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 | 名称 | 类型 | 专业代码 |
|---|---|---|---|
| 1 | 艺术设计 | 专业型硕士 | 135108 |
| 2 | 美术 | 专业型硕士 | 135107 |
| 3 | 舞蹈 | 专业型硕士 | 135106 |
| 4 | 广播电视 | 专业型硕士 | 135105 |
| 5 | 音乐 | 专业型硕士 | 135101 |
| 6 | 会计 | 专业型硕士 | 125300 |
| 7 | 风景园林 | 专业型硕士 | 095300 |
| 8 | 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 | 专业型硕士 | 085906 |
| 9 | 市政工程(含给排水等) | 专业型硕士 | 085905 |
| 10 | 土木工程 | 专业型硕士 | 085901 |
| 11 | 机器人工程 | 专业型硕士 | 085510 |
| 12 | 智能制造技术 | 专业型硕士 | 085509 |
| 13 | 机械工程 | 专业型硕士 | 085501 |
| 14 | 网络与信息安全 | 专业型硕士 | 085412 |
| 15 | 人工智能 | 专业型硕士 | 085410 |
| 16 | 控制工程 | 专业型硕士 | 085406 |
| 17 | 软件工程 | 专业型硕士 | 085405 |
| 18 | 计算机技术 | 专业型硕士 | 085404 |
| 19 |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 专业型硕士 | 085402 |
| 20 |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 专业型硕士 | 085401 |
| 21 | 应用心理 | 专业型硕士 | 045400 |
| 22 | 学前教育 | 专业型硕士 | 045118 |
| 23 | 心理健康教育 | 专业型硕士 | 045116 |
| 24 | 小学教育 | 专业型硕士 | 045115 |
| 25 | 现代教育技术 | 专业型硕士 | 045114 |
| 26 | 学科教学(英语) | 专业型硕士 | 045108 |
| 27 | 学科教学(生物) | 专业型硕士 | 045107 |
| 28 | 学科教学(化学) | 专业型硕士 | 045106 |
| 29 | 学科教学(语文) | 专业型硕士 | 045103 |
| 30 | 学科教学(思政) | 专业型硕士 | 045102 |
| 31 | 社会工作 | 专业型硕士 | 035200 |
| 32 | 金融 | 专业型硕士 | 025100 |
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广州大学是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于2000年合并组建,有着90多年的办学传统。学校紧紧抓住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广东省和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化与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对接”(对接高质量发展、对接创新驱动、对接扩大开放),聚焦新工科、新师范、新文科建设,积极探索新医科发展,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25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4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71个,其中理工类专业39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4个、艺术类专业8个。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育与引进并举,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3217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01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中被聘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者136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414人。现有全职两院院士4人、全职外国院士1人、特聘院士5人、双聘院士4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5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3人;“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1个,“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学名师4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1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190人。
学校坚持重大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理科类优势学科内涵建设,强化师范教育、艺术类学科特色建设,面向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的新工科建设,探索拓展以生物医药、基因编辑、生物信息、脑科学等为重点主攻方向的新医科。现已形成由大土木学科群、信息学科群、数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物质科学与装备制造学科群等4个优势学科群辐射带动,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已进入前5‰。学校位列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第99位;US.News2021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世界大学第706位、中国内地高校第60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高校第601-800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设立“文体艺语劳”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现有3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10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广大“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高水平大学课程互联和学分互认的课程200门。实施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组建33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三创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国家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位居广东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本科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0.9%,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98.7%,95%以上扎根粤港澳大湾区。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产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等2个创新枢纽,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6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穗深港澳创新走廊上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设立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在南沙的新发展。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在城市基础设施减震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慧交通、天体物理、分析科学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组建了一批科研团队。2020年全校科研经费投入10.92亿元。近3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分别位列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连续获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与课题共12项。2016年以来,共申请国际、国内专利2297项,授权专利1134项,连续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论文质量稳步提升,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学校2020年SCIE/SSCI、CSSCI发文量2505篇。近5年,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科奖励101项。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及与风投资本对接,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转化。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151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46个,加入产学研协同合作联盟22个,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实习基地300多个。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绸纺织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新建合作关系。减振抗震、声像灯光、网络安全和水环境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中得到充分应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得到采纳应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广州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联盟成员大学13所;与3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等15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盛顿大学、海德堡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西澳大学、帕多瓦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境外学习”计划和博士生联合培养等项目。近3年,共选派资助3500余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分别与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
博学笃行、与时俱进。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强化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服务广州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更新时间:2022年2月)

一、艺术学理论(1301)初试参考书目1、《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编2、《中国美术史纲》李公明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3、《西方美术史纲》李行远著湖南美术出版社4、《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希、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5、《艺术概论》第二版郑锦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方向(1)《国史概要》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2)《全球通史》下册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4)《清末社会思潮》吴雁南等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人民出版社1979年(6)《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东方出版社1987年(7)《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撰中华书局2016年(8)《中国画论类编》俞剑华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中国艺术与文化(插图修订版)》(美)杜朴、文以诚著张欣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四、设计综合理论参考书目1、《大学语文》版本不限2、《世界现代设计史》梁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4月3、《外国现代设计史》张夫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4、《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广州体育学院学术型硕士专业有: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学、体育新闻传播学、休闲体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专业。广州体育学院学术型硕士专业编号名称类型专业代码1运动医学学术型硕士运动康复学学术型硕士040

广州体育学院专业型硕士专业有:体育教学等专业。广州体育学院专业型硕士专业编号名称类型专业代码1体育教学专业型硕士045201广州体育学院384名校友会(综合)684名武书连9名软科(体育)广州体育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市中心,是华南地区唯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有: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科学技术哲学等专业。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编号名称类型专业代码1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术型硕士科学技术哲学学术型硕士010108广州中医药大学153名校友会(综合)152名武书

广州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有:美术学、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传播学、新闻学、英语语言文学、应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等专业

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有:护理学、药学、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型硕士专业编号名称类型专业代码1护理学学术型硕士药学学术型硕士中西医结合学术型硕士公共

广州大学专业型硕士专业有:艺术设计、美术、舞蹈、广播电视、音乐、会计、风景园林、人工环境工程(含供热、通风及空调等)、市政工程(含给排水等)、土木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工智能、控制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

广州医科大学专业型硕士专业有: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口腔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广州医科大学专业型硕士专业编号名称类型专业代码1药学专业型硕士护理专业型硕士公共卫生专业型硕士口腔医学专业型硕士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105100广州医科大学14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