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材料物理(5000元/年)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0 | 13036 |
| 材料物理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1 | 12940 |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71 | 12850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材料类(包含专业: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北碚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6 |
| 广东 | 材料类(非定向)(080402.材料物理+080405.金属材料工程)(招生特征不招色盲;办学地点:北碚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06 |
| 江西 | 材料类(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不招色盲考生)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3 |
| 安徽 | 材料类(4500元/年;含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色盲考生专业受限)(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600 |
| 吉林 | 材料类(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色盲考生专业受限)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57 |
| 山西 | 材料类(包含专业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5 |
| 天津 | 材料类(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色盲考生专业受限)(北碚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36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安徽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5000元/年;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2 |
| 四川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包含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宣城校区就读)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05 |
| 海南 | 机械类(包含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包含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智能制造)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665 |
| 广西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5000元/年,包含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3 |
| 江西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91 |
| 福建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0 |
| 上海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方向含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专业)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8 |
| 黑龙江 | 材料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51 |
| 吉林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43 |
| 辽宁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4 |
| 山西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包含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67 |
| 天津 | 材料类(先进材料与智能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合肥)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26 |
西南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李旭锋教授、校长张卫国教授。
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坐落于缙云山麓、嘉陵江畔,占地约8295亩,校舍面积18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40%,泱泱校园,宏丽庄重,气象万千,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传承演变,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1950年,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与1946年创办的私立相辉学院等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1985年,两校分别更名为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重庆市轻工业职业大学并入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畜牧兽医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合并组建为新的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开启了学校发展崭新篇章。
百余年来,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数代西南大学人以其弘毅坚韧、自强不息的奋斗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着"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内涵。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一大批名师先贤曾执教于此,春风化雨,躬耕不辍。数十万毕业生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成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的中坚骨干。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种专业博士学位、27种专业硕士学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7个。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现有43个教学单位,10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1个。教学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167门,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普通本科生近40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0余人,留学生近2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162人,其中教授771人、副教授1315人,博士生导师540人、硕士生导师1691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21人次,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海外院士5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
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1个、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国家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1个、重庆市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中央部委社科研究基地6个、与中央部委相关司局共建社科研究平台4个、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重庆市新型智库(含培育)4个。目前学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到36.9亿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260项,获得授权专利1524项,育成动植物新品种99个,出版专著600余部。获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9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级奖130余项。
学校注重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坚持"立足重庆、面向西南,服务全国",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江苏、山东等省市77个地、市、县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54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21个省、市800余个行政事业单位和900多家企业开展了有效的项目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县校合作,受到广泛好评,被誉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石柱模式",入选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与美、加、泰、日、韩、越、澳、俄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有1个中外合作办学非独立法人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13个国际联合科研实验室,7个海外国际中文教育机构,1个境外办学平台。
历经百余年的磨砺和发展,今天的西南大学正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我校所有师范专业在提前批录取,重点本科在本科一批录取。
详见西南大学2021年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简章
http://bkzsw.swu.edu.cn/s/bkzs/ysl/20210507/4450944.html
凡是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我校都会按照录取规则录取。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3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现有(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一室一中心”)1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
学校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继续奋斗!
坐落合肥市的屯溪路校区和翡翠湖校区共设13个食堂、2个民族餐厅、2个教工餐厅,每天按一定比例供应高、中、低三个不同档次约400多个花色品种菜肴,兼顾南北不同口味,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就餐需求。合肥校区的食堂由合肥工业大学饮食服务中心具体负责管理。合肥工业大学饮食服务中心食堂管理通过ISO9001: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多次获得“中国高校百佳食堂”、“中国高校食堂管理先进集体”、“安徽省十佳食堂”以及合肥市卫生局授予的“卫生合格单位”、“卫生量化A级单位”和“高校食堂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材料物理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材料物理就业前景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就业前景,材料物理专业介绍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材料物理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材料物理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材料物理就业前景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就业前景,材料物理专业介绍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材料物理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这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物理和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材料物理和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材料物理就业前景和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材料物理专业介绍和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材料物理和粉体材料科

合肥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物理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

合肥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物理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属材料工程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物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感知工程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感知工程和材料物理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感知工程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智能感知工程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感知工程和材料物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合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材料物理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测控技术与仪器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材料物理这二个专业,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车辆工程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智能车辆工程和材料物理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智能车辆工程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智能车辆工程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智能车辆工程和材料物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中白联合培养)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机械工程(中白联合培养)和材料物理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机械工程(中白联合培养)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机械工程(中白联合培养)专业介绍和材料物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中白联合培养)和材料物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中白联合培养)和材料物理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中白联合培养)就业前景和材料物理就业前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中白联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