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最高/最低分) |
|---|---|---|---|---|
| 护理 | 2021 | 物理类 | -/239(专科批) | /() |
| 护理 | 2021 | 历史类 | -/407(专科批) | /() |
| 护理 | 2020 | 理科 | -/285(专科批) | /() |
| 护理 | 2020 | 文科 | -/376(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9 | 理科 | -/253(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9 | 文科 | -/371(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8 | 理科 | -/251(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8 | 文科 | -/342(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7 | 理科 | -/242(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7 | 文科 | -/287(专科批) | /()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最高/最低分) |
|---|---|---|---|---|
| 护理 | 2021 | 理科 | -/281(专科批) | /() |
| 护理 | 2021 | 文科 | -/357(专科批) | /() |
| 护理 | 2020 | 理科 | -/264(专科批) | /() |
| 护理 | 2020 | 文科 | -/331(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9 | 理科 | -/253(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9 | 文科 | -/315(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8 | 理科 | -/192(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8 | 文科 | -/329(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7 | 理科 | -/253(专科批) | /() |
| 护理 | 2017 | 文科 | -/324(专科批) | /() |
毕业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及护理教育等工作;面向家庭、社区和学校,从事预防保健、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及康复疗养等工作。就业率达100%。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福建 | 护理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39 |
| 历史类 | 407 | ||||
| 云南 | 护理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81 |
| 文科 | 357 | ||||
| 广西 | 护理(6600元/年)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26 |
| 文科 | 218 | ||||
| 江西 | 护理 | 理科 | 专科批 | 普通类 | 201 |
| 文科 | 256 | ||||
| 河北 | 护理 | 历史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41 |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专科层次全日制工科类高职院校,地处妈祖故乡——莆田,始建于1985年,200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院校。
学院现有两个校区,莆田涵江校区规划建设1350亩,一期投资25亿多元、建设900多亩,2021年已基本完成校区建设,实现整体搬迁;枫亭校区,占地面积380多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990.9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5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设有智能制造工程系、自动化工程系、化学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工艺美术系、建筑工程系、医学健康系、学前教育系等9个二级系,招生专业40个,面向全国20多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学历(学制)教育在校生数14900余人。下辖3个中职校,在校生8300余人。教职工968人,其中高职535人,中职433人。
学院牢固树立“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学为成人”的校训,确立了“坚持立足莆田,面向福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仪,培养身心健康、品行优秀、技术精湛,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创新素养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质量发展、特色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亲地方产业、创行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现代高职院校特色发展。获评第二批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第三批数字校园实验校、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福建省“三创”示范校、福建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福建省文明校园、福建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福建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实训)基地等。
学院坚持内涵质量发展,不断深化“三教改革”,获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果典型案例1项。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239项,其中,2021年三大国赛获奖总数排名跻身“全国百强”,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5名;1名学生获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世赛选拔数控铣项目第四名,被评为“全国技能能手”,入选国家集训队;1名学生获2021年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一等奖,获直接晋升技师资格。2019年、2020年在全省互联网+大赛中,金牌和奖牌总数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获优秀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机制,大力培养“身心健康、品行优秀、行为规范、技术精湛”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师生每年参与莆田市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妈祖文化旅游节、保护母亲河、扶贫助困、乡村振兴等全市公共活动100多场,历年累计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100万小时。连续4年承接世界性非遗项目——妈祖海祭大典表演,参与师生达800多名;师生无偿献血年献血量超过10万毫升,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福建省慈善教育示范学院”“莆田市无偿献血特别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特别是疫情期间,湄园青年突击队600多名志愿者,不畏艰辛,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担当作为。
学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为本地产业培养人才思路,建立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基地、产业学院、订单培养等形式,实现专业建设全方位服务对接莆田重点产业发展。现有校企合作企业127家,其中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家、省级17家;建设产业学院9个,入选省产业学院试点项目2项;校内外实训基地近200个,入选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
学院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搭建校地、校企、校行、校校、校军5类合作平台,设立企业员工培训基地7个、市直部门职工培训基地2个、国家技能鉴定站1个、新型职业农民工培训基地1个,大力开展技能提升、技能鉴定、学历提升、退役军人、社区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培训服务,近五年累计培训达53000多人次,培训收入达1300多万元;获评全国培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基地7个。拥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市职教科技创新平台3项、名师工作室2个、省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技术服务团队13支。近三年,大力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造、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项目29个,服务收入900多万,助力莆田重点产业和企业提质增效。
学院建有5个学生餐厅、1个教工餐厅以及“清真”窗口,菜品丰富、物美价廉,可以满足来自全国各地学生就餐口味。
资助政策(学工处:0594-7673360)
1、奖助学金
(1)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
(2)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
(3)国家助学金:4000元/人(特困生)
(4)国家助学金:2500元/人(贫困生)
(5)学院奖学金:一等奖:2000元/人,二等奖:1500元/人,三等奖:800元/人
2、优秀新生奖学金:高分新生入学奖学金、职业技能大赛奖学金和新生特长奖学金,其中职业技能大赛奖学金最高可获27000元,具体奖励办法详见学院官网或招办公众号。
3、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考生在生源地持录取通知书、困难证明等相关材料,到当地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申请填表,由家长担保在当地的信用社或农行可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
4、勤工俭学制度:院内设置勤工俭学岗位,每年岗位大约250个。
5、减免缓制度:开通“绿色通道”,学院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减、免、缓、补等措施,确保让每位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入学或退学。
6、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直招士官的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对退役后回原高校复学、退役后重新考入高校的学生,实行学费资助。每年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学费资助的标准不超过8000元。
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国家级重点中专保山卫生学校基础上升格的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学科特色鲜明、中西医专业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属云南省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云南省州市沿边高职院校基础能力项目首批建设单位、云南省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云南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中心” 首批单位,为省级“文明学校”及省级“平安校园”。
学校创建于1965年6月,现有校本部、中医药部、继续教育部三个校区。正在建设占地544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的新校区。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3102万元(不含土地、房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01万元,馆藏图书25万册,年订阅期刊600余种。设11个党政管理机构、5个教学科研单位、2个教辅部门、4个党总支和2个群团组织。学校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所,教学医院10所,实习医院和企业85个。云南省高职高专示范实习实训基地7个(校内3个、校外4个)。建成了“一室一园两馆六中心”(中医综合实训室、百草园、中药标本馆、高黎贡山民族医药馆、针推技能实训中心、护理技能实训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检验技能实训中心、中药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学校搭建了校园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办公、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等的自动化,建成了“校园手机一卡通”信息化管理平台,开通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网站(域名www.bsctcm.cn)。
学校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执业医师资格、护士上岗资格、英语等级资格、计算机等级资格等多种全国性资格考试考点。是全国首批“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云南省保山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云南省第236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双证型”毕业生的培训、鉴定基地。
学校普通专科批准招生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共21个,现主要招生的专业有中医、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等11个专业;同时开办有成人专科专业3个(护理、临床医学、中医),合办成人本科专业7个(临床、护理、检验、药学、中西医临床、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专业和中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与云南中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大理大学合作,为中医、针灸推拿、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等专业的学生开通了三所本科院校相应专业的“专升本”通道,学生可直接报考三所本科院校相应专业的本科,年“专升本”率达12%以上。现有各类在校生7000余人。近几届年终就业率均达99%以上,护理、中药专业就业率达100%, 2011年—2015年连续五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等奖。建校以来已为云南省边疆地区培养了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2万余人,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教职工238人,专任教师220人,其中,教授12名,副高职称人员47名;云岭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5名;云南省高校技能大师2名;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78名。先后聘请了11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聘请了医院、企业1282位专家为学校兼职教师。
学校设有“医学社会学研究所”, 自办《保山医药》刊物。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课题1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6项,厅、市级科学研究项目70项。有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李铭中医药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站”1个。自2010年起,获得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6项,有云岭教学名师1名,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5名,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省级精品教材2部,国家级提升专业产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1个(针灸推拿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临床医学专业),省级提升专业产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3个(护理、中医、中药专业),省级高职高专示范实习实训基地7个等。获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1项,获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三等奖” 1项,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云南省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有校级教学名师7名,校级特色专业2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校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示范课程9门,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项等校级质量工程项目。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展对外教育领域,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先后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印度尼西亚卫生教育学院、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德国慕尼黑生物多样性医学中心、瑞典马尔默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各方在师生交流、行政访问、应邀讲学、教师培养、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签署合作协议5份。近年来派出出国(境)学习交流培训团组15个共计137人次;接待国(境)外访问团、专家、短期留学生130余人次;招收医学专业大专学历教育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留学生75人,招收医学专业中专学历教育缅甸留学生95人。
与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签署合作协议。选派4个教师团组共110人次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台湾新生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培训学习交流。
学校积极实施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临时生活补助、省政府奖学金、省政府励志奖学金、省临时生活补助等资助政策,建立贫困生档案,努力推行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贫困生奖学金、贫困补助、特别困难补助、临时生活补助、节日补助、勤工俭学补助、人寿保险公司助学金、保山血站助学金、世纪金源集团助学金、社会捐资助学金等制度和措施,帮助学生完成学业。
学校秉承“崇德尚学、敦行致远”的校训,弘扬“团结务实、勤勉传承”的校风,恪守“敬业精术、教真育爱”的教风,坚持“慎思明辨、严谨求真”的学风,以人为本、励精图治,在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验性教学基地建设和招生就业、内部整合等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以专科教育为主、与本科院校合作积极探索本科继续教育、适度开展中专教育、兼顾成人继续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及鉴定的办学格局,办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生源数量充裕、质量优良。
未来发展,学校将始终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中西医学科(专业)协调发展,面向基层,辐射周边,建设滇西沿边高水平高职院校”为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弘校、文化塑校”四大发展战略,坚持“医教融合、夯实基础,校院(企)合作、铸实技能,全程实践、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现代大学体制机制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教学内涵提升增质工程、就业创业建设工程、‘丝路医药’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开放共享文化校园建设工程”六大工程,落实九大具体规划,推动学校跨越发展,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着力建设滇西中医药人才培养(训)中心,滇西民族医药研发、展示与人才培养中心,面向周边国家的中医药与中国文化国际合作区域交流中心,云南面向西南邻国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示范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