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广西中医药大学 (最高/最低分) | 桂林医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药学(应用型本科)(联合办学,理论、(设计)) | 2021 | 理科 | 507/505(本科一批) | 403/359(专科批) |
| 药学 | 2021 | 理科 | 524/497(本科一批) | 403/359(专科批) |
| 药学(校企合作班) | 2021 | 理科 | 401/352(专科批) | 403/359(专科批) |
| 药学 | 2020 | 理科 | -/505(本科一批) | -/356(专科批) |
| 药学(校企合作班) | 2020 | 理科 | -/356(专科批) | -/356(专科批) |
| 药学 | 2019 | 理科 | -/472(本科二批) | -/358(专科批) |
| 药学 | 2019 | 理科 | -/370(专科批) | -/358(专科批) |
| 药学 | 2019 | 理科 | -/357(专科批) | -/358(专科批) |
| 药学 | 2019 | 理科 | -/344(专科批) | -/358(专科批) |
| 药学 | 2019 | 理科 | -/343(专科批) | -/358(专科批) |
| 药学 | 2018 | 理科 | -/496(本科二批) | -/342(专科批) |
| 药学 | 2018 | 理科 | -/362(专科批) | -/342(专科批) |
| 药学 | 2018 | 理科 | -/331(专科批) | -/342(专科批) |
| 药学 | 2018 | 理科 | -/326(专科批) | -/342(专科批) |
| 药学 | 2018 | 理科 | -/324(专科批) | -/342(专科批) |
| 药学 | 2018 | 理科 | -/323(专科批) | -/342(专科批) |
| 药学类 | 2017 | 理科 | -/444(本科二批) | -/310(专科批) |
| 药学 | 2017 | 理科 | -/338(专科批) | -/310(专科批) |
| 药学 | 2017 | 理科 | -/293(专科批) | -/310(专科批) |
| 药学 | 2017 | 理科 | -/292(专科批) | -/310(专科批) |
| 药学 | 2017 | 理科 | -/289(专科批) | -/310(专科批) |
| 药学 | 2017 | 理科 | -/286(专科批) | -/310(专科批)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西 | 药学(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6450元/年,联合办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该专业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药集团广西白云山盈康药业有限公司三方联合培养培养期间分阶段在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广药集团广西白云山盈康药业有限公司完成理论学习、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5 |
| 药学(6450元/年,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497 | ||||
| 中药学(6450元/年,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496 | ||||
| 药学(校企合作班)(7500元/年,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专科批 | 352 | |||
| 中药学(校企合作班)(8000元/年,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348 | ||||
| 陕西 | 药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39 |
| 云南 | 中药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及预科 | 普通类 | 535 |
| 药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529 | ||||
| 贵州 | 药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3 |
| 四川 | 药学(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22 |
| 中药学(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520 | ||||
| 重庆 | 中药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8 |
| 药学 | 546 | ||||
| 海南 | 中药学(不招色盲、色弱)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0 |
| 药学(不招色盲、色弱) | 579 | ||||
| 广东 | 中药学(非定向)(招生特征不招色盲色弱;办学地点:校本部)(因用人单位可能对考生身体素质有要求,请转氨酶异常的考生慎重报考)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6 |
| 药学(非定向)(招生特征不招色盲色弱;办学地点:校本部)(因用人单位可能对考生身体素质有要求,请转氨酶异常的考生慎重报考) | 551 | ||||
| 湖南 | 药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7 |
| 中药学 | 533 | ||||
| 山东 | 药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26 |
| 中药学 | 520 | ||||
| 江西 | 药学(不招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2 |
| 福建 | 中药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1 |
| 安徽 | 中药学(6450元/年;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6 |
| 浙江 | 中药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88 |
| 药学 | 573 | ||||
| 江苏 | 药学(校本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6 |
| 中药学(校本部) | 506 | ||||
| 黑龙江 | 中药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08 |
| 吉林 | 中药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43 |
| 辽宁 | 药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3 |
| 中药学 | 494 | ||||
| 山西 | 中药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77 |
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学制四年,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药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在医药生产、检验、医药流通、药物研究开发、医院药学、药政管理等部门从事生产、技术及管理工作,基础扎实、素质良好、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应用型高级药学人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广西 | 临床药学(5年,5400元/年,在临桂校区办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2 |
| 药学(5400元/年,在临桂校区办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465 | ||||
| 中药学(5400元/年,在临桂校区办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459 | ||||
| 药学(7500元/年,在临桂校区办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专科批 | 359 | |||
| 四川 | 药学(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临桂校区就读。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21 |
| 重庆 | 药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8 |
| 海南 | 临床药学(不招色盲、色弱)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8 |
| 药学(不招色盲、色弱) | 567 | ||||
| 广东 | 药学(非定向)(招生特征不招色盲色弱;办学地点:临桂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1 |
| 湖南 | 临床药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0 |
| 药学 | 540 | ||||
| 中药学 | 537 | ||||
| 山东 | 药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24 |
| 江西 | 药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8 |
| 安徽 | 药学(5400元/年;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0 |
| 浙江 | 药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67 |
| 江苏 | 临床药学(在临桂校区学习,报考该专业组有色觉要求)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6 |
| 黑龙江 | 临床药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86 |
| 药学 | 386 | ||||
| 吉林 | 药学(不录取色盲色弱考生)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46 |
| 辽宁 | 临床药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9 |
| 山西 | 药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96 |
| 河北 | 药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9 |
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为1934年成立的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建校于1956年,1958年更名为广西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升格为广西中医学院,1970年南宁医学专科学校并入,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是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产学研医紧密结合、对外交流合作优势突出,有仙葫、明秀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310.99亩。设有16个学院,3个直属公共教学部。有14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地方附属医院11所),1所附设中医学校,1家校办制药厂,1所独立学院。有重阳城老年公寓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69人,其中474人具有博士学位,有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685人。现有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4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32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有本科专业27个,其中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优质特色专业(群)9个、省级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一体化建设项目8个。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已连续13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近五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5项;完成教育部专业认证4个,并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科建设稳步发展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3个,是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专科4个;有广西一流学科(含培育)3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西重点学科6个,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1个;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含培育)55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在全国排名进入前50%,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进入前70%。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以中医药、壮瑶医药研究为重点,加强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零”的突破;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是全国中医药民族医药最大的创新共享平台之一。有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重点实验室,4个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8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广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含培育),4个校级国际联合实验室。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高校-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平台1个,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2个,省级高端智库2个。1970年开始,赵一教授参与屠呦呦“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工作,在青蒿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韦贵康教授提出的“脊柱相关性疾病及颈性高血压学说”,邓家刚教授的“化学中药学说”,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均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校园内活跃着“扶阳学派”“八桂学派”“黄氏壮医针灸”“本土学派”等多个学术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
三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99项,省部级项目337项,厅局级项目904项,资助经费1.99亿元;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1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4项;出版科技专著190余部,发表科技论文7800余篇,获专利授权594件。
社会服务优势明显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附属瑞康医院、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制药厂为依托,学校有36个国药准字号药品、200多种院内制剂、10多种成果转化产品,复方扶芳藤合剂、龙血竭、芒果止咳片已成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的拳头产品,青蒿素、绞股蓝等系列产品也为广西多个制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宗农作物废弃物功能成分筛选及产品开发研究”及“海水无核珍珠产业化养殖关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转化投入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学校受政府委托编制《广西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并积极参与政府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等系列中医药、壮瑶医药相关文件,帮助玉林市、贺州市、上林县等编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壮瑶药质量标准研究和广西中药民族药资源普查,为实现广西医药千亿元产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助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
学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派出62名医护人员驰骋武汉,1名专家参与驰援柬埔寨抗击疫情,1名专家参与中国援科摩罗短期抗疫医疗队,11名专家参与组建广西中医药救治专家组,共获得7项广西应急专项资助和2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新冠肺炎防控专项项目,“广西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方案的临床应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技攻关项目通过临床研究,形成广西特色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学校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与基层医院技术帮扶工作,深入全区50多个县市的社区、农村开展中医药文化、技术、服务“三下乡”活动和义诊活动,使老百姓在身边就获得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文化传承创新显特色
学校循本而开弘,始终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学校对壮、瑶等民族医药进行挖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创立了壮医药、瑶医药质量标准体系,出版了《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系列专著与教材。“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瑶药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整理和疗效验证研究”“壮医理论的发掘整理与临床实验研究”等一批壮医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新贡献。
学校重视弘扬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走进仙葫校区,警醒学子珍惜时光、自强不息的晨钟暮鼓楼校门,建有张仲景雕像的医圣广场、仲景大道,教学楼前大草坪广场南侧的中医历史文化长廊,校道两侧的文化石镌刻着《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名篇,图书馆大门两侧有大型壁画《岐黄论医》《杏坛讲学》,教学楼里有《医学生誓言》和名医名家的励志格言、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宣传画,还有药师山、神农阁等中医药文化景观建筑,将渊远流长的华夏传统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融为一体,体现出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国际交流合作广泛
学校1976年开始培养留学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成立了中—泰传统药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中—加斑马鱼中药筛选联合实验室、中—澳传统药物现代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教育新格局。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25个国家或地区的9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换访学、进修合作关系,架起了与国际医药界教育、医疗、科研等合作的桥梁,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加强文化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将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开拓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区域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将秉承“弘毅自强,传承创新”的校训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开拓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区域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桂林医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被誉为“闪耀八桂的医学明珠”。
桂林医学院创建于1935年,前身为广西省立桂林高级助产护士学校,是全国建校历史较早的医科院校之一。1958年学校升格为桂林医学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为桂林医学院,1993年获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5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2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199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现有临桂、东城、乐群三个校区,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等23个学院(系、部),9所附属医院、28所临床实习医院。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设有临床医学、药学、生物技术等26个本科专业和4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拥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级各类学生近3万人。
学校有教职工及医务人员680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近5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7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670余人,博士生导师30人。
学校拥有全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人才、广西“八桂学者”“八桂名师”、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教师等知名专家学者150余人次。学校还聘请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内外著名学者作为客座教授等。
学校有国家级和省(区)级相关专业建设点和建设项目共35个,分别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自治区级的重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个,自治区级特色本科专业1个,自治区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2个,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广西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3个,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7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有广西重点学科7个,广西一流学科2个。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含建设项目),广西临床重点专科17个(含建设项目),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9个,有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科研平台18个。建有自治区级协同育人平台2个、自治区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1个。
学校近5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900余项,2020年和2021年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9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3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4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4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总数位居广西高校第7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校2015年、2016年连续跻身中国大学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排行百强榜。学校主办的《华夏医学》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和广西优秀科技期刊。
学校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两个专业进入广西本科第一批招生,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广西本科第一批次投档分超一本线居广西高校第二位。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2项。学生在全国及自治区级各类技能比赛中成绩显著,在首届全国护士(英语)执业水平技能竞赛中获团体总成绩冠军和两个单项第一,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中有9个项目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在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总决赛中多次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ECCS)中获得特等奖。近10年,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护理专业本科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平均达到98%以上,学校连续十六年评为“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
学校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开放病床2600余张,年门诊量266万余人次,年住院患者14万余人次,年手术量近5万台次,是桂北及周边地区的医疗中心。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国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卫生部指定的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和国际SOS急救中心、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国卒中中心联盟单位、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医院、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广西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及桂林诊断中心、广西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桂林分中心,获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优秀医院和示范医院、自治区“十佳医院”等。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第一批中国房颤中心认证单位、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单位、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医院、首批全国乳腺癌规范诊疗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单位,是国家爱婴医院、自治区文明单位、桂北地区唯一航空医疗救援备勤基地医院、桂北地区唯一毒蛇咬伤救治中心、桂林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桂林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是广西区内第二所、桂北地区第一所医学院校直属附属口腔医院,拥有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成立广西桂林医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学校教职员工、广大校友、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捐赠,用于支持和推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学校1973级校友、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蒋仁生以个人名义捐资5000万元建设新校区图书馆,是广西高校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个人单笔捐款,该项捐款被列入《2014中国捐赠百杰榜》。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主动融入“壮美广西”建设,立足于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积极与日、韩、欧美地区国家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开创学校国际合作交流新局面,现已与日本、西班牙、匈牙利、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机构开展了校际友好交流与合作。
桂林医学院建校87年来,恪守“弘德善医”校训,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承,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良好声誉的医科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桂林医学院广西中药学2015二批理科438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桂林医学院广西中药学2015二批理科438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5二批理科453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6专科理科348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6二批理科492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5二批理科453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4二批理科497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3二批理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6二批理科492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6专科理科348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6专科理科348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6二批理科492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5二批理科453桂林医学院广西药学2014二批理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桂林医学院广西临床药学2016二批理科499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桂林医学院广西临床药学2016二批理科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