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码:083002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药品与生物制品检验。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包括相关类课程的见习、实验操作(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和实习等。
相近专业: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化工与制药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相关类课程的见习、实验操作(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和实习等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和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常用实验流程,初步了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流程,能够胜任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岗位基本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高级实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生物化学、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生物技术及工业药剂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受到生物制药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对药品的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3.具有对药品的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6.熟悉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中德合作共建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安徽省微生物学重点学科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生物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备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工程应用数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化工程原理,细胞生物工程,发酵工程及设备,生化分离工程,酶工程,遗传及基因工程,工程与工艺开发、生物制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生物制品工艺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生物制品质量与安全检测,生物产品生产与销售。毕业后5年左右能较好地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了解相关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在胜任目前岗位的基础上具备担任项目管理和成为技术骨干的能力,能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获得相应的专业职称(工程师、营养师和检验师等)。
生物工程正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及工农业生产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将其列为21世纪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生产管理、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化反应与分离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化工厂设计等基础课程,掌握生物细胞培养和选育、生物技术及其工程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和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另外,设置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程两个特色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医药、生化、食品、轻工、环保、能源、内外贸、工商卫检、海关等行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工作。
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代码:083002T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修学年限:四年
开设课程: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药品与生物制品检验。 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包括相关类课程的见习、实验操作(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和实习等。
相近专业: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化工与制药 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相关类课程的见习、实验操作(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和实习等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和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常用实验流程,初步了解生物技术制药企业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流程,能够胜任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岗位基本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高级实用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生物化学、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生物技术及工业药剂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受到生物制药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对药品的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1.掌握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3.具有对药品的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6.熟悉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合肥师范学院坐落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前身是安徽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2007年改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实施高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三线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办学60多年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8万余名,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8万人次。近三年,我校学子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师范生技能大赛、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1000余项,周庆媛、朱金凤、段诗闻、苏超、王帅、蒋一凡、俞圣泽同学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朱金凤同学同时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生源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来,省内文理科招生录取分数线均居第二批次首位(师范专业于2020年纳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均90%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和“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立项单位”。
合肥学院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开放中成长,创新中发展”的普通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秉持“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校训精神,走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发展之路,建立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门类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被誉为“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3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在“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中取得包括金奖在内的一系列优异成绩,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学生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
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保障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体系,四区一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1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80万余册;拥有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28个学院,87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38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1位),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现有本科生25303人、博硕士研究生10509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保持在35%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