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合肥学院 (最高/最低分) | 安徽科技学院 (最高/最低分) |
|---|---|---|---|---|
| 物流管理 | 2021 | 理科 | -/512(本科一批) | -/462(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中外合作办学) | 2021 | 理科 | -/495(本科一批) | -/462(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21 | 文科 | -/574(本科一批) | -/545(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中外合作办学) | 2021 | 文科 | -/562(本科一批) | -/545(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20 | 理科 | -/537(本科一批) | 491/476(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20 | 理科 | -/526(本科一批) | 491/476(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20 | 文科 | -/554(本科一批) | 530/521(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20 | 文科 | -/542(本科一批) | 530/521(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19 | 理科 | -/510(本科一批) | -/459(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德合作办学,中外合作) | 2019 | 理科 | -/500(本科一批) | -/459(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19 | 文科 | -/561(本科一批) | -/530(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德合作办学,中外合作) | 2019 | 文科 | -/552(本科一批) | -/530(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18 | 理科 | -/524(本科一批) | -/468(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18 | 理科 | -/505(本科一批) | -/468(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18 | 文科 | -/565(本科一批) | -/523(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18 | 文科 | -/550(本科一批) | -/523(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17 | 理科 | -/500(本科一批) | -/445(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17 | 理科 | -/487(本科一批) | -/445(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 | 2017 | 文科 | -/526(本科一批) | -/484(本科二批)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2017 | 文科 | -/515(本科一批) | -/484(本科二批) |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 安徽省特色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可从事物资商品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等综合一体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从事物流方案设计、经济分析、管理决策和实际操作的高层次物流管理工作。本专业与德国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并建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现代物流实验室。
主要模块:企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现代物流学、物流运筹、生产运营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战略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胜任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相邻专业岗位的具体工作;毕业五年后,能够在物流和生产、流通等企业从事解决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安徽 | 物流管理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12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德国学习期间学费标准详见学校中外合作招生简章)(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495 | |||
| 物流管理 | 文科 | 普通类 | 574 |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德国学习期间学费标准详见学校中外合作招生简章)(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62 | |||
| 四川 | 物流管理(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反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76 |
| 海南 | 物流管理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61 |
| 山东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中外合作办学 | 480 |
| 江西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文科 | 本科二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546 |
| 福建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4 |
| 浙江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58 |
| 江苏 | 物流管理 | 历史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2 |
| 黑龙江 | 物流管理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396 |
| 文科 | 459 | ||||
| 河北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 物理类 | 本科批 | 中外合作办学 | 492 |
| 历史类 | 478 | ||||
| 天津 | 物流管理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27 |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502 |
物流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和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具备较强的物流作业、物流业务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专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设计等物流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商品知识及养护技术、物流运筹学、现代物流管理、运营管理、物流法规、物流运营模拟实训、ERP实训、采购与仓储、运输与配送、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和物流成本管理等。
就业方向:能在物流公司、各类库场、站埠、运输站、货运中心、国际国内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配送中心、各类连锁超市、空港物流等单位从事仓储管理、理货业务、运输业务、商务处理、报关业务、物料采购业务、计划控制、产品营销、物料配送等方面的工作。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安徽 | 物流管理(在蚌埠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就读)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62 |
| 文科 | 545 | ||||
| 湖南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6 |
| 福建 | 物流管理(在蚌埠龙湖校区就读)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6 |
| 浙江 | 物流管理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62 |
| 江苏 | 物流管理(蚌埠龙湖校区)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0 |
| 上海 | 物流管理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39 |
| 河北 | 物流管理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7 |
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1985年,学校成为德方在中国重点援建的两所示范性应用型高校之一。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2018年,学校整体进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门委员会副主席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2015年10月30日,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视察合肥学院,李克强总理指出:“合肥学院30年来的发展壮大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德国总理默克尔称赞合肥学院是“中德近30年合作的光辉典范”。李克强总理宣布在合肥学院建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及基金。202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合肥学院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合肥学院在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学校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学校一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1500亩,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4460人,专任教师1051人,校舍建筑面积68.9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41.5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45.51万册,电子图书156.72万册。现有11个二级学院,涵盖工、经、管、文、理、教育、艺术7大学科门类。本科专业7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德合作物流管理专业、经济工程专业相继获德国专业认证。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稳步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符合定位的师资队伍。现有博士学位教师355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458人,研究生导师231人、博士生导师6人,“双能型”教师570人。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0个,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合肥市拔尖人才119人。外籍教师中先后有4位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1位获安徽省政府“黄山友谊奖”,4位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学校荣誉教授。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从“八个转变”向产教深度融合发展。2016年,学校与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大陆集团合作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陆班”,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头版以《二次转型再出发,合肥学院探索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培养善创新的卓越工程师》为题作专题报道。作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省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近五年,学生竞赛获国家级A类奖项129项,国际奖项17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1.6%。学校毕业生65%左右在安徽就业,50%左右在合肥就业,被誉为“合肥市工程师的摇篮”。学校《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被评审为A等级,全省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仅4所高校获此等级。教育部《简报》专题推广合肥学院推进人才培养“八个转变”的做法。《中国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报告》将我校经验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在全国推广。
学校坚持服务地方,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和需求。先后申报获批国内首个经济工程专业以及智能制造工程等6个新工科专业,调整专业11个。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学院建设。加大“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4个高峰培育学科建设力度。现有科研平台49个,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含4个共建)。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承接了产学研合作项目629项,科研与服务地方经费达3.9057亿元。获国家授权专利867项,连续五年进入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发表SCI、SSCI论文3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彰显。作为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首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单位、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和“中国合肥—韩国中心”,积极为对外交流合作和项目落户提供服务。已同德国等国及台湾地区的72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4100余名学生赴国外友好学校学习,接收2100余名国外学生来校学习交流。2020年学校通过教育部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21年,学校“双元制”高等教育已从试点先行到全面铺开,与大众集团共建大众学院,持续打造“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合肥模式。与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从过去的单向留学发展到双向留学,中外合作办学进入新阶段。与上海开放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共建中德开放在线学习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在线学习交流平台。学校在德国建有施特拉尔松德市孔子学院,德国总理默克尔亲自揭牌并为孔子学院成立三周年发来贺信。2000年以来,先后有500多个德国政府、社会团体、友好学校及企业代表团访问学校,累计承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14届、“汉语桥”德国中学生夏令营活动8届、韩国语演讲大赛12届、“合肥学院杯”汉语演讲比赛4届。
学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建引领保障发展,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2016年实施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十大工程”以来,体育艺术俱乐部改革在全省示范推广,顺利通过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中期评估工作。2017年学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19年,先后入选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首批试点建设高校、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立项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和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15年以来,学校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连续六年获评“优秀”等次。
2021年11月
学校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面占学生总数的21%,最高额2000元/生/学年。此外还设有单项奖学金2000元/生/年,以及由我校毕业生为主创立组建的罗顿集团的奖学金2000元/生/年等。国家奖学金8000元/生/年,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生/年,国家助学金2000—4000元/生/年。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70年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一代代安科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学校事业长足发展。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7226人,已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10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学校现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凤阳校区位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明朝中都古城,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环境幽美;龙湖校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毗邻蚌埠大学科技园、高铁车站、龙子湖风景区。学校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亿元,现有5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6个专业群实验中心(室)和7个学科平台。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馆藏纸质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优势农科和新兴工科为重点,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现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特色专业2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承担国家新工科、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一流(品牌)专业3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6个,现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9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3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4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
学校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4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5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71项。获批专利1055项,其中发明专利255项,连续多年稳居省内高校前十强。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开展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500余项。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台湾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国家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先后有255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94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敬业奉献、修德育人、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良好教风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在校生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和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前列,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部分专业考取率达60%。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校多次被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并先后被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获得者杨俊森,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在凤阳县小岗村开展科技创业的苗娟,受到胡锦涛同志的接见,并被评为“全国自主创业典型”。2002年、2008年学校两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2013年又作为教育部遴选的全国首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单位接受了审核评估工作,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2017年,学校获批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并顺利通过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跻身安徽省“双一流”大学行列。
迈向新的历史征程,新一代安科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秉承“明德、致知、笃行、创新”的校训精神,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安科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内涵发展,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五大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早日建成现代化全国一流应用型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学生就业渠道广泛,就业能力强,全国各行各业都活跃着我校毕业生的身影。苗娟等大学生小岗创业的先进典型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中央和省委领导高度评价。毕业生质量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校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2年5月14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经验交流会,为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授牌。我校与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50所高校一起入选“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招生就业处于2014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安徽科技学院湖南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06分(物理类)。安徽科技学院湖南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物流管理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安徽科技学院湖南物流管理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称批次类型学制人数物流管理本

安徽科技学院湖北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498分(文科)。安徽科技学院湖北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0物流管理文科本科二批普通类安徽科技学院湖北物流管理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称批次类型学制人数物流管理本科

安徽科技学院福建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06分(物理类)。安徽科技学院福建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物流管理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安徽科技学院福建物流管理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称批次类型学制人数物流管理本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462分(理科)。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物流管理理科本科二批普通类物流管理文科本科二批普通类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物流管理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称批

安徽科技学院浙江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62分(综合)。安徽科技学院浙江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物流管理综合平行录取一段普通类安徽科技学院浙江物流管理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称批次类型学制人数物流管理

安徽科技学院江苏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480分(物理类)。安徽科技学院江苏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物流管理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安徽科技学院江苏物流管理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称批次类型学制人数物流管理本

安徽科技学院上海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439分(综合)。安徽科技学院上海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物流管理综合本科批普通类安徽科技学院上海物流管理招生计划2021专业名称批次类型学制人数物流管理本科批

安徽科技学院河北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为507分(物理类)。安徽科技学院河北物流管理录取分数线年份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最低位次2021物流管理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安徽科技学院河北物流管理招生计划2022专业名称批次类型学制人数物流管理本

安徽科技学院物流管理是公办本科专业。安徽科技学院物流管理在安徽省理科排名第9。安徽省开设理科物流管理院校排名在前面的院校:安徽工程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合肥学院、铜陵学院、阜阳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安徽省

安徽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物流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物流管理在安徽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就业前景和物流管理就业前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和物流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数据科学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