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南大学黑龙江各专业排位:
1.金融学(金融学、金融学(金融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2624(需要考599分);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实验班)理科普通类排位2778(需要考597分);
3.会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2778(需要考597分);
4.经济学类(经济学、财政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031(需要考594分);
5.建筑学(美术)理科普通类排位3031(需要考594分);
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115(需要考593分);
7.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3278(需要考591分);
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3358(需要考590分);
9.精算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437(需要考589分);
10.通信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515(需要考588分);
11.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515(需要考588分);
12.测控技术与仪器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13.电子科学与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14.能源与动力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15.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16.智能制造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17.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18.机器人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19.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20.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实验班)、车辆工程(智能网联汽车实验班))理科普通类排位3602(需要考587分);
21.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689(需要考586分);
22.城乡规划(美术)理科普通类排位3689(需要考586分);
23.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770(需要考585分);
24.统计学类(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770(需要考585分);
25.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770(需要考585分);
26.法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860(需要考584分);
27.工商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860(需要考584分);
28.日语理科普通类排位3960(需要考583分);
29.生物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3960(需要考583分);
30.生物医学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3960(需要考583分);
31.英语(英语考生)理科普通类排位3960(需要考583分);
3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科普通类排位3960(需要考583分);
33.工业设计(美术)理科普通类排位3960(需要考583分);
34.化学工程与工艺理科普通类排位4044(需要考582分);
35.土木类(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4044(需要考582分);
36.金融学(金融学、金融学(金融工程))文科普通类排位408(需要考604分);
37.经济学类(经济学、财政学)文科普通类排位471(需要考601分);
38.法学文科普通类排位504(需要考599分);
39.行政管理文科普通类排位504(需要考599分);
40.日语文科普通类排位522(需要考598分);
41.汉语言文学文科普通类排位544(需要考597分);
42.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文科普通类排位565(需要考596分);
43.英语(英语考生)文科普通类排位565(需要考596分);
44.历史学文科普通类排位580(需要考595分)
2021年湖南大学各专业黑龙江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黑龙江 | 金融学(可分流至:金融学、金融学(金融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A段 | 普通类 | 599 | 2624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拔尖实验班) | 597 | 2778 |
| 会计学(可分流至:会计学、财务管理) | 597 |
| 经济学类(经济学、财政学) | 594 | 3031 |
| 建筑学(须具备一定美术基础) | 594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分流至: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智能班) | 593 | 3115 |
| 软件工程(可分流至: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 591 | 3278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90 | 3358 |
| 精算学 | 589 | 3437 |
| 通信工程 | 588 | 3515 |
|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588 |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587 | 3602 |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587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587 |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587 |
| 智能制造工程 | 587 |
|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 | 587 |
| 机器人工程 | 587 |
| 信息安全(可分流至: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 587 |
| 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程力学、工程力学(力学实验班)、车辆工程(智能网联汽车实验班)) | 587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586 | 3689 |
| 城乡规划(须具备一定美术基础) | 586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 585 | 3770 |
| 统计学类(统计学、经济统计学) | 585 |
| 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 | 585 |
| 法学 | 584 | 3860 |
| 工商管理(可分流至: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工程)) | 584 |
| 日语 | 583 | 3960 |
| 生物技术 | 583 |
| 生物医学工程 | 583 |
| 英语(招英语考生) | 583 |
| 电子商务(可分流至: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583 |
| 工业设计(须具备一定美术基础) | 583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582 | 4044 |
| 土木类(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 582 |
| 金融学(可分流至:金融学、金融学(金融工程)) | 文科 | 604 | 408 |
| 经济学类(经济学、财政学) | 601 | 471 |
| 法学 | 599 | 504 |
| 行政管理 | 599 |
| 日语 | 598 | 522 |
| 汉语言文学 | 597 | 544 |
|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学、广告学) | 596 | 565 |
| 英语(招英语考生) | 596 |
| 历史学 | 595 | 580 |
经济学类
经济学类
湖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经济学类一、专业概况经济学类专业最早可追溯至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定名之际,先后有任凯南、王亚南、周德伟、朱剑农、胡代光等十多位著名经济学家汇聚于此。1985年创办经济学本科专业,1986年获得政治经济学硕士点,2009年获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0年获“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9年入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一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的办学理念,适应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经济学专业人才,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三、师资队伍以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为目标,遵循“建机制、扩队伍、促合作”理念,构建了多方位、多元化专业教师团队。经济学专业目前共有专任教师26人,教授8,副教授13人,9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称号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四分之三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四、培养特色1、具有数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基础,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关注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2、能够将专业知识领域融会贯通,结合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实践,提出、分析和设计解决相关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3、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具备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创业精神,能够在经济管理领域相关工作持续发展。五、毕业前景近3年来,经济学类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8%,深造率超50%,其中赴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深造率达30%。
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湖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专业概况传承湖湘,积跬致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千年湖湘文化,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德才兼备的电子信息类精英型和领军型人才为使命,扎实推进“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获批2020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低维结构物理与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等5个部省级平台。2020年在软科学科排名全国第20位。二、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德才兼备,具备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和适应发展潜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德才兼备的电子信息类精英型和领军型人才。三、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4人(教授18人,副教授21人),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四青人才”3人。在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能源电子学和电路与系统等领域取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近年,本学科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1人入选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4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入选“2021年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全球获奖人不超过45人),10余名教授担任国内外知名期刊编委。四、培养特色依托本学科微纳光电器件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打造人才培养品牌特色项目“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以湖南省新型显示技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为平台,搭建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设置“短期海外实习和访学项目”,设立出境交流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境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战略合作关系,与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共建湖南省新型显示技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20余人作为交换生赴境外学习。五、毕业前景就业形势良好,主要领域为集成电路、5G通讯、电动汽车等先进制造行业;众多毕业生前往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
新闻传播学类
新闻传播学类
湖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新闻传播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包含新闻学和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广告学专业是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有新闻传播学类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教育部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试点报送单位。本大类秉持“夯实基础,加强实践,开放融合,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自主性选择、个性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针,主要培养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现实需求,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熟悉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生产和运作流程,政治道德素质优良、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本大类坚持基础与实践并重,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注重在专业实验室、校园媒体、新闻媒体和广告企业等多种实践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设有全媒体报道、新媒体制作、新媒体运营、舆情分析、国际新闻报道、媒介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意、学术拓展等个性化培养方向。本大类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日报、湖南卫视、人民网、新华网、湖南红网、日本电通广告北京公司、广东省广告集团等主流媒体和广告企业建有40多家签约实习基地。主办的红枫大学生记者节已成为全国高校知名校园文化品牌。学生先后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国家级一等奖、金犊奖国家级金奖等奖励。毕业生适合在新闻媒体、广告企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多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每年有40%以上的毕业生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金融学类
精算学
湖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精算学一、专业概况湖南大学精算学专业创办于 1991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教育司批准原湖南财经学院开设,是国内创办最早的精算本科专业;2002年,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我校获批保险学本科专业,下设保险、精算两个方向;2006年,我校保险学专业被列为湖南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保险学专业被评为湖南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保险硕士专业学位点;2016年,湖南大学保险精算教育是国内第二个被SOA认证为UCAP(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ith Actuarial Programs)的高校,2017年进一步升级为UCAP-AC(Advanced Curriculum)大学。201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精算专业。精算专业作为金融学 “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世界一流学科”培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将定位于国家对风险管理的战略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统计学、人口学、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财务管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良好的外国语水平,系统掌握精算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开发、设计、组合新的产品,具备有效解决企业风险管理的专门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能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政府、事务所(财务、会计、风险和精算咨询)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金融产品开发与设计、准备金评估、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精算咨询与审计、投资和融资分析、大数据分析、客户画像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除学校规定的通识教育、学门学类课程外,精算学专业必修课程还包括寿险精算I、非寿险精算、精算模型、时间序列分析、金融随机分析、风险管理等。其中建设了慕课、微课、双语课程、品牌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本专业设立了北美精算师协会 、美国财产与意外险精算师协会、中国精算师协会等精算考试中心。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际精算师资格考试的要求相匹配,部分课程已经取得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课程的免考资格。三、师资队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全国人大代表、海外青年学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百人计划”人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保险学会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社会学研究》、《管理学报》、《农业技术经济》及Management Science、Economic Research、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Emerging Market Finance and Trade等国际和国内高水平期刊。四、培养特色本专业培养了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赵鹏、恒大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曾松柏、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总精算师陈秀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为国家的经济建设、金融发展输送了1000余名精算人才。五、毕业前景毕业生主要去向主要为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机构,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互联网科技平台,企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研究部门,或在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攻读更高等学位。
化学类
化学类
湖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化学类一、专业概况化学类专业包含化学、应用化学两个专业。学科溯源已逾百年,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类评价。学科Nature指数居全球第29位,ESI排名跻身前1‰ (排名76),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6人次,获得美国化学会“光谱化学分析奖”等重要国际学术奖项6人次。JACS等国际重要期刊主编、副主编、编委22人次。学科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建立“化学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中美生物及能源纳米化学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项目”,成功举办 8 届“生命分析与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成为生物分析领域颇具国际影响的学术品牌。二、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 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在毕业5 年左右成为相关行业领域的杰出人才和骨干。 三、师资队伍化学专业专任教师共98人,由教授为主体,教学、学术水平高并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队伍。正高职称教师比例达62 %,40岁以内的青年教师达49 %,师生比高达1:5.3。拥有中科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青9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7人,“四青人才”26人,获评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中组部“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2个。应化专业拥有一支高学历、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中教授8人、特聘海外名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及高工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岳麓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一人,青千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俞汝勤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深耕教学科研一线,在视网膜脱落手术后第二天凭着对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高度热情和惊人毅力完成重点课题论证报告。领军尖端科研典型谭蔚泓院士,长期致力于原始创新和重大基础研究,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获科技部优先立项资助。内化师德引领典型王玉枝教授。作为学院党委书记,王玉枝教授全面落实“一岗双责”,摸索建立的“由标杆引领到主动内化养成”师德建设新模式,有力促进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领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先后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四、培养特色学科依托“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与生命分析化学”国家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对接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基础理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革命,形成了分析化学优势明显,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迅猛发展,无机和化学生物学协同发展的学科布局,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核酸适配体研究领跑国际,在诊断医疗技术上取得多项打破国外封锁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新增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二维材料方面首次实现多重二维材料横向组装和垂直范德华异质结列阵可控合成,发表Science、Nature论文10篇,新增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化学计量学研究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成果国际领先,发展的高维模式识别新方法及其新算法扩展的创新性应用引领国内外。在夯实化学学科核心学位基础课的基础上,打造“化学+”系列学科交叉型学位方向课,开设由院士、长江、杰青、各学科带头人轮流主讲《化学研究进展综合》课程;推进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实施“海外顶尖科学家授课及讲座计划”,授课教师由包括中国及美国科学院院士等顶尖科学家在内的活跃在学术科研一线的学者组成,建立了6门海外精品课程、9门全英文课程及5门湖南省优质课程;推出“千年学府论坛—化学生物前沿杰出学者讲座”,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著名学者来校主讲,目前已举办48期。与此同时,邀请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200余人次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大力支持研究生自发组织包括“博士论坛”“交叉学科论坛”等在内的学术交流会58期,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传播最新学术动态,浓厚学术氛围,网络平台阅读量达到23万余人次。依托学科“生物医学与生命分析化学”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化学生物学”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学校“短期海外实习和访学项目”,设立出国出境交流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境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西北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科研项目攻坚、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为学生赴境外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五、毕业前景专业现有在校本科学生590人。近六年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0%以上,就业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持续向好;毕业学生前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深造,升学和出国的比例达40%以上。
经济与贸易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
湖南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一、专业概况湖南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追溯到2003年李达实验班(社会科学)和2007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硕连读实验班。依托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国家特色专业及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济学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于2019年提出,2020年正式招生设立,同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湖南省省级拔尖创新基地。本专业定位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战略变化对经济学一流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面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等新变化和新趋势,面对国际主流经济学在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面临掣肘,亟需发展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话语体系的新挑战和新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班)坚持立德树人之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扎根本土、知行合一、视野开阔、功底深厚、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拔尖人才,造就培养未来经济学家。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着力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家国情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学科背景,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从事现代经济学研究所需要的数学、统计学及相关软件;充分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能够深刻理解和分析重大社会经济现象,并积极探究其背后的经济规律;深入参加社会实践,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接受国际化课程训练,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具有突出的阅读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胜任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前沿研究和高级管理工作的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拔尖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经世济民的人文情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胸怀,树立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远大志向,以新时代全球经济治理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牢记推动“中国学派”的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国际话语体系提升的使命担当。2.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学科背景,熟悉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心世界经济的动态走势及全球经济治理的重大挑战,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系统掌握从事现代经济学研究所需要的数学、统计学及相关软件;3.充分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新进展,能够深刻理解和分析重大社会经济现象,并积极探究其背后的经济规律。4.能够积极投身参与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中非经贸博览会等社会实践调研项目或创新创业活动;了解国际经贸领域的前沿动态,能够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能够发现、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做到“知民情、懂国情、学以致用、真学真用”。5.具有突出的阅读写作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勇于创新、锲而不舍,具有科学的批判思维,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国学派”的经济学理论。三、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全职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8人,助理教授1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1%,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教师队伍中有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10000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和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湘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人选和湖南大学“岳麓学者”。四、培养特色(1)全程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选聘一位责任心强、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教授为学业导师,结合专业研究兴趣配备一位专门的科研导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科研活动,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2) 一流课程体系。主要授课师资有海外博士学位或海外访问背景,专业课程设置对标国际一流经济学院,强化经济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经济数理建模和“用数据说话”的能力培训,突出国际贸易学前沿理论、中国贸易专题知识、国际贸易实践能力培养。(3)特色实践训练。依托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已形成的“双螺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生将常态化参与导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参加中非经贸领域等特色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五、毕业前景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性知识。接受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系统训练,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性知识。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过程、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熟悉现代经济学某个细分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充分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并深刻理解和分析重大社会经济现象。工具性知识。熟练掌握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和实务操作所必需的数学、外语、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能熟练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量化分析和论文写作等。通识性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了解人类文明发展、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掌握科学常识和现代科技发展的状态和趋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应能够较好适应业界、学界、政界的工作要求,成为骨干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