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最高/最低分) | 合肥工业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1 | 综合 | -/581(普通类一段) |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0 | 综合 | -/600(普通类一段) |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9 | 理科 | -/592(本科批) | -/596(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8 | 理科 | -/602(本科批) | -/602(本科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7 | 理科 | -/595(本科批) | -/595(本科批)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最高/最低分) | 合肥工业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1 | 理科 | -/587(本科一批) |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20 | 理科 | 606/606(本科一批) | /()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9 | 理科 | -/572(本科一批) | -/592(本科一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8 | 理科 | -/571(本科一批) | -/602(本科一批) |
| 资源勘查工程 | 2017 | 理科 | -/560(本科一批) | -/571(本科一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资源勘查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81 |
| 新疆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6 |
| 宁夏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497 |
| 青海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段 | 普通类 | 440 |
| 甘肃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517 |
| 陕西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6 |
| 云南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8 |
| 贵州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3 |
| 四川 | 资源勘查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3 |
| 广西 | 资源勘查工程(63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9 |
| 湖南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6 |
| 河南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8 |
| 江西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1 |
| 福建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4 |
| 安徽 | 资源勘查工程(63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87 |
| 吉林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32 |
| 辽宁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1 |
| 内蒙古 | 资源勘查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31 |
| 河北 | 资源勘查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3 |
| 天津 | 资源勘查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18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安徽 | 地质类(5000元/年;含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2 |
| 四川 | 地质类(包含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宣城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7 |
| 广西 | 地质类(5000元/年,包含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3 |
| 江西 | 地质类(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7 |
| 福建 | 地质类(含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0 |
| 黑龙江 | 地质类(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51 |
| 吉林 | 地质类(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43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年、2022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营校区调整为东营科教园区,办学主校区调整到青岛。
学校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同时青岛两校区还处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900人、研究生9400余人,留学生97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329人。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5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1个。
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百余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近70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学校坚持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基础,引导学生献身事业”为主旋律,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从组织、工作、保障、反馈四个方面全面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就业体系,建立了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工作特色,保证了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离校就业率连续24年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质量高,签约毕业生中40%左右去往世界500强企业。
学校2000年被教育部、2007年和2012年被山东省评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 年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 年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积极建设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了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网络化的双选思路。学校构建了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主,船舶、汽车、燃气、电力、海洋重工等其它行业为辅的“一主多元”立体化就业市场格局。
学校每年组织至少五场大型校园招聘会和十几场中小型招聘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以及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全国大中城市的1500多家单位纷纷前来参加我校毕业生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到校用人单位数量不断增多,范围更加广泛,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2017届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96.04%,处于较高水平。学校采取设立奖学金、开展留学服务,留学奖学金等措施,鼓励毕业生出国留学。2017届毕业生中,出国学习306人,毕业生出国(境)人数及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学校强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从新生入校开始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成长成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重视学生职业发展,加强思想引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就业培训、信息提供、市场拓展等就业工作环节的联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分专业类型的就业指导。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三门全校公选课。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到学校与大学生现场面对面交流,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就业能力培养等有针对性的实际指导。积极开展就业心理咨询指导和职业倾向测验,提供《网络学堂》、《职业测评》等实时学习与测评,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3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一室一中心”)1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继续奋斗!
第二十四条 按教育部规定并根据各省(市、区)的生源情况,在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确定适当的提档比例。对江苏省进档考生按先分数后等级的排序方式录取;对内蒙古自治区考生实行“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
第二十五条 当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或本科招生计划尚未完成时,按志愿顺序依次调取非第一志愿考生档案。生源仍不足时,我校将不足部分的招生计划按教育部要求调剂到其他省份完成录取。
高水平运动员(国家一级以上运动员)的调档名单,根据我校专业测试成绩及我校组织的文化课考核结果,从我校专业测试成绩合格的考生中择优向生源所在省(市、区)招生部门提供。
自主招生录取按“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自主招生实施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我校对教育部及各省(市、区)制定的加分或降分政策一概予以确认,将按考生享受优惠政策后的总分予以录取。
第二十七条 优先录取第一专业志愿的考生,当第一专业志愿不能满足时,按3分级差将其档案投入第二志愿专业,以其降档后的总分与该专业其他第一专业志愿考生的实际总分相比较,从高到低录取;若仍不能满足时,我校将不再降分,将其档案投入后续志愿专业中录取,直至服从志愿专业或退档。内蒙古自治区不实行专业志愿分数级差。
第二十八条 在已调档考生中,我校优先满足有专业志愿的考生。当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无法满足所填报的专业志愿时,如果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学校将根据高考文化课成绩并适当参考考生单科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调剂到招生计划尚未完成的专业,直至录满;对于不服从专业调剂的,做退档处理。
第二十九条 对于有选考科目的省(市、区),原则上以考生必考科目与我校选考科目的成绩总和为准录取。在我校选考科目线上生源不足时,录取兼考科目的考生。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和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资源勘查工程和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和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就业前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和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资源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和交通运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资源勘查工程和交通运输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和交通运输就业前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和交通运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资源勘查工程和交通运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和交通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资源勘查工程和交通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和交通工程就业前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和交通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资源勘查工程和交通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资源勘查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资源勘查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和勘查技术与工程就业前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

合肥工业大学精细化工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精细化工和资源勘查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精细化工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精细化工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精细化工和资源勘查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合肥工业大学能源化学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能源化学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能源化学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能源化学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这

合肥工业大学制药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制药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制药工程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制药工程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制药工程和资源勘查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合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资源勘查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资源勘查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化学工程与工艺就业前景和资源勘查工程就业前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介绍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