位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学校荣誉教授。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从“八个转变”向产教深度融合发展。2016年,学校与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大陆集团合作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陆班”,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头版以《二次转型再出发,合肥学院探索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培养善创新的卓越工程师》为题作专题报道。作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省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近五年,学生竞赛获国家级A类奖项129项,国际奖项17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1.6%。学校毕业生65%左右在安徽就业,50%左右在合肥就业,被誉为“合肥市工程师的摇篮”。学校《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被评审为A等级,全省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仅4所高校获此等级。教育部《简报》专题推广合肥学院推进人才培养“八个转变”的做法。《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将我校经验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在全国推广。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和需求。先后申报获批国内首个经济工程专业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新工科专业,调整专业11个。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学院建设。加大“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4个高峰培育学科建设力度。现有科研平台49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含4个共建)。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承接了产学研合作项目629项,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达3.9057亿元。获国家授权专利867项,连续五年进入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发表SCI、SSCI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彰显。作为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首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单位、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和“中国合肥—韩国中心”,积极为对外交流合作和项目落户提供服务。已同德国等国及台湾地区的7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4100余名学生赴国外友好学校学习,接收2100余名国外学生来校学习交流。202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21年,学校“双元制”高等教育已从试点先行到全面铺开,与大众集团共建大众学院,持续打造“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合肥模式。与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从过去的单向留学发展到双向留学,中外合作办学进入新阶段。与上海开放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德开放在线学习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在线学习交流平台。学校在德国建有施特拉尔松德市孔子学院,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揭牌并为孔子学院成立三周年发来贺信。2000年以来,先后有500多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代表团访问学校,累计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14届、“汉语桥”德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8届、韩国语演讲大赛12届、“合肥学院杯”汉语演讲比赛4届。
学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建引领保障发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2016年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十大工程”以来,体育艺术俱乐部改革在全省示范推广,顺利通过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期评估工作。2017年学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9年,先后入选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首批试点建设高校、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和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15年以来,学校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连续六年获评“优秀”等次。
2021年11月
严格按照各省、市、自治区文件规定执行。
美术类考生按《合肥学院2022年美术类招生简章》的录取原则进行录取。
美术类专业录取:我校所有美术类专业成绩使用生源省份美术类专业课省统考成绩。认可生源省份投档规则。各省按文件规定的美术类投档规则和投档比例将考生投档后,学校将按生源省份折算的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若该省份未折算综合分,则按如下公式计算综合分,综合分=(省统考专业课成绩÷专业课满分×700+高考文化课成绩÷文化课满分×300),按综合分从高到低依次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当综合分相同时,按照省统考专业课成绩、高考文化课成绩、语文成绩、外语成绩、数学成绩依次排序录取;如无法满足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学校将在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中进行调剂,调剂原则与以上录取原则相同,直至录满。

合肥学院日语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日语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日语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日语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日语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日语和能源化

合肥学院德语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德语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德语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德语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德语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德语和能源化

合肥学院汉语言文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

合肥学院学前教育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学前教育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合肥学院小学教育(师范类)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师范类)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师范类)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小学教育(师范类)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小学教育

合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能源化学

合肥学院投资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投资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投资学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投资学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投资学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投

合肥学院金融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

合肥学院经济工程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工程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工程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经济工程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工程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合肥学院经济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能源化学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能源化学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