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南京工程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北京联合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软件工程 | 2021 | 物理类 | -/528(本科批) | -/518(本科批) |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2021 | 物理类 | -/508(本科批) | -/518(本科批) |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 | 2020 | 理科 | -/354(本科一批) | -/350(本科二批) | 
| 软件工程 | 2020 | 理科 | -/352(本科一批) | -/350(本科二批) | 
| 软件工程 | 2019 | 理科 | -/349(本科一批) | -/346(本科二批) | 
| 软件工程 | 2018 | 理科 | -/339(本科一批) | -/334(本科二批) | 
| 软件工程 | 2017 | 理科 | -/327(本科二批) | -/334(本科二批) | 
| 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 | 2017 | 理科 | -/326(本科二批) | -/334(本科二批)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 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 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相 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软件开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 验、软件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养,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 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 学与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 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备作为软件工 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
6.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 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 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 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 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 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觉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 业能力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
主干学科:软件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系统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设计、 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离散数学(64学时)、计算系统基础(64+48学 时)、计算与软件工程I(个人级软件开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Ⅱ(小组级软件开 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Ⅲ(团队软件工程实践)(16+96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 (64+48学时)、操作系统(48+48学时)、计算机网络(48+48学时)、数据库系统(48+48学 时)、软件需求工程(32+32学时)、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32+32学时)、软件构造(32+32 学时)、软件测试与质量(32+32学时)、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32+32学时)、计算机组织 结构(限选)(48学时)、软件工程统计方法(限选)(48学时)、软件过程与管理(限选)(32学 时)。
示例二:程序设计基础(32学时)、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32学时)、数据结构(32学时)、 离散结构(32学时)、操作系统(32学时)、数据库系统(32学时)、计算机网络(32学时)、软件工 程概论(32学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32学时)、软件体系结构(32学时)、软件项目管理 (32学时)、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32学时)、计算机应用与编程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面向对 象与交互式应用开发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 库应用系统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软件系统构思综合训练(实验64学时)、软件工程综合实 践(实验64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程序设计基础(60+20学时)、离散数学(64学 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0+16学时)、数据结构(60+20学时)、计算机组成与结构(52 +12学 时)、操作系统(62 +10学时)、数据库概论(52 +12学时)、软件工程导论(40+8学时)、网络及其 计算(56+16学时)、软件建模技术(30+10学时)、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32+8学时)、软件项目 管理(32+8学时)、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验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系统分析 与软件建模实验、软件系统设计实验、软件测试实验、专业综合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8 |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与芬兰奥卢大学双学位培养模式,四年均在南京工程学院学习)(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08 | |||
| 贵州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1 | 
| 海南 | 软件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6 | 
| 广西 | 软件工程(5800元/年,在南京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03 | 
| 河南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较高收费专业。单列专业。)(南京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60 | 
| 山东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33 | 
| 江西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42 | 
| 安徽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26400元/年;与芬兰奥卢大学"4+0"双学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42 | 
| 浙江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67 | 
| 上海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与芬兰奥卢大学“4+0”双学位培养模式)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23 | 
| 辽宁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9 | 
| 山西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504 | 
| 河北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6 |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39 | |||
| 天津 | 软件工程(南京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69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 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 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 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学习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相 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软件开发实践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经 验、软件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的工程素养,具有初步的创新和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团 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基本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社会责任感强;
2.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 学与管理学知识;
3.掌握计算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结构和典型方法;
4.掌握软件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 维护以及过程与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5.经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基本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备作为软件工 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
6.具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权衡和选择各种设计 方案,使用适当的软件工程工具设计和开发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规范的系统文档;
7.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 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 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9.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软件工程技术伦理 的基本要求;
10.了解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 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系统的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具备 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2.具备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自觉学习随时涌现的新概念、新模型和新技术,使自己的专 业能力保持与学科的发展同步。
主干学科:软件工程。
核心知识领域: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职业实践、软件系统建模与分析、软件系统设计、 验证与确认、软件演化、软件过程、软件质量、软件管理。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离散数学(64学时)、计算系统基础(64+48学 时)、计算与软件工程I(个人级软件开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Ⅱ(小组级软件开 发)(48+48学时)、计算与软件工程Ⅲ(团队软件工程实践)(16+96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 (64+48学时)、操作系统(48+48学时)、计算机网络(48+48学时)、数据库系统(48+48学 时)、软件需求工程(32+32学时)、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32+32学时)、软件构造(32+32 学时)、软件测试与质量(32+32学时)、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32+32学时)、计算机组织 结构(限选)(48学时)、软件工程统计方法(限选)(48学时)、软件过程与管理(限选)(32学 时)。
示例二:程序设计基础(32学时)、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32学时)、数据结构(32学时)、 离散结构(32学时)、操作系统(32学时)、数据库系统(32学时)、计算机网络(32学时)、软件工 程概论(32学时)、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32学时)、软件体系结构(32学时)、软件项目管理 (32学时)、软件测试技术与实践(32学时)、计算机应用与编程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面向对 象与交互式应用开发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结构与算法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数据 库应用系统综合实践(实验64学时)、软件系统构思综合训练(实验64学时)、软件工程综合实 践(实验64学时)。
示例三(括号内为理论授课+实验学时数):程序设计基础(60+20学时)、离散数学(64学 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0+16学时)、数据结构(60+20学时)、计算机组成与结构(52 +12学 时)、操作系统(62 +10学时)、数据库概论(52 +12学时)、软件工程导论(40+8学时)、网络及其 计算(56+16学时)、软件建模技术(30+10学时)、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32+8学时)、软件项目 管理(32+8学时)、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验80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操作系统实验、数据库设计实验、系统分析 与软件建模实验、软件系统设计实验、软件测试实验、专业综合实践。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8 |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与芬兰奥卢大学双学位培养模式,四年均在南京工程学院学习)(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08 | |||
| 贵州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1 | 
| 海南 | 软件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6 | 
| 广西 | 软件工程(5800元/年,在南京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03 | 
| 河南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较高收费专业。单列专业。)(南京校区)(中外合作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60 | 
| 山东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533 | 
| 江西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42 | 
| 安徽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26400元/年;与芬兰奥卢大学"4+0"双学位培养模式)(中外合作办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42 | 
| 浙江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67 | 
| 上海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与芬兰奥卢大学“4+0”双学位培养模式)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23 | 
| 辽宁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9 | 
| 山西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504 | 
| 河北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6 | 
| 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39 | |||
| 天津 | 软件工程(南京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69 |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掌握软件工程基础理论、智能软件开发专业知识及先进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软硬件开发和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外语运用能力、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良好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面向汽车、电子、国防军工等各类工业机器人、轮式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应用领域的高级软件设计开发应用型人才,从而适应智能制造领域中智能软件岗位需求。培养学生成为卓越软件工程、软件行业精英人才、创业“明星”。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北京 | 软件工程(办学地点工体北路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71 | 
| 广西 | 软件工程(4600元/年,在工体北路校区办学)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82 | 
| 广东 | 软件工程(非定向)(办学地点:工体北路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5 | 
| 湖南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73 | 
| 山东 | 软件工程(实验班)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64 | 
| 江西 | 软件工程(实验班)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8 | 
| 安徽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5 | 
| 浙江 | 软件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95 | 
| 江苏 | 软件工程(工体北路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8 | 
| 上海 | 软件工程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31 | 
| 辽宁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9 | 
| 山西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501 | 
| 河北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2 | 
| 天津 | 软件工程(工体北路校区)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606 |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深厚工科底蕴、鲜明应用特色的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全国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应用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全国产学研合作典型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江苏省高教学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先后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校”、“江苏省文明校园”。2019、2020年获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2021 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位于南京江宁方山风景区,占地近3000亩,办学条件优越。现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近800名。现有教职工2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44.8%,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教师占比超过5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20人次,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和“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等省级人才团队13个。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4个,省重点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校级工程化项目教学基地和项目工作坊80多个,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内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等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89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超4亿元,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教学为中心,现有72个本科专业,其中,90%以上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性,80%以上专业与江苏省十大战略新兴产业高度契合,35%以上专业是国家和省级重点或品牌特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机械、电气类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是江苏省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和江苏高校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培育点。学校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改革3.0试点,全力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亮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教学成果31项;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一流课程23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和省优秀精品课程13门,国家和省在线开放课程13门,其他类型省级课程9门;主编出版教材500余部,其中国家精品教材4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74部,省重点教材39部,获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二等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名,省优秀培育教材9部。学校注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近年来,学生累计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奖项300余项;国家级众创空间“天印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企业186家,成功获评“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并跻身“江苏省特色众创空间十强”,学生创业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榜百强”12名,其中“十强”3名,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了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7个,“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建有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4个,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获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3项,研究生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4人,数量稳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学校建有国家级电力仿真与控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国家级学科科研平台5个,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智能制造装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中心等省级学科科研平台20个。近年来,获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384项,省部级及国家直管行业科技奖67项,授权发明专利726项,转让专利近400项,获批省知识产权贯标示范高校、省专利转化专项实施单位和南京市智能制造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获评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省技术转移工作先进集体、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坚持走多元协同、产教融合的办学道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分别与德国、英国、美国、芬兰、荷兰、瑞典、新西兰、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入选为“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成员高校,“南京工程学院--欧洲高校引智平台”获批省教育厅“十四五”首批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芬兰奥卢大学建有两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斯克莱德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荷兰撒克逊应用科学大学等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学校依托特色学科和行业优势,主动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科技孵化机制,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大院大所、名校名企合作,实现了应用型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互动发展。近年来,面向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江宁合作打造“环天印湖科创示范区”,联合多家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腾讯云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宜兴产业学院,与华为、腾讯云、中天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机联、中电联、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燕山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合作,打造了智能电网、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装备、康尼机电、先进工业技术等产业技术研究院10个,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历经百年,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密切校企合作,注重工程实践,培养应用人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25万余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合并组建以来,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在全国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应用型办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苏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求实创先”的工作总基调,聚焦内涵发展,聚焦特色发展,切实推进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九大工程”,统筹推进“十六项提升计划”,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争当全国应用型高校的“领头羊”“排头兵”,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遵照教育部和各省招办的加分政策。
北京联合大学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了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等10个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学校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学校以培养适应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2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各行各业,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
学校现设有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智慧城市学院、机器人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应用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4个学院。
首都核心圈里的都市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各校区多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
在这里,你不仅能够领略奥林匹克中心的宏伟与壮观,感受学院路学术氛围的严谨与浓厚,还能领略CBD 金融中心的繁荣与忙碌,感受皇城根儿老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博大。
学校是北京市数字化校园示范校,通过畅联各校区的校园网,可实现各校区优质的课堂视频互联和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北京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型特色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0 个,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等十大学科门类。8 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 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 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5 个本科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 个本科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 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 个专业获批为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我校本科专业的实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有18 个本科专业进入全国排名前20%(RCCSE), 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
学校拥有北京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拥有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为教育部学位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领域,面向视障生源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填补了国内高等特殊教育空白。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深造空间。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结合学科布局及综合性大学特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把学科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任务,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带动学科建设,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推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成果应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带动改革和事业发展全局,聚合“综合性”优势,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和谐共进的教学与科研
学校以培养信念坚定、知行合一,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以OBE 教育理念为指导,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 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 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 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 门、国家精品教材9 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 种等。
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平台5 个,市级教学平台10 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 项,市级教学成果奖64 项;6 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4 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 个;学校还设有人居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41 个。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5 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2 项,其中“智能车驾驶脑认知技术、平台与转化研究” “汉语盲文语料库建设研究” “博物馆文化旅游价值智能挖掘及展示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世界旅游强国的科学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及劳动者知识技能转换应对研究”等8 个项目为国家级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近年来学校共获批9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其中北京学研究基地2017 年、2019 年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教师获批专利752 项。《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连续三届被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首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多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旅游学刊》被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录,是旅游类学术期刊中唯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并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我校教师和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至十六届哲社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的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丰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北京联合大学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近1550 名。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 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行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20 人;在聘特聘教授16 人、教学名师27 人、长城学者10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3 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 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6 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4 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2 人、北京市优秀人才27 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 个、北京市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5 个。目前, 学校已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等整体结构较为合理, 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师资队伍。
作为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理事单位和成员校(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共21 所院校组成),我校学生能够跨校际选修其他成员校涉及文学、艺术、体育、医学、自然科学等11 个学科领域的优质课程, 辅修其他成员校类别丰富的专业并获得辅修证书,享用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领略不同的校园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充分利用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聚集优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引进来”是指学校积极引进优质教师资源聘为客座教授、开展名师讲学等,“走出去”是指学校通过继续实施 “名校访学计划”,选派优秀学生到北京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央属高校开展访学,为学生打造更宽广的学习平台。
系统完善的学生成长机制
学校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学生成长成才机制: 推进实施学分制改革;试行双学位、第二专业及辅修专业制度、主辅( 副) 修制、双学位制,转专业制度、校级实验班等,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通道。
学校以国家级和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设立软件工程、金融学、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全英语教学实验班)四个校级实验班,探索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师资配备优良,聘请学校知名教授和知名企业骨干担任双导师,聘请校内外教学名师担任课程主讲教师,市级名师授课比例不低于50%。实验班学生享有各项优惠政策:成绩优异者优先享受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公派出国留学或交流的比例不低于50%; 享有环境良好的专用自习教室;享有单独设立的奖学金和技术实践与创业基金等;学校还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实验班的教学建设与改革。
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进国际化是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学校着力于搭建各种平台丰富学生国( 境) 外学习经历,着力于营造国际化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未来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的竞争力。学校与亚洲、欧洲、美洲的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5 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获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与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斯旺西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休伦大学学院等开展了“2+2”“3+1”项目;与俄罗斯喀山大学、全俄对外经贸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商学院、波兰雅盖隆大学、日本新潟大学、韩国首尔市立大学、建国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开展了在校生交流项目;与美国肯特大学、加拿大加西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开展硕士学位项目等等。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举办孔子学院、与黑山下戈里察大学合作举办独立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学生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可以申请前往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学校设立学生境外学习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出国(境)交流项目。此外学生还可申请北京市政府菁英奖学金。每年我校选派千余名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
学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 中东欧“17+1”合作、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等,参与、组织、举办了多个高端论坛和会议,助力国家外交和首都建设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近年来我校主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 “17+1”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年会等重要会议,在海内外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实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并通过聘请外国教学专家、本土优秀双语教师开展双语、全英语教学及非通用语种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受到先进的国际化教育。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吸引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自4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我校就读。在这里学生会感受到洋溢在校园里的国际化氛围,感受到来自身边的异域文化。
知行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建设,为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学校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 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 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 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4个。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先后与德国 SIEMENS 公司、中国中铁、北汽集团、太平洋保险公司、中铁电气化集团、中铁文旅、北京地铁、北京工美集团、全聚德餐饮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专业建设与改造、高新技术应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首旅集团、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档案馆、京城控股集团等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其中首旅集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获评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重视实施双证书教育,通过多种政策与制度鼓励学生,参加20多项国内外权威技术等级证书的考试,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
学校还积极搭建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平台,构建院、校、市、国家四层次学科竞赛体系。承办北京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并扩展到华北五省( 市、自治区) 暨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教社”杯英语口语大赛等知名竞赛中均获得优异的成绩。学校通过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我校校级学科竞赛30 余项,每年有7000 余人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每年获得市级及上各级各类奖项数百项,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2020 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我校在《2016-2020 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前300》中排名188 位(奖项数量205,成绩59.68),位居北京市属高校第三名。学校积极打造“启明星”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五年来,“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立项和结题2375 项,其中国家级200 项、市级918 项、校级1257 项,参与学生近万人次,有近500 人次的教师指导了学生科研立项,发表论文389 篇,申请专利56 项,设计、制作科创实物成果282 件。
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学校注重通过构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将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到学生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建立就业测评系统,开展一对一的职业咨询,通过求职训练营、生涯体验周、公考指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把握职业特征,合理、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规划职业生涯, 提高学生就业实力。学校还设立北京联合大学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基金,多渠道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学校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聚焦北京发展需求,整合校院两级资源,依托专业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探索“精准就业服务”和“提升与北京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的双赢目标,分类别、分行业举办招聘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共同助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作为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高校分园,学校依托校级综合孵化园和4 个校级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团队指导和实践活动,并荣获“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1 届毕业生韩磊作为全国唯一大学生创业代表2014 年到中南海参加座谈会,与李克强总理面对面谈创业。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 左右,就业单位遍及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各行各业,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数量逐年上升。
)
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综合表现, 学校设立: 校长特别奖每学年10000元/人; 特等奖学金每学年3000元/人;一等奖学金每学年1500元/人; 二等奖学金每学年1000元/人; 三等奖学金每学年500元/人。除以上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外,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申请企业奖学金。

北京联合大学日语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日语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日语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日语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日语和软件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日语和软件工程录取分数线(北

北京联合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汉语言文学(师范类)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汉语言文学(

北京联合大学教育康复学(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教育康复学(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教育康复学(师范类)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教育康复学(师范类)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教育康复学(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特殊教育(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特殊教育(师范类)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特殊教育(师范类)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特殊教育(师范类)和

北京联合大学学前教育(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学前教育(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学前教育(师范类)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学前教育(师范类)和

北京联合大学小学教育(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小学教育(师范类)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小学教育(师范类)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小学教育(师范类)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小学教育(师范类)和

北京联合大学科学教育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科学教育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科学教育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科学教育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科学教育和软件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科学教育

北京联合大学法学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软件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法学和软件工程录取分数线(北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软件工程这二个专业,

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和软件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软件工程在北京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软件工程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软件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软件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金融学和软件工程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