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识图与绘制、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运动控制技术、机电产品三维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网络系统集成与调试、精益生产管理、智能制造系统等。

五教学设施本专业拥有移动互联设计与开发实训室网络互联技术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实训室和应用与开发实训室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配备先进的一体机测试工具绘图板手机嵌入式实验工具箱等同时与几十家大型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答案来源于2020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移动应用开发方向

八就业方向本专业面向移动应用开发职业领域该领域主要从事移动应用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营管理销售和后期维护等工作主要有软件开发类软件测试类数据库相关类本专业从事的主要初始岗位有移动应用开发助理工程师前端开发助理工程师系统开发助理工程师自动化测试助理工程师软件测试助理工程师数据库设计助理工程师学生在毕业2至5年可升迁的岗位有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系统开发工程师自动化测试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开发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工程师数据库设计工程师答案来源于2020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移动应用开发方向

三主要课程本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管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开发入门与项目实战软件工程与前端技术软件测试移动互联网站运营与管理移动应用开发基于平台移动终端服务器管理与开发基于技术手机游戏设计与开发移动互联企业级移动项目开发等另外本专业还结合当前前沿的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及需求开发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相关课程答案来源于2020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移动应用开发方向

七职业证书至少获得一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证书获得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级或级证书答案来源于2020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移动应用开发方向

六师资队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老师们从事职业教育均在10年以上且都具有企业实践经历是一支具有双师知识结构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在科研上近五年出版专著1本发表论文8篇发表核心论文8篇主持的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不计其数这些科研成果是高水平教学的保障1人获北京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及佳教案奖佳演示奖受学生欢迎奖1人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名教师获北京市科研骨干教师教师团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一等奖2人次获学校优秀教师1人获得学院十佳教学能手3人参加学院说课比赛分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答案来源于2

二主要课程机械识图与绘制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运动控制技术机电产品三维设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网络系统集成与调试精益生产管理智能制造系统等答案来源于2020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方向

三专业特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以下特色特色1该专业办学时间长参与改革多服务面宽学生发展空间大特色2该专业与西门子博世力士乐京东方等企业合作紧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学生能力提升快特色3该专业参加清华大学科技创新集训营北京市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获佳绩学生出彩机会答案来源于2020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方向

四师资队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2017年入选北京市专业创新团队现有北京市专业带头人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名北京市高校育人标兵师德先锋师德先进个人3名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首席指导教师2名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名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1项二等奖1项本专业教师先后赴德国芬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习交流过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现有企业兼职教师5名答案来源于2020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方向

五职业证书本专业实行双证书制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需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考取的证书有低压运行维修电工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智能制造数字孪生工程师与智能制造系统工程从业能力认证等答案来源于2020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方向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智能制造创新生态系统中智能生产机电设备维护维修质量检测设计开发产品营销和系统集成等职业岗位群从事机电设备生产与运行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智能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等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据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采取校企双元育人和分类培养方式在第四学期末根据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情况将学生分为复合型和创新型两种分别以产教融合新载体和企业现代学徒教育中心为主要培养场所经过一年培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