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广东金融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哪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云南民大和广金谁更牛 )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12-21 18:51:41 解决时间:2022-12-16 18:48

满意答案

广东金融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哪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好?这个问题经常被提问,其实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小编也能通过广东金融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各排行榜,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分数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简介等几个维度给大家做分析,供大家参考。
广东金融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云南录取分数线
专业名称年份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排名
网络与新媒体(第一、二学年在清远校区就读,第三、四学年在校本部就读)2021理科本科二批及预科普通类52734565
网络与新媒体2020理科本科二批及预科普通类53335708
广东金融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广东录取分数线
专业名称年份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排名专业组选科要求
网络与新媒体(非定向)(办学地点:第一、二学年清远校区,第三、四学年校本部)2021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54279405(211)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历史类54322468(201)首选历史,再选不限
网络与新媒体2020理科本科批普通类53173286
文科53221994
网络与新媒体(办学地点:第一学年肇庆校区,第二至四学年校本部)2019理科本科批普通类50368544
文科54720060
网络与新媒体2018理科本科批普通类50367382
文科54619517
2017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00
新闻传播学类 网络与新媒体
云南民族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掌握网络传播理论与技能,具备互联网思维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在新闻与出版机构、网络媒体、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传播与网络信息采编、创作及网站策划、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专业主要必修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数据新闻编辑与制作》《网络舆论引导》《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与分析》等网络与新媒体基本理论和知识。本专业云南省布点 6 个,上年度本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为第 1 名。
云南民族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江苏网络与新媒体(在雨花校区学习)历史类本科批普通类517
新闻传播学类 网络与新媒体
广东金融学院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与专业素养,熟练掌握网络和数字多媒体传播技术和实践技能,了解数字媒体技术和传播的特点和趋势,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思维,懂传播、懂市场,且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泛传媒人才。本专业强调以理论和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和学习、创新能力。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尤其强调适应广大企事业单位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要求和需求情况。此外,还将探索通过课程、工作坊等平台为学生利用网络和新媒体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实验和孵化的平台。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网络和新媒体相关的内容采编、项目策划、互动营销、形象宣传、品牌传播、网络信息监测与分析以及媒体产品运营管理等工作;同时,能够在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移动新媒体等各类新闻传播媒体以及各类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出版机构、咨询研究机构等从事相关工作。

主要课程:大众传播学、传播发展史、媒介伦理与道德、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摄像技术与艺术、新媒体导论、新媒体产业发展、新媒体与社会、媒介经营与管理、新媒体产品创意与策划、市场调查原理和方法、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平面图像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挖掘与分析、数字音视频编辑、数据可视化、编程基础等。

备注:该专业招生文理科比例: 6:4 (文科: 60% ,理科 40% )

广东金融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广东网络与新媒体(非定向)(办学地点:第一、二学年清远校区,第三、四学年校本部)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542
历史类543
新疆网络与新媒体文科本科二批普通类478
宁夏网络与新媒体文科本科二批普通类506
青海网络与新媒体文科本科一段普通类446
甘肃网络与新媒体文科本科二批K段普通类512
陕西网络与新媒体文科本科二批普通类499
云南网络与新媒体(第一、二学年在清远校区就读,第三、四学年在校本部就读)理科本科二批及预科普通类527
四川网络与新媒体(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文科本科二批普通类547
广西网络与新媒体(5050元/年,第一、二学年清远校区,第三、四学年校本部)文科本科二批普通类545
安徽网络与新媒体(5050元/年;第一、二学年清远校区就读,第三、四学年校本部就读)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488
黑龙江网络与新媒体(第一、二学年在清远校区就读第三、四学年在校本部就读)理科本科二批A段普通类420
吉林网络与新媒体(第一、二学年在清远校区就读,第三、四学年在校本部就读)文科本科二批A段普通类515
云南民族大学
133
校友会(综合)
413
武书连
6
软科(民族)
学校简介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1年8月1日,原名云南民族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4月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至今已走过70年历程。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接见过我校师生代表;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等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学校首任正副院长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和张冲两位将军担任。自建校以来,一批学界名流,如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何耀华教授,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少英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奠基人和中坚力量。

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专业硕士点和90个本科专业,其中,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29个专业进入“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列。现有1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8个国家特色专业,26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学校拥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云南民族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云南民族大学)”教育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

学校现有在校生33344人,其中本科生26237人,硕士研究生3009人,博士研究生92人,留学生588人,全省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3231人,香格里拉办学点专科生187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18967人。现有教职工1712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12人、副高级职称384人、中级职称558人、初级及以下职称558人,具有博士学位408人、硕士学位908人。学校现有全国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5人,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55人(其中:云岭学者2人、教学名师8人、文化名家5人、青年拔尖人才39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4人(其中:青年人才13人、产业人才1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1人,云南省级教学名师8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创新人才13人,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云南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学校占地2550亩,校舍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基地十余个,1个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0000件。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是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首届云南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奖期刊奖“优秀期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至今连续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获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是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建校以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越南胡志明主席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10万多人次曾访问过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2年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的80多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云南跨越发展,紧紧围绕“立足云南、服务边疆、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办学目标,打好以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中印瑜伽学院为主体的教育对外开放“三张牌”,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相通、文化相通、心心相通,当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国内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宗教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云南白药集团、丽江、德宏、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

建校七十年来,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党政管理干部、教育专家、企业家,大多数由我校培养,特别是29个云南民族自治县中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毕业于我校。(学校开设有藏语、傣语、傈僳语、拉祜语、景颇语、佤语、纳西语、彝语、哈尼语,壮语、苗语、白语等12个民族13个少数民族语种专业,是全国开办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种类最多的学校。)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构建了“六个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大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1999年、2005年和2009年,学校先后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16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获得“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校”等称号。

近年来,围绕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学校形成了“班子团结、校园和谐、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为更好服务少数民族人才培养,2013年,在原有预科教育学院基础上,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落户我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架起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为省内外高校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少数民族本科生源。基地多次受到国家民委、云南省表彰,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学院学生阿丽努尔•阿力木回信中,提出:将各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上,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5月15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莫迪的共同见证下,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共建中印瑜伽学院的备忘录,中印瑜伽学院在我校成立,成为印度本土外的全球第一所瑜伽学院。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对学院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分别进行了专项批示。经过六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全国高校开创了瑜伽学历教育的先河,目前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健身瑜伽理论研究中心,学院致力于成为瑜伽在中国传播的标准制定者、规则维护者、行业引领者乃至中国瑜伽学科的奠基人。

为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优势,2014年12月,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同意增设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2016年12月,经外交部批复同意我校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学校现已在中缅、中越、中老边境口岸建立8个培训基地、在缅甸、老挝、柬埔寨三国建立3个培训基地,同时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和德宏片区分别建立培训基地,为湄公河国家提供了4万余人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了拓宽澜湄职业教育合作领域,学校成立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澜湄国际合作研究院等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澜湄职业教育合作,丰富充实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建设成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广西自治区党委行政领导等均对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赞许。此外,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被列入《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云南省政府等多个政策文件中,成为澜湄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项目和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项目”。

70载春华秋实,未来,学校将持续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根植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努力朝着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示范校、“三风”建设模范校踏实前进。


通讯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1、同等分数条件下,优先录取少数民族考生。

2、认可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策性加分。在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

3、在云南省招生若需征集志愿时,二本批次文史类、理工类只征集少数民族考生。


招生联系方式
招生部门联系办法

云南民族大学普高全日制本科、专科、本科预科招生的唯一职能部门为云南民族大学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传真):0871-67456831、65172133;招生网:http://zsjyc.ynni.edu.cn;申诉电话:0871-65911117。



广东金融学院
334
校友会(综合)
455
武书连
学校简介

广东金融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金融类高校。学校由中国人民银行创办于1950年,是一所具有“央行基因”的院校。200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2年,招收第一批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年,招收第一批港澳台生;2014年,招收第一批留学生;2016年,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合作,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21年11月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缘金融而生、为金融而办、偕金融同行、与金融共荣,始终坚守应用型、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办学使命,秉承“明德、敏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弘扬“励学乐教、求实拓新”的精神,坚持“金融为根、育人为本、应用为先、创新为范”的办学理念,走出一条依托金融发展、扎根金融办学、服务金融需求的办学之路,逐渐铸就了鲜明的金融教育文化、金融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文化、金融制度文化,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金融学科建设、金融人才培养、金融应用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地。建校71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0多万名各类人才,被誉为“华南金融人才摇篮”和“南粤金融黄埔军校”。

学校现有广州、肇庆、清远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300亩。广州校本部位于广州天河龙洞,肇庆校区位于肇庆七星湖畔,清远校区位于清远市清城区。

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近2.5万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300多人,外国留学生120多人。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多人。还在学界、业界和政界聘请了一批兼职(名誉)教授。

学校设有19个学院(校区、部),现有本科专业48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经管法为主体、以金融学为内核的应用型学科体系。金融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信用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经济学、保险学、金融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务管理9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经济法学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3个学科入选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开办了全国首批、广东首个互联网金融专业和广东首个精算学专业,拥有同类高校中最为齐全的金融学类专业体系。

学校建成以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浦发银行广州分行为代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00多个,金融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融学科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是少数拥有2个国家级示范中心的高校。学校是全国仅有的两个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规范研究单位之一。同时拥有一大批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应用型人才示范基地、省级协同育人平台和省级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校际、校政和校企协同合作。学校与美国西阿拉巴马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女王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莫纳什大学等40多所国(境)外知名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成立“广东-诺丁汉高级金融研究院”,开展高端金融人才培养、高端金融研究、高端智库建设;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广东省金融办、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机构合作,共同举办高端论坛,合作编制发布金融创新白皮书,组建金融智库联盟。与梅州、揭阳、汕尾、肇庆、汕头、广东金融高新区、佛山南海等地方政府在政策咨询、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晟集团、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日报集团等知名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实施全面合作。

学校着力提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近年先后建成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技金融实验室),广东省重点智库(华南创新金融研究院)、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政策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室(行为金融与区域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政策咨询决策基地(广东省科技金融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青少年健康促进与体育发展决策咨询研究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形成了“中国金融论坛—广金·千灯湖金融峰会”“中国科技金融高峰论坛”“华南信用管理论坛”“中国·南方金融法治论坛”等四大论坛体系;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内多个地市“十二五”和“十三五”金融发展、信用体系发展规划编制,研究报告得到上级领导批示,相关政策建议被多地政府采纳;学报《金融经济学研究》是CSSCI、北大中文核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核心等三大权威索引来源期刊。

学校入选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入选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学校以党和国家对金融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为引领,向应用型深化、向高端化提升、向特色化发展、向国际化迈进,努力建成中国第一所“金融大学”,做广东金融强省建设的支撑者、区域金融事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国家金融高等教育的示范者。

(更新时间:2021年12月)


  中专 2022-12-16 18:48

相关问答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楼

    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信用管理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信用管理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信用管理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信用管理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与金融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2楼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与金融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与金融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与金融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经济与金融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与金融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精算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3楼

    广东金融学院精算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精算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精算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精算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精算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保险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4楼

    广东金融学院保险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保险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保险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保险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保险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5楼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6楼

    广东金融学院互联网金融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互联网金融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互联网金融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互联网金融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互联网金融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7楼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工程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财政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8楼

    广东金融学院财政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财政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财政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财政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财政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统计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9楼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统计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统计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统计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经济统计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统计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

  • 中专学校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0楼

    广东金融学院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在广东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经济学就业前景和网络与新媒体就业前景,经济学专业介绍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经济学和网络与新媒体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