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 | 东北师范大学 | 上海理工大学 |
|---|---|---|
| 软科(综合) | 44 | 100 |
| 校友会(综合) | 53 | 76 |
| 武书连 | 84 | 79 |
| US排名 | 1068 | 938 |
| 泰晤士 | 50-72 | 93+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A段 | 539 | 8430 | 482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B段 | 534 | 9129 | 482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A段 | 517 | 11661 | 482 | |
| 2021 | 只招有志愿考生 | 本科一批A段 | 514 | 12157 | 482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A段 | 566 | 1184 | 519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B段 | 533 | 2691 | 519 | |
| 2021 | 中外合作办学 | 本科一批A段 | 543 | 2164 | 519 | |
| 2021 | 只招有志愿考生 | 本科一批A段 | 527 | 3048 | 519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一批A段 | 521 | 11000 | 482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24 | 10574 | 400 | 物理必选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21 | 11175 | 400 | 物/化/生(3选1)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9 | 11614 | 400 | 思想政治必选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4 | 12648 | 400 | 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1 | 13304 | 400 | 思想政治、历史(2科必选)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03 | 15067 | 400 | 物理、化学(2科必选) |
| 年份 | 招生类型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选科要求 |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23 | 10776 | 400 | 物理必选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12 | 13080 | 400 | 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04 | 14850 | 400 | 不限 |
| 2021 | 普通类 | 本科批 | 500 | 15723 | 400 | 物理必选 |
红色传承,星火东渐。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1946年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定址于长春。1950年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58年划归吉林省,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1980年重新划归教育部,复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特色鲜明,成效斐然。学校以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建校70年来,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民教师的摇篮”。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校长成仿吾提出了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学校首开中国高师函授教育之先河;80年代,学校主动服务农村基础教育,走出了一条享誉基础教育界的“长白山之路”;90年代,实施“优师工程”,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探索“U-G-S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师工程”和“U-G-S教师教育新模式”先后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连续多年保持高比例就业率,近十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连续被教育部树立为高校就业工作典型,200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表彰大会,我校被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成为全国获此殊荣的四所高校之一;2008年,在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的背景下,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部专门编发简报,以《东北师范大学创新高校公共就业服务模式 提振大学生就业形势》为题,介绍我校就业工作经验;2009年,就业中心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表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是获此表彰的两个高校就业中心之一;2010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是六所大会交流高校之一,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分别批示,要求将东北师范大学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做法,向全国各高校介绍推广;2013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东北师大就业率持续居高具有启示意义》一文,刘延东批示:“东北师大加大师范专业课程改革,把就业当作一门学问,联合建立教育人才市场的做法要认真总结推广”;2014年,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刊发了《东北师大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差异化帮扶》一文,刘延东批示:“东北师大差异化帮扶困难学生的做法可借鉴推广”。教育部先后六次编发简报,指出东北师范大学良好就业态势提振全国就业形势的积极意义。除此之外,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11年对我校就业工作进行报道,东北高师就业洽谈会与农博会、汽博会、电影节并称吉林省“四大盛会”,被新闻媒体誉为“东师现象”。据统计,近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对我校就业工作宣传报道500余次,就业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学生为本、市场为准、服务为训”的就业工作理念。在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富有东北师范大学特色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1. 从“三分之一”到“内合外联”,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打破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各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就业管理、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工作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被教育部树立为就业工作职能转变的典型。2001年,东北师大提出“内合”东北高师,“外联”用人单位模式,成立了以东北师范大学为秘书长单位的“东北高师就业协作体”,有力拉动了东北高师毕业生充分就业。目前,协作体院校从成立时的17所增至28所,涵盖了东北地区全部高师院校,按照“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品牌共创”的原则,形成了以东北师大为中心、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东北教育人才品牌市场。2007年,我校联合东北高师院校成立了东北高师就业工作研究会,拓展合作新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已实现了学生就业工作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2. 从“东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到“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实现了“区域 ”向“全国”的市场跨越学校在毕业生质量上打造“师”字品牌,建设大区域、开放式、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市场,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成为学校就业市场开发培育的基本战略。1997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2001年,在原有的就业基地基础上,通过“距近校校联合,距远一校展扩”,建立以市(地)、县(市、区)为单位的区域性就业基地,并从中选设基地联系校,形成以联系校为“点”,基地为“面”,“点面结合”的毕业生就业基地网络;2003年,启动“百所城市就业市场开发规划”,以“高端巩固、中端拓展、基层引导”为原则,对全国五个区域、八个领域的两千家用人单位进行重点开发走访,在全国挑选了112个城市作为首批城市就业基地,实现了从“百校”到“百城”的跨越;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又进一步向“基层”迈进,号召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去,到基础教育最需要的地方去,并将举办“会中会”——“东北28所高师院校毕业生到全国基层百县就业专场洽谈会”;2007年,在全国相继出台事业单位执行“用人招考制度”、“编制核定”政策以及发达地区的“户口限制”政策的背景下,我校就业市场开始导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施企业“营销组合”运营模式,着力开发我国十大城市群的师范和非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2008年,自主研发了评价市场价值的“五维”指标体系,完成了我校就业市场的一轮深度开发和精准营销;2009年,教育部批准我校建立“全国教育人才专业市场”,成为教育部在全国设立的第一家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的跨越,参加洽谈会的用人单位从2001年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430家攀升到2013年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000多家;需求信息从4000条提升到近167116条;供需比从1∶8提升到1∶19。目前,就业市场已经从传统的东北地区拓展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海峡西岸地区、西南地区,东北高师毕业生遍布全国。
3. 实施“东师品牌”战略,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学校主动适应市场,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学校构筑了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自主规划课程组成的多样化课程体系。在“营销”环节上,严把质量关,在全国率先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毕业生“诚信认证”服务,2008被评为吉林省首家“大学生诚信就业示范院校”。在“售后服务”环节上,优先满足毕业生回校进修和深造。在信息反馈环节上,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2002年以来,开展就业基地回访百余次,走访用人单位7000余家,采纳教育教学改革建议1500余条。
4. 变革信息服务手段,建设毕业生就业“无形”大市场
学校先后共投入300万元建成400平方米的就业信息网络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工作队伍,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息定制。2006年,推出了手机上网定制信息服务,实现了信息的“二次革命”,使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彻底摆脱了计算机的束缚;2007年,引入了“精准营销”的理念,建立了集成“双认证”、“双视频”、“双搜索”、“双手机”、“三定制”、“四网络”的“四二三四”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3所全国知名高校一起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理事会成员;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移动就业网”,使毕业生完全摆脱获取就业信息对电脑和网络的依赖,并与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全国人才网络招聘的门户网站进行对接,扩大了毕业生就业空间;2009年,建成了全国高校首个专业化视频洽谈室及视频就业网,推出远程视频就业服务支撑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网上就业全过程服务;2013年,提出了“微”理念,开发了“东师微就业”和“东师求职宝”,利用目前最受学生欢迎的微信平台提供自选式、一对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全国高校率先开启就业微时代。
学费:
体育教育专业:4620元/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翻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5060元/年;广告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6600元/年;软件工程专业:9800元/年;商务英语专业:13000元/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美合作)、英语(中美合作):19000元/年;艺术类专业:12000元/年;其他专业:3850元/年。
住宿费:
600-800元/年。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开设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精神,激励新时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理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及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大学生年级阶段,开设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类等理论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体验教学、生涯活动等,把就业指导与就业实习推荐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有效开发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每年举办总计10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的秋季、春季、实习招聘会、Friday招聘会及100余场宣讲会,积极进行“沪外”就业市场开拓,为学生提供近4万个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校友在国家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经过10余年的探索,形成了“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创业培育-企业孵化”系统化、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校内供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的总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近三年学生发表学术研究论文500多篇,获各类授权专利667项,37项科技创新发明实现成果转化,学生创业企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荣获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近几年我校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上海城建(集团)公司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铁路局、邮政局、航天局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上海移动通讯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联通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上海市电信公司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中资银行
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
德勤华永、普华永道等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
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欧姆龙(上海)有限公司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微创医疗(中国)有限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IBM)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捷能汽轮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重燃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