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1 | 综合 | -/315(普通类二段)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技师合作培养) | 2021 | 综合 | -/254(普通类二段)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订单培养) | 2020 | 综合 | -/301(普通类二段)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综合 | -/282(普通类二段)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20 | 综合 | -/189(普通类二段)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2) | 2018 | 理科 | -/428(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订单培养订单班) | 2018 | 理科 | -/251(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理科 | -/25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 | 2018 | 理科 | -/182(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8 | 文科 | -/285(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理科 | -/256(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订单培养) | 2017 | 理科 | -/256(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文科 | -/290(专科批) |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订单培养) | 2017 | 文科 | -/290(专科批) | /()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2017 | 文科 | -/247(专科批) | /()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生产、运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就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工业企业和其它行业,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也可从事一般工艺装备的设计,工艺流程的制定,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以及电气设备控制与维修,机电设备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机电技术应用相关工作。
三、职业资格证书
中级维修电工证书;机械CAD证书;中级数控车工。
四、主干课程
机械制造技术、工厂电气控制PLC、机械CAD/CAM、检测与转换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概论、数控加工工艺、工厂供电、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工仪表与测量、现代制造技术;
实践教学:钳工实习、机械制图测绘、机加工实习、电机修理实习、机械拆装实习、电子安装实习.数控加工实习、维修电工实训、机械CAD实训。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山东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综合 | 普通类二段 | 普通类 | 315 |
| 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技师合作培养,在济宁市技师学院就读) | 254 | ||||
| 河北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物理类 | 专科批 | 普通类 | 385 |
| 历史类 | 407 |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机电设备制造行业,培养适应机电一体化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综合职业能力的,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装调与运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机械基础、电工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电机及拖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数控系统运行与维护、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工艺、液压传动与气动、自动控制技术、工厂供电等。
【服务面向】主要面向机电设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简单设计、安装调试、维护检修,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生产操作、运行管理,能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技术管理。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始建于1950年,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占地1022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亿元,校内实验和实训室220个,校外实训基地365个,图书馆藏书159万册。学院现有教职工885人,专任教师683人,副高级及以上248人,博士12人、硕士432人。还有484名企业工程师、技师担任兼职教师。设有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能源与材料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金融会计学院、商学院、航空学院、航海学院、文化旅游与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医养健康国际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等14个二级学院和教学院部。学院开设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13个专业集群,54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建有澳大利亚分校和泰国分校。
学院现为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教学改革综合示范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职工教育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德诺浩汽车人才师资培训基地、科技部三维CAD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工信部计算机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培训基地、中国职业教育对外合作联盟副主席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合作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校、山东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船员培训基地、山东省创业创新学院、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高职高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山东省产教融合示范单位、“天工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培训试点高校。学院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山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中国光伏农业高校创新奖、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山东省文化创意集市和创意空间试点校、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中国职业教育百强、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等荣誉。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招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近五年一次投档率都在99%左右,报到率均达到90%以上,招生规模连年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总体就业率达到98%以上,重点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2.7%。近五年来,我院教师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200余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我院学生在全国或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90余项。近三年,学院共申报专利752项,其中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687项。累计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团队500余个,培养创新创业积极分子5650人,成功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129个,在孵创业项目71个,创意项目100余个。我院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提报作品千余项,获奖301项。学院有10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课程获批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四年一次的教学成果奖评选中,2018年我院荣获省教育厅和全国各行指委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学院概况】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2年,其前身为水利部“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是隶属省水利厅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院是全国100所和全省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14年,经省发展改革委和教育厅批准,在全省高职中率先进行“四年一贯制”本科教育改革试点。2015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全省首批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院校之一。2016年,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2017年,荣膺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2018年,获批全国首批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5所高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全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11所高校,其中高职2所)、全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学校。2019年,学院获批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省8所)、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100强院校(全省3所)、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高校、全省高职发展标杆校和全省网络思政中心建设试点高校(全省高职1所)。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共有197所高职学校入选,学院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中脱颖而出,荣膺其中。2020年,学院成功获批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全国教育后勤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安徽省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和安徽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 此外,学院自2002年以来连续荣获“安徽省直文明单位”和“全国水利系统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基础设施】 学院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校园占地1241亩,建有教学楼、学生公寓、餐饮中心、体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服务中心和素质拓展基地等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40余万㎡。校内设有九大实训中心,拥有实践性教学所必须的各类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工厂等130个,校外固定实习实训基地近400个。学院建有先进的智慧校园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图书馆现有藏书70万册、电子图书60万册及各类专业期刊500余种。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近200人,“双师型”教师400余人,中青年教师中接受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的300余人。拥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部级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教坛新秀50余人。此外,为切实推行理实一体化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水安学院”“合燃订单班”等形式积极构建多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了约400名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库”。
【教育教学】 学院设有9个二级学院和本科教育部、基础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在校生人数近15000人,其中专科生13000余人,“四年一贯制”应用型本科生600余人。学院主动对接水利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近60个,形成了以工程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格局。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示范专业和教改试点专业共13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工程技术应用类专业达90%以上,涵盖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和特色引领型专业群。已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130余门。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和学院特色教材300余部。
【科研成果】 学院积极探索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承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教育厅等重大课题多项,科研能力在全省高职处于领先水平。学院教研氛围浓厚,近年来,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出版学术论著和教材500余部,发表教、科研论文1000多篇。学院积极面向行业和社会开展社会服务,常年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近三年累计培训人次达8000余人,鉴定发证人次达15000余人。
【校园文化】 学院积极构建格物致知的校园景观系统、多元开放的文化展示系统、立体交互的文化媒体系统、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系统、师生共享的文化实践平台,致力打造人文、平安、节约、和谐“四个校园”。学院以水利行业精神为引领,以水文化和徽文化为底蕴,构建以“上善若水”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通过“文明城市进校园”“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党政干部联系班级等举措以及“书院制”“学分制”等载体积极推进“十个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打造学生成长空间,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际交流】 学院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行业及自身办学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等国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学院在全省高职中率先获批招收留学生资格,首批柬埔寨留学生已经来校学习。
【招生就业】 学院把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实行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通过辅修专业、通识教育、学分制度等努力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已累计培养各类专门人近10万人,遍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区),奋战在水利、建筑、机电、电力、机械、市政、IT等各条战线上,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学院在安徽及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多处就业基地,与省内外众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2018年,据第三方评估,2018年毕业生就业后人均月收入已超过4300元,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4年超过95%,始终稳居同类高校前列。自2008年以来连续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