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俄语 | 2021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59 | 25977 |
| 文科 | 518 | 3861 | ||||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09 | 23649 | |
| 文科 | 532 | 3721 | ||||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6 | 22472 | |
| 文科 | 536 | 3794 |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23 | 21048 | |
| 文科 | 524 | 3666 | ||||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09 | 18586 | |
| 文科 | 512 | 3988 |
外国语学院 俄语专业
专业剖析
外语教学在理工科院校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一个大学能否与世界接轨,一个高校的毕业生能否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显然都与外语教学的水平相关。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9所首批“985工程”高校之一,历来重视俄语教学,在公共俄语教学及专业俄语教学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色。中国俄语专业主要分布在外语院校、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开设俄语专业的理工科大学并不多。为适应语言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而进行的俄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专业依托学校雄厚的理工科实力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办出了特色,并确定了以科技俄语教学为特色的办学模式。
专业特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地处北国哈尔滨,是一所由俄国人创办的大学,有着良好的俄语教学传统,可以说哈工大与俄罗斯有着不解之缘。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初是根据清政府和俄国政府的契约为铺设中东铁路培养人才的机构,其前身是1920年创建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由苏联人阿·阿·摄罗阔夫出任校长,学校是以苏联式的规章和教学计划为办学基础创建的,当时教学用语全部是俄语。
20世纪50年代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解放后,哈工大就是国家教委指定的重点向苏联学习的两所样板院校之一(另一所是中国人民大学),其在国内率先实行按专业、按2+3学习年限、按教学计划培养人才的模式。直到今天,哈工大的俄语教师仍然保留着用俄语授课的传统。这里的俄语师资力量雄厚,俄语学习氛围浓郁,同俄罗斯许多著名的大学及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吸引着莘莘学子来这里学习。
哈工大俄语教研室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高等理工院校中最早建立的俄语教研室之一,也是哈工大外语系成立最早的外语教研室,由于当时的中苏关系及地理位置而驰名全国,在全国俄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由于哈工大拥有悠久的俄语教学历史,曾是全国唯一一所用俄语授课长达20余年的学校,在全国俄语教学界拥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因此哈工大俄语教研室于1986年就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哈工大也是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最早具有俄语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从1986年开始,哈工大俄语教研室在进行公共俄语教学的同时,逐步发展俄语专业教学。1989年俄语教研室开始招收俄语专业本科生,2005年增设“俄语语言文学”硕士点、2010年增设翻译专业硕士点,2006年俄语教研室发展成为俄语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毕业后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2.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
3.具有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4.了解我国国情和对象国的社会与文化。
5.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
6.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7.掌握某一其它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师资力量
目前哈工大俄语系以俄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为主,同时兼顾公共俄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学。俄语系拥有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结构合理、青年学术带头人比例较高的学术队伍。俄语系现有教师1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6人(其中博士后2人)。俄语系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研究生考试设计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俄语四级考试设计组成员1人、黑龙江省俄语学会副会长1人。此外,常年聘请3名俄罗斯专家在俄语系工作。
课程体系
基础俄语、中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实践语法、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口译、翻译实践、电视新闻、俄罗斯概况、俄罗斯文学、经贸俄语、报刊选读、科技俄语阅读、俄语写作等。
特色课程
哈工大俄语系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系统开设科技俄语课程的院系。《科技俄语阅读》课程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
科研实践
俄语系教师在《中国俄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俄罗斯文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论文,主持编写了大量大学俄语方面的教材和参考书。
国际交流
目前,哈工大俄语系已与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圣彼得堡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远东联邦大学、西伯利亚联邦大学、乌拉尔联邦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与联系。几乎每年都请进或派出专家学者互访,俄语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有到俄罗斯高校留学半年或一年的机会(免学费和住宿费)。
毕业去向
哈工大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如深圳、北京、大连、上海、武汉等地工作,他们一部分就业于公司企业,如深圳华为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一部分考取公务员,如上海海关、满洲里海关等;一部分到航空、航天系统工作。哈工大俄语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科技俄语特色鲜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国内深造院校:
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
境外深造院校:
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萨马拉航空航天大学。
就业单位:
中兴、华为、上海海关、中国商飞等企事业单位。
招生咨询电话:0451-86414520
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语言基础知识扎实、言语技能熟练、具有良好的俄语和汉语功底、能掌握口、笔译基本理论和技能、知识面宽广、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良好中外文化修养,能在外贸、文化、经济、教育、军事、旅游等合作领域从事口、笔译工作、管理工作以及事务性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俄语专业人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黑龙江 | 俄语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59 |
| 文科 | 518 | ||||
| 山东 | 俄语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72 |
| 吉林 | 俄语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491 |
| 辽宁 | 俄语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1 |
| 历史类 | 585 |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拥有哈尔滨、威海、深圳三个校区。
学校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曾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学校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模范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培育了政治引领、典型引路、品牌带动、校训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先进典型,曾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一提三优”工程特别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2018年首批入选全国十所党建工作示范高校。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学校大力弘扬“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的哈工大精神和“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的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建成了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现有两院院士39人(含双聘)。
学校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神光-Ⅲ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 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在轨可控展开,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首次解析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结构、成为国际细胞适应性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累计有10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正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站在新百年的历史起点,哈工大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奋力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新百年卓越之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民族班招生报考指南
2021年我校首次招收民族班,民族班招生计划106人,全部招收理工类少数民族考生,学制四年。民族班录取分数线不得低于我校在生源地省(自治区)一批次录取投档分数线下40分。民族班学生不单独编班,与统招学生同步上课,全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本部就读。除内蒙古外,我校民族班招生计划安排在与我校普通类本科一批同批次单独代码招生。2021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详见下表。
哈工大2021年民族班招生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名 称 |
内 蒙 |
吉 林 |
黑 龙 江 |
湖 北 |
湖 南 |
广 西 |
重 庆 |
四 川 |
贵 州 |
云 南 |
甘 肃 |
新 疆 |
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与智能交通) |
4 |
2 |
5 |
2 |
3 |
2 |
3 |
2 |
2 |
2 |
2 |
16 |
工科试验班(资源环境与新材料化工) |
2 |
2 |
3 |
2 |
3 |
2 |
3 |
2 |
2 |
2 |
2 |
11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5 |
|
合计 |
8 |
6 |
10 |
6 |
8 |
6 |
6 |
6 |
6 |
6 |
6 |
32 |
注: 2021年我校少数民族预科停止招生。
哈尔滨位处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西南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副省级市,是中国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全市土地面积5.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948.5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28.4万人。拥有45个少数民族,汇集多种宗教文化,是全国唯一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并存的城市。
自然地理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之间,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5.6℃,最高月平均气温23.6℃,最低月平均气温-15.8℃,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全年降水量423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无霜期天数168天。哈尔滨地处平原,耕地面积197.7万公顷,且多为富含营养成分的“黑土地”。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中部地区,成为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全市已发现的矿种为63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25种。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省级以上)14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1.7万公顷。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80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
历史沿革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清两代王朝和渤海国的发祥地。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建都。
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成为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1932年,哈尔滨沦为日伪统治,1945年,哈尔滨从日伪统治下解放,人口已达70余万。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权,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逐步形成了电站设备、工量具、中小轴承、轻合金材料、轻型飞机和直升机、亚麻纺织等生产基地,构筑了哈尔滨基本的工业格局,奠定了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机电工业基地的地位,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揭开了哈尔滨发展的新篇章。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建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全国首家内陆港。连续举办了27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并升级为中俄博览会、33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33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节。
近年来,哈尔滨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十强,旅游业跻身全国旅游业城市竞争力前20名,位列“中国幸福城市”第七名,全球避暑名城前20强。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大美湿地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厕所革命优秀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经济社会发展
初步测算,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8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5.8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4.5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23.5亿元,下降0.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1:22.0:66.9调整为11.9:22.1:66.0。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570元,增长0.7%。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37.4亿元,增长0.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2%。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4.6亿元,增长1.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7%。
【哈尔滨新区】2020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高于全市2.9个百分点。其中,江北一体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3亿元,增长3.8%,总量占新区64.5%;江南政策协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7亿元,增长3.1%,总量占新区35.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9亿元,增长7.0%。其中,税收收入37.1亿元,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4%。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253个,增加48个,完成投资增长22.3%。其中,开复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1个,增加20个,完成投资增长26.6%,拉动新区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全市现有科研机构78个,拥有1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利授权15561件,增长31.0%。其中,发明3747件,实用新型10022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429项,成交额220.4亿元,增长6.7%。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180家,增长45.3%。全市备案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3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5家。全年获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98项。
【教育事业】全市现有在哈普通高校50所,成人高校11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质的科研机构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84所,普通高中102所,普通初中347所,普通小学(含农村小学网点)405所,特殊教育学校18所,幼儿园1323所。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53%。
【文化事业】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博物馆80个;文化馆(艺术馆)20个;公共图书馆17个,图书馆分馆137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0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3个。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20万户。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99319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97433小时。电视综合覆盖率99.99%,广播综合覆盖率99.95%。
【卫生事业】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394个(包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25个,卫生院18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8.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7.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2.6万人,注册护士3.3万人。卫生机构全年诊疗2317.4万人次。
【体育事业】全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奖牌6枚,其中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参加国内比赛获得奖牌257枚,其中金牌83枚,银牌86枚,铜牌88枚。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3963人(二级603人,三级3360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2353人。全市各区、县(市)建设社会足球场77块、浇建室外公益冰场85块。
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省部共建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入选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始称东北农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知名教育家、哈尔滨市第一任市长刘达为学校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先后隶属于东北行政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农业农村部、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厅,1981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省属重点院校,1994年与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东北农业大学。
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5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 487人,其中教授349人、副教授51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972人、硕士学位者429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15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农业农村部第二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4个,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8人,黑龙江省“头雁团队”5个,“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9人,青年“龙江学者”7人,博士生导师286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1107人,其中研究生6 436人、本科生24 340人、外国留学生251人,是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项目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规划教材5本(第一主编),首届黑龙江省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15本,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4篇。学校是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设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校至今已累计培养各级各类学生25万余人,其中既有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人才,也有一批遍布全国的“复合型”人才,更有一大批活跃在黑龙江省和全国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7个,其中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区域试验站、3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4个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是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首批建设院校之一。建校至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6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37项;先后11次获得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和重大科技效益奖,22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次获得黑龙江省“振兴经济奖”,2次获得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贡献奖”,并被授予黑龙江省“小康建设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教育部赴俄留学培训基地,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单位。建校至今,已先后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家的60多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初步形成了“以东北亚为主、博采众长”的国际交流特色。
学校占地面积496.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3.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4亿元,为首批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主办期刊《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中国马铃薯》《饲料博览》《中国乳品工业》《乳品与人类》《农业经济与管理》《大豆科技》《黑龙江纺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199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01年荣获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荣获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荣获全省事业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荣获省级安全和谐(文明)校园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14年荣获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称号;2000年、2013年荣获全省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2018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荣获省级文明校园标兵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新时代的东北农业大学,将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有利时机,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围绕国家所需、龙江所要、学校所能和未来所向,满怀信心地向着“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奋进!



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导(俄语)翻译(125分)

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导(俄语)作文(75分)

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指导(俄语)考试要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是公办本科专业。哈尔滨工业大学俄语在黑龙江省理科排名第1。黑龙江省开设理科俄语院校排名在靠后的院校: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佳木斯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东北石油


202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类保送生招生简章俄语专业简介

二俄语专业简介专业剖析一个大学能否与世界接轨一个高校的毕业生能否成为世界级的科学家都与外语教学的水平息息相关哈尔滨工业大学历来重视俄语教学在1920年建校之初学校曾采用俄语作为授课语言在公共俄语教学及专业俄语教学方面拥有良好的传统与优势如今依托学校雄厚的理工科实力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并确定了以科技俄语教学为特色的办学模式俄语专业为小语种提前批次招生文理兼招针对文科学生进行的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语言文学文化翻译科技区域与国别研究及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针对理科学生进行的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主辅修学位培养旨在打造适应当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具备俄语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