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内蒙古大学 (最高/最低分) | 安徽医科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1 | 文科 | 557/541(本科一批) |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20 | 文科 | 580/566(本科一批) |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9 | 文科 | -/549(本科一批) |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8 | 文科 | -/545(本科一批) | /() |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2017 | 文科 | -/505(本科一批) | /() |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劳动与社会保障理论及实践的历史和现状,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了解中外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4.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相近专业: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工作、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物业管理、航运管理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内蒙古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1 |
| 四川 | 劳动与社会保障(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文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68 |
| 重庆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57 |
| 广东 | 劳动与社会保障(非定向)(办学地点:南校区)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1 |
| 山东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69 |
| 山西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文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71 |
| 河北 | 劳动与社会保障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89 |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通晓中外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 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与管理, 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在 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相关领域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理论 研究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了解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制度、方针与政策;能够胜任各级 各类组织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业务及其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协调、组织和决策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 查分析等科学方法或技术,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拥有调查研究、分析判 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办公室管理能力;
5.有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经济部门从事实务工作以及在有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 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金融学。
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公共政策 学、风险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劳动与社会保障实习、劳动与社会保障专题调查、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社会保险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历史沿革】内蒙古大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距北京400余公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学校于1957年高起点创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1956—1968),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党和政府从北京大学等国内十几所著名高校,选派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了建校初期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带来名校积淀悠久的治学传统和崇高大学精神,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办学基础和优良学风校风。
学校于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一省一校”),2016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大学建设支持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
【机构、学科与专业设置】学校由校本部、交通学院、满洲里学院构成,另设有1所独立学院——创业学院。校本部设有21个学院。
学校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1大学科门类,拥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中国史入选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和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现设有95个本科专业,有130个本科教学实验室、97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现有4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西部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门国家级精品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5门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现有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人才培养】全校有各类在校生27300人。其中,本科生15834人、博士研究生812人、硕士研究生6741人,校本部本科生13744人、博士研究生812人、硕士研究生6491人、来华留学生450人。在校生中,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30%左右。建校以来,先后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刘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赵进才等一批杰出校友。
【师资队伍】全校有在编教职工1955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286人,教授276人、副教授462人;校本部有教学科研人员1125人,具有博士学位比例占75.73%,教授262人、副教授396人。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2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9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2人,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144人,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88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1个,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4个、教学团队26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团队22个。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人,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科学研究】学校现有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蒙古文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另在蒙古学、民族学、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等学科领域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级重点研究平台13个(理工科10个、人文社科3个);有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42个(理工科32个、人文社科10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完成理工科国家和部委科研项目546项、新获批立项606项,主持或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自然科学重大重点项目68项。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科研项目805项、新获批86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35项;共获准人文社科类项目1222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项、重点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3项、重大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286项(其中,一等奖17项),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第四届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2项。学校化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基于WOS统计结果,2020年学校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增长到2012年的8.57倍。
【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在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建设、草原家畜种质资源创新与繁育、能源与新材料、矿物资源利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决策与咨询等领域取得一批成果,产生了重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建设“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全面推进牛羊创新制种技术研发,提高自治区草原家畜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与良种繁育能力;实现了牛羊繁殖生物技术体系和智慧牧云服务技术体系的完善与产业化应用,建立了牛、羊和骆驼生态养殖新模式,开展肉乳产业结合的肉牛产业模式研究与试点推广示范,与地方优势企业合作开展肉牛提纯复壮与奶绵羊品系繁育工作;完成9亿亩天然草原土壤矿物质、羊只营养普查与分布图谱绘制,创新草原营养大数据,探索建立“健康牧场”技术认证体系;集成草地适应性放牧利用技术、退化草地综合改良技术和刈割草场持续利用技术,开展现代家庭牧场生态畜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内蒙古“一湖两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提出中国北方退化河湖水生态修复、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维持方案与对策;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解决马铃薯行业产业中存在的共性关键技术;在传统蒙药基础上,利用现代药学技术开发创新蒙药;针对原矿杂质矿物质提纯分离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系列膨润土深加工专利技术;针对煤炭资源清洁利用,开发了合成气制异丁醇关键催化剂和核心技术工艺;发挥学科优势,为自治区发展战略性新兴光伏产业、建设光伏小镇与现代农牧业融合示范基地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开发出国内首款蒙古语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系统、AI蒙古文智能平台、支持多字体的蒙古文OCR系统、蒙汉机器翻译系统、蒙古文与西里尔蒙古文相互转换系统、蒙古文手写识别系统等;发挥民族学等人文学科优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参与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标准定制,为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学校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成立了“蒙古国研究中心”“中蒙俄经济研究院”,与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共建“内大智库”,2017年学校入选“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蒙古学研究中心、蒙古国研究中心先后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国际交流合作】学校与国(境)外的10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师生国际合作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入。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设有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与日本爱知大学合作设有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与英国华威大学合作设有中英企业数字实验室。学校设有蒙古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日本学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美国研究中心,呼和浩特中日交流之窗,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有孔子学院。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预科教育基地、国家汉办来华留学生新汉语水平网考考点,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校。学校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年接收来自亚、欧、美、非四大洲的蒙古国、俄罗斯、韩国、日本、老挝、泰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乌克兰、卢森堡、英国、西班牙、尼日利亚、卢旺达、多哥等26个国家的来华留学生近700人。
【办学条件】全校占地面积4058.18亩,建筑面积88.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16亿元。其中,校本部占地面积2108.18亩,建筑面积73.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56亿元。图书馆是教育部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和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联合目录项目B级成员馆、省级中心馆、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CHAIR)16个发起单位之一,全校印本文献352.66万册(校本部310.7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09个、电子图书74.78万种、全文电子期刊7.61万种。校园网覆盖全校教学科研和办公及生活服务全区域,校园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内蒙古地区主节点。
【办学目标】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求真务实”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扎根边疆,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学校坐落在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合肥,承立德树人之使命,育精医报国之英才。学校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作为安徽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
学校创立之初,胸怀仁心医民、精医报国梦想的郭琦元、张锡祺、汤蠡舟、余云岫、李祖蔚、胡定安、陈邦典、万昕等一大批医学教育家在校任教,著书立说、陶育良医、康民济世。95年来,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安医人,始终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精神,弘扬“厚德至善,博学济世”的校风、“崇教、乐教、善教”的教风和“求真、求精、求新”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涌现出以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朱仲丽、被称为“中国手”的于仲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服务“两弹一星”工程的蒋本沂,临床药理学开创者徐叔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
学校现有梅山路、翡翠路、东校区等3个校区。拥有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巢湖临床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文医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五临床医学院、精神卫生与心理科学学院、法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等20个直属教学机构以及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这一我省首个转化医学科学领域实体性研究机构。另有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省口腔医院(附属口腔医院)、附属阜阳医院等5所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9家,构建起覆盖全省、辐射周边、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安医系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46万人,其中校本部教职工1593人,专任教师(含辅导员)884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5.00%,其中正高职称164人,副高职称345人(含校聘)。荣获首批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拥有国家级、省级人才项目称号350多人,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2.25万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57万人,硕士研究生6286人,博士研究生525人,留学生420人。此外继续教育学生1.29万人。
学校医学及相关学科门类齐全,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教育培养体系。设有临床医学(“5+3”一体化)等43个本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药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55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学等5个学科获安徽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等5个学科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拥有省部级科研平台41个,其中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4个、安徽省实验室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在省属高校中率先突破百项。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先后在《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68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9个国家级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产学研教研项目,2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门课程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和审核性评估,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等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学校编辑出版的具有CN刊号的医学学术期刊有《安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理学通报》《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12种,其中CSCD核心期刊3种,北大核心期刊4种。校图书馆藏书142万册,是全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安徽省级中心馆,为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医学分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学校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校地、校院和校企广泛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成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副主席单位。加快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打造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采取“学院+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新医科中心项目建设,为推动我省医学教育创新、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贯彻“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弘扬安医精神,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以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奋力开创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局面。
我校招生咨询方式
招生网址:http://zs.ahmu.edu.cn
联系电话:0551-65167746(兼FAX)
学校详细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 邮政编码:230032
学校网址:http://www.ahmu.edu.cn
了解详细情况,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551-5161197,0551-5161248,0551-5165542(FAX)
学校详细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 邮政编码:230032
学校网址:http://www.ahmu.edu.cn
招生网址:http://zs.ahmu.edu.cn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临床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临床医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临床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5+3”一体化)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临床医学(“5+3”一体化)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临床医学(“5+3”一体化)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介

安徽医科大学放射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放射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放射医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放射医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放射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基础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基础医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基础医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基础医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物医学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物医学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物医学工程和劳动与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医学信息工程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医学信息工程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医学信息工程和劳动与

安徽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心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心理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应用心理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心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物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物科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生物科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物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安徽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生物技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生物技术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生物技术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生物技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安徽医科大学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法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