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75 | 165726 | (04) | 首选物理,再选不限 | 
| 2019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90 | 159492 | |||
| 文科 | 240 | 56173 | ||||||
| 2018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75 | 150725 | |||
| 文科 | 249 | 60336 | ||||||
| 2017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54 | 142217 | |||
| 文科 | 253 | 69995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四川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80 | 
| 广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3500元/年)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08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75 | 
| 广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5300元/年)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73 | 
| 文科 | 291 | ||||
| 安徽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58 | 
| 文科 | 381 | ||||
| 山西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168 | 
| 文科 | 186 |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由成立于1984年的原贵州航天职工大学和成立于1976年的原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学校,于2000年5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组建的省内第一批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原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4年7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加挂贵州航天技师学院校牌。2018年8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订将学院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协议,2019年、2020年相继经中央编办、财政部、省政府批准,学院于2021年1月划转遵义市人民政府管理。经过20余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集高职、中职全日制学历教育,技师培养、成人教育、社会培训在内的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认定、鉴定等为一体的一所高职院校。
学院占地1480余亩,建筑面积32余万平方米,分三个校区办学,即新蒲大学城校区、延安路校区、虾子校区。固定资产1.28亿,各类教学科研设备8000余台套。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0余人,其中高职学生13000余人,中技(中职)学生2000余人;在职教职工47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7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2%。校外一批技术技能专家受聘担任学院兼职教师。学院拥有省级级大师工作室4个、市级大师工作室4个、省级职教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有贵州省专家库成员43人,省市级优秀教师45人,市管专家2人。
学院依托航天优势资源,秉承航天优秀文化,办学定位以工科为主,突出机械、电子类重点专业,发展计算机、管理、艺术类优势专业,形成了门类齐全、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设有机械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建筑工程管理系、经济管理系、基础科学系等11个教学和研究机构。开设了36个专业,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为国家级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为贵州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软件技术专业获批省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骨干专业,通信技术、软件技术专业获批省级“兴黔富民”行动计划特色骨干专业。
学院是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建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新蒲新区公共实训基地,涵盖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大数据技术、交通等领域;建设有贵州航天高级技工培训中心、贵州航天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示范基地、贵州省机电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机电一体化开放实训基地、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建筑工程虚实结合一体化教学实训基地等。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贵州省国防系统“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最佳组织奖、贵州省2021年度“黔征之星”先进单位、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致力于培养“政治合格、熟悉管理、专业扎实、技能过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立足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学院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十研究院、贵航集团,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职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长期保持在95%以上,中职毕业就业率超过98%,累计培养各学历层次、工经管类专业和技术工人50000余毕业生,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地址:遵义市延安路314号    
  电        话:   8612502 
传    真:0852-8612782
    联 系 人:陈老师  (0)13638524342     孙老师13035510333
网 址:http://www.gzhtzy.cn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2002年由江苏省常州化工学校与江苏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占地1119.86亩,建筑面积36.05万平米。学校以“励志·践行”为校训,坚持“立足常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办学定位,专业布局顺应江苏和常州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面向“绿色智能”技术,设立7个二级学院,43个招生专业,重点打造应用化工技术、智能焊接、智能建造、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商贸服务五大专业群,为绿色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建筑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累计27项)、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建有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6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资源共享课程3门,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实训基地1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型实训基地3个,先后获批省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0000余人,是全省高职院校中少数“双万”学校之一。教职工693人,其中专任教师505人,副高及以上230人,博士83人(含在读27人),双师型教师403人,双师比例85.4%。拥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支,省级教学名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及“青蓝工程”等各类人才58人。年社会培训20000余人次、鉴定6000余人次。
学校持续深化“三教”改革,精准培养“双高三型”(品格高尚、技艺高超、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基于“四结合、十合一”理念的化工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等教改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与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淮阴工学院等本科高校开展“4+0”和“3+2”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探索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一等奖90余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化工生产技术赛项14连冠。近五年招生计划完成率、新生报到率、对口单招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薪资、三年晋升率均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2019年逾100多家上市公司到校招聘,80%以上毕业生实现省内优质就业,毕业生月收入4267元,10余个专业起薪超过5000元,入选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
学校持续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江苏检验检疫质量研究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共建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共建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行业学院、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石油和化工),实现学历教育与国民终身教育互通互认。牵头组建全国检验检测认证职教集团、全国现代焊接职教集团、全国医疗建筑职教联盟、长三角绿色化工与医药一体化发展职教联盟。联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中检邦迪、京东集团、中天汽车、北京东方仿真、蓝澄晶体科技等大院大所及龙头企业,共建7个产业学院、10个实训平台(3个获批省级平台),累计吸引企业投入7280万元。与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36个、订单班30个(其中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1项)。
学校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效供给高品质技术服务。建有各类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25个,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级服务平台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年度“四技”服务到款额超5000万元,科研到账经费超2000万元,连续多年位居省内高职院校第一方阵。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是全省少数具备独立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格的高职院校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任务数量均居全省前列。拥有高职唯一具有合同认定资质的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年度成果转化到账1200万元。四度蝉联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道路,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建立中德职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等国际交流平台,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首批承建单位。成立缅甸曼德勒分校、中德设计与数字媒体学院、柬埔寨亚龙丝路学院、中德国际焊接技术培训与考试中心等中外合作育人平台。与中缅镍业(缅甸)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的订单教育项目入选“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TSP)。累计招收学历留学生194人,覆盖15个生源国。引进ISO9606国际焊工考核标准、澳大利亚TAFE建筑工程技术课程和实验室建设标准、德国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标准等7个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及标准,引进20余个国际专家指导专业建设。与东南亚周边国家近30所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韩国、日本、英国、泰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20余所高校结成姊妹学校。
进入新时代,学校将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办学理念,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化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强校,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区域引领力的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协同创新与转移转化中心,引领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质量文化建设。


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机电一体化技术2016专科理科232学校地区专业年份批次类型分数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机电一体化技术2016专科理科232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机电一体化技术录取分数线为350分(理科)。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机电一体化技术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机电一体化技术理科专科批普通类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机电一体化技术招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