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同济大学浙江各专业排位:
1.建筑学综合普通类排位661(需要考681分);
2.风景园林综合普通类排位1354(需要考673分);
3.德语综合普通类排位1632(需要考671分);
4.城乡规划综合普通类排位1721(需要考670分);
5.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2085(需要考668分);
6.土木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2314(需要考667分);
7.工业设计综合普通类排位2425(需要考666分);
8.计算机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680(需要考665分);
9.临床医学(“5+3”一体化)综合普通类排位2551(需要考665分);
10.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综合普通类排位2716(需要考664分);
1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816(需要考664分);
12.金融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866(需要考664分);
13.智能建造综合普通类排位3049(需要考663分);
14.软件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3159(需要考662分);
15.数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3151(需要考662分);
16.电子信息类综合普通类排位3418(需要考661分);
17.车辆工程(汽车)综合普通类排位3817(需要考660分);
18.物理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4053(需要考659分);
19.智能制造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3923(需要考659分);
20.机械类综合普通类排位4184(需要考658分);
21.工科试验班综合普通类排位4217(需要考658分);
22.车辆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4238(需要考658分);
23.法学综合普通类排位4295(需要考658分);
24.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综合普通类排位4320(需要考658分);
25.交通运输类综合普通类排位4178(需要考658分);
26.新闻传播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4347(需要考657分)
2018年同济大学各专业浙江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浙江 | 建筑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81 | 661 |
| 风景园林 | 673 | 1354 |
| 德语 | 671 | 1632 |
| 城乡规划 | 670 | 1721 |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668 | 2085 |
| 土木工程 | 667 | 2314 |
| 工业设计 | 666 | 2425 |
| 计算机类 | 665 | 2680 |
|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 | 665 | 2551 |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664 | 2716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664 | 2816 |
| 金融学类 | 664 | 2866 |
| 智能建造 | 663 | 3049 |
| 软件工程 | 662 | 3159 |
| 数学类 | 662 | 3151 |
| 电子信息类 | 661 | 3418 |
| 车辆工程(汽车) | 660 | 3817 |
| 物理学类 | 659 | 4053 |
| 智能制造工程 | 659 | 3923 |
| 机械类 | 658 | 4184 |
| 工科试验班 | 658 | 4217 |
| 车辆工程 | 658 | 4238 |
| 法学 | 658 | 4295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658 | 4320 |
| 交通运输类 | 658 | 4178 |
| 新闻传播学类 | 657 | 4347 |
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科/专业地位教育部2016年第4轮学科评估中,在165所参评高校中获得A类学科,位列同济大学12个A类学科之一。“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媒体艺术与科学”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教育部示范软件学院2003年中期评估和2006年验收评估,名列全国第5名。师资队伍一流软件学院拥有一支精干、高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30余人,博士学位比例超过90%,50%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3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外国专家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外国专家项目获得者1人,“浦江人才计划”教师2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教师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十佳教师1人,国内外知名兼职教授多人。学院还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首席科学家1人。科研基础雄厚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国企攻关项目10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且与华为、华东计算所、SAP、谷歌、Apple、IBM等业界知名企业,以及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起深层次合作关系。专业内涵丰富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发布和维护的工程,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软件产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机器学习、网络空间安全、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传感器,以及生物信息学等目前热门应用领域的基础和核心。学院基于软件工程学科,面向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深厚、具有创新潜力,工程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多层次、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教研成果丰硕本专业开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1门,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门,教育部-IBM/SUN/微软/英特尔精品课程15门。校级全英语课程9门、双语课程9门,校级通识课程2门。出版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本,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3本。获高等教育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多项。实习资源独特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上海市软件工程领域研究生实践基地1个,校企联盟单位20多家,实习合作企业近100家,使学生实习与专业、兴趣未来发展有机结合。国际合作深入学院与十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如阿尔托大学、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瓦伦西亚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学生交流和合作培养机制,三、四年级本科生可申请进行双向对等的1~2个学期的交换学习,期间互认学分、互免学费。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联系。2014年前往国外交换的本科生超过当年入校本科生总人数的50%。创新创业活跃学院与Apple、IBM、Google、SAP、eBay、Microsoft、Ericsson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学生俱乐部,其中,Apple俱乐部是Apple公司在中国设立的首家俱乐部。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创新创业空间,Apple俱乐部在App Store上架60多个学生自主开发作品,下载量累计超过500万次。学生作品屡获国内外多项赛事的大奖。在2017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中,学院的作品《晬颜》获得唯一特等奖。在2018年“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本科生的“虾滑输入法”项目获得创业计划赛金奖。毕业生创业公司中近10家在业内有广泛影响力。就业前景广阔2012年以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和薪酬一直稳居全国所有本科专业前列;2015年以来,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位居首位。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全面且富有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青睐,毕业生就业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一直供不应求。建院至今,已培养本科生2678人,约有20%的毕业生在本校和国内一流大学读研,约有16%的学生在世界著名大学读研,约有64%的学生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内知名企业、创业型企业就业。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方向在信息技术领域,包括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覆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Apple/Google/Facebook/Microsoft/IBM/SAP/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网易/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银联数据/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农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中国人寿等。软件学院毕业生赴国(境)外深造的院校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波士顿大学/京都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教堂山北卡大学/乌普萨拉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
机械类
工业设计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工业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产品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依托国家级工业设计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设计学双一流建设专业、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建设专业等学科优势,在技术高速变革和国家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定位人才培养内涵从关注“造物”向关注“造物系统”拓展,强调对整合式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涵盖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艺术与美学、材料与制造工艺、人机工程、交互与体验设计、商业品牌与产品策略、先进制造与先进设计技术与工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既面向学生未来就职后进入不同行业的共通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包括相关产业创新设计需求背景下的设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可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市场与趋势研究、产品和品牌策略与管理等部门,覆盖所有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产业创新需求,如交通、能源、医疗、通信、消费电子、时尚、家居、互联网等领域,也可选择设计咨询服务类企业、独立设计工作室、新兴创业型企业,或自主创业。培养特色面向智能制造与未来美好生活,以问题为导向,倡导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创新。以“造物之美”、“人本交互”、“商业创新”和“未来建构”四大模块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交通工具与智慧出行”、“生活美学与文化产品”、“健康关爱与医疗服务”、“运动装备与时尚前沿”、“数字制造与智能硬件”等设计主题下的实践训练,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工匠精神、系统思维、策略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新产品及其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践行者与促成者。
机械类
车辆工程(汽车)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国内率先开展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总体水平国内领先;国家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国家唯一的汽车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内唯一的依托高等学校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国内唯一的依托高等学校的汽车整车空气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学生就业深造率接近100%,主体去向是世界500强汽车与零部件企业及欧美一流大学。专业概述车辆工程(汽车)专业所在的汽车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是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科研与教育核心功能的承载体。汽车专业设立于1988年,汽车学院成立于2002年,首任院长为万钢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前任部长)。短短30年内,汽车学院以追求可持续发展世界一流学科为发展目标,以科研教学为发展基础,以立德树人为发展根本,快速成长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和空气动力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高地,成为全国高校中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影响力广泛的汽车学院。师资队伍群英荟萃,实力雄厚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队伍100人,其中正高40人,副高35人,博士学位比例超过90%,外籍教授6人。现有钟志华教授(同济大学前任校长)、李骏教授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教育部节能环保汽车创新团队1个,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专家6人,973计划和86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3人,名师荟萃。汽车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美国国家发明院院士郑剑平、意大利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等一批中外汽车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和客座教授。科技研发特色鲜明,优势显著本专业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汽车,依托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汽车整车风洞试验中心(上海)的4大国家级科创平台,中德电动汽车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瑞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的3大国际级科创平台,新能源汽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交通工具空气与热模拟风洞重点实验室、上海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3大省部级科创平台,国内第一个依托高等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基地,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前瞻技术研发和重大产品开发,形成了世界一流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2001年以来,本专业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重点专项计划、国际合作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超过200余项项,科研经费累计超18亿元,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8项,燃料电池轿车研发填补国家空白,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创新成果在上汽、一汽、长安等汽车骨干企业广泛应用,圆满完成2008科技奥运、2010科技世博等新能源汽车重大示范活动。人才培养多元创新,前景广阔本专业目前在读全日制本科生870人、硕士生498人、博士生271人。本科培养为双外语五年制,以德语(或法语)、英语的双外语教学为培养特色。本专业面向汽车整车、能源动力、智能交通等行业,依托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3大学科,针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人才需求,形成了汽车工程、车用能源与动力、汽车电子与智能等特色方向,构建了完备的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本专业与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联合电子、一汽大众、大陆集团、吉利汽车等国内外多个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建立了学生走进企业实践、工程师走进高校授课、汽车预备工程师联合培养等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9年车辆工程(汽车)专业再次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内领先的车辆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积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拥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基地和智能与电控汽车创新基地,组建FSAE赛车、DIANRacing赛车、EP节能车、智能自动循迹车、创意车等五大车队,每年创新经费高达160万,本硕学生参与度达到约80%。创新车队参加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恩智浦智能汽车赛、本田宗一郎杯节能竞技大赛、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SHELL环保马拉松节能车大赛、日本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等重大赛事,获得国际级及国家级特等奖和一等奖累计70余项。本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与深造率接近100%。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联合电子、德尔福、沃尔沃、菲亚特、大陆集团等世界五百强及全球知名汽车企业,薪资水平居国内前列。继续深造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巴黎高科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欧美及国内一流大学。国际交流广泛深入,影响深远本专业高度重视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双学位硕士培养项目,立足学院自身特色,搭建全面的国际交流教育合作平台,与包括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波鸿鲁尔大学、法国巴黎高科大学、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等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实施双硕士学位培养,建立了全英文课程综合大平台。汽车学院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包括基于科技创新竞赛的国际交流、基于国际校企联合实验室的国际交流、基于中德学院基金教席的研究生培养与国际交流等。自2007年以来,出访交流学生数超千人次,占学生总数约45%。通过多方位的国际交流,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知名校友熠熠生辉朱绍中—原东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志鑫—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奥博穆—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主席张海亮—北京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卫民—华晨集团总工程师龚伟国—上汽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张觉慧—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总工程师梁和平—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 麒—百联集团首席信息官邵景峰—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设计部总监柳 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土木类
智能建造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科地位: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等优势学科,力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智能建造专业是2018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济大学新增的“新工科”专业;同济大学也是2018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唯一高校。智能建造专业学科性质为以土木工程为基础,融合建筑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学科知识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现了智能时代建筑业的发展新动向。作为智能建造专业依托的核心学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14年,初期采用德国教育体系,强调学以致用;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土木广聚英才,博采众长,学科整体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1981年,以结构工程为代表的土木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土木工程学科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四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2011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入选教育部17所试点学院,是土木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所国家试点学院。2015年,土木工程学科入选第一批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峰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2009年、2012年和2016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连续排名第一或A+。在QS全球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始终位于全球前50方阵;在2017~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同济土木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1名;艾瑞深中国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连续评为8星级世界一流学科。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专家认为,同济土木引领着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内涵与专业再造智能建造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字创意、人工智能、新型材料、3D打印、机器人、智能感知、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与建筑产业相融合,涵盖建筑与基础设施的设计、制造、运输、装配、运营、维护,乃至迁移、分解、重构和再利用的生命周期完整链条,构筑人类绿色、环保、智慧的理想家园。智能建造主要包括四大模块:⑴智能规划与设计,凭籍人工智能、数学优化,以计算机模拟人脑进行满足用户友好与特质需求的智能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⑵智能装备与施工,凭籍重载机器人、3D打印和柔性制造系统研发,使建筑施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这在上海世博会阳光谷建设中已部分实现;⑶智能设施与防灾,凭籍智能传感设备、自我修复材料研发,实现智能家居、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运行与防灾;⑷智能运维与服务,凭籍智能传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集成与研发,实现单体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全寿命智能运维管理。智能建造综合了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代表了国家高新技术的前沿发展。当前,建筑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正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的设计方法、建造方式、生产范式需要与战略性新兴技术相结合,最终形成建筑业、制造业、信息产业深入融合的智能建造专业,这对中国的强国战略非常必要且势在必行。与此同时,我国智能建造技术存在深度不够、系统性不强、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智能建造人才数量和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智能建造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人才明显短缺,制约我国在智能建造领域的快速化发展进程。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智能建造技术知识体系的特点和人才专业属性及培养模式,实施针对性的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为此,同济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依托同济百年土木工程的历史积淀,结合机械、建筑、信息、管理等优势学科及产学研合作优势,汲取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经验,以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自2018年正式招收智能建造专业本科生。在土木工程“共性基础+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支撑,通过丰富的多学科课程和以“3D打印、建造机器人、BIM建模设计、3D激光扫描”为特色的学生竞赛,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智能建造产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多文化视角下的国际交流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多文化融合能力是面向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属性。作为智能建造专业的核心学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科,百年来一直保持着与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全方位、多角度交流与合作,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建了国内首个全专业系列英语课程体系,海外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与名誉海内的外籍高端专家同台授课,培养学生在英语语境下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技能;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加入了亚洲土木工程大学联盟KKHTCNN,与美国加州伯克利等高校联合开设了学生研讨会和国际化暑期课程班;与世界32所高校签订了双学位协议;成立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和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CE的在华学生组织,组队参加美国ASCE中太平洋赛区土木工程大赛,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返校等著名高校同台竞技,自2012年起6次获得团队总分第一名。止于至善的未来人生发展智能建造技术是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向,符合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智能建造技术的推进,离不开各类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急需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建造行业从业人员约4000 万人,居各行业之首,但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只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的18%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随着城镇化和“一带一路”的推进,对建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建造行业市场化加速,智能建造市场潜力巨大、行业优势明显,对智能建造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此外,随着国际产业格局的调整,建造行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建造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相关技术必将成为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市场管理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根据教育部和住建部组织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智能建造技术人才短缺突出表现在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服务等专业领域,今后10 年,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比要达到20%,高等教育每年至少需培养30 万人左右。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法学类
法学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剖析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将大有可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服务国家治理和面向市场需求的各类法治人才,包括立法者、法官、检察官、政府执法者等法治专门人才,律师、公证员、公司法务等法律服务人才,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以及从事法学教学研究等法律研究人才。比较优势历史悠久同济大学法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5年与德国合作培养的法政科学生。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正式成立法学院并当年招生。初创的同济大学法学院名家汇聚,首任院长胡元义是当时全国仅有的34名“部聘教授”之一,徐道邻、谢怀栻、陈盛清等也是声誉卓著。首批招收的学生于1949年3月毕业,是同济大学历史上第一批文科毕业生。1949年9月,顺应全国性高校院系调整需要,同济大学法学院整体调入上海其他高校,法学教育在同济大学一度中断。1994年,同济大学复建法律系。2009年,同济大学正式恢复法学院建设。精英教育新时期的同济大学法学院是国家首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上海市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由教授或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学院坚持为每名本科生精选个人导师,倡导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名师荟萃同济法学学科现有教师几乎都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其中许多教师具有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教育背景或访问经历,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学院每年还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短期讲学、授课。重视实践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济大学法学院历来重视实践教育教学:开设了模拟审判、案例研讨、法律诊所、专业谈判等法律实训课程;长期聘请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部门人员给学生授课;建立了20个校外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注重学科交叉同济大学法学教育以“培养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为总体定位,依托学校对德交流合作的传统以及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形成了德国(欧洲)法、环境法、科技法、城市建设与治理法制等特色方向,与汽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联合进行交通法的研究,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进行建筑与规划法的研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联合开展环境法方面的研究,与医学院联合开展干细胞临床治疗的法律问题研究等。2014年开始,作为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等联合开设“土木—法学”班,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理工科学知识的法治人才。2018年首届学生毕业,获得“土木工程”和“法学”双学士学位,备受用人单位青睐。国际化同济大学法学院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到国外学习交流机会。先后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海德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波恩大学,英国肯特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美国佩斯大学等11所大学建立了互免学费的学习交流项目。本科生在学期间有机会通过交流项目到国外学习一学期。学院定期开设暑期学校,激励学生赴国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未来发展同济大学法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认可和好评,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本科毕业生中,60%以上选择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及欧美知名高校法学院继续深造,其他学生选择进入法律实务部门或政府机关就业。境外深造院校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就业主要方向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各级政府公务员、选调生;高校;银行、证券金融机构、大型国企法务等。本科生就业单位司法部上海市人大上海市纪委上海市发改委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浦东新区、黄浦区、杨浦区等区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广东省人社厅同济大学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北京市中伦(深圳)律师事务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五大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西藏分行花旗银行(中国)上海分行德勤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联合利华上海分公司绿地集团
建筑类
风景园林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以环境可持续为导向,专业范围涵盖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风景规划与园林设计、人居环境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等,以培养服务于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等城区与郊野环境、城市景观、公园绿地等具有风景园林学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规划与设计方法、实务技能与实践能力的专业引领者人才为目标。特色优势面向整个国土、城市与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人居环境空间建设,研究景观要素为主的空间环境的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管理的综合性学科,涉及人文、环境、生态、技术、艺术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专业教育引领创新:教学思想、教学体系、教学计划、教学教案、教材为国内众多院校效仿与采用。科研与实践前沿: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5部、学术论文1000余篇、完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600多项。教学模式国际化:推进中外联合设计教学模式,实行中外教师、学生互动,科目、学分互认的国际化合作方式。就业服务国家需求:毕业生除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以外,主要去向是各类规划设计研究院、企业、政府部门从事规划编制与设计创作、景观治理与政策法规、资源评价与生态服务、文旅策划与项目开发等工作。国际交流本专业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十分活跃。分别与德国、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英国、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等近2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学院建立了多层次的、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同时,根据合作方的不同优势和条件,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对象和方式,形成丰富立体的合作交流构架,为国际双学位、学生交流、教学合作、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未来发展作为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4所高校之一,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广阔。随着“生态文明建设” 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的服务领域逐步扩展到国土全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景观、新型城镇与美丽乡村、棕地修复与湿地保护、健康休闲与全域旅游等。优秀校友本专业培养了诸多优秀校友,如担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向荣、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院长施海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规划系原主任韩笋生、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公共艺术部主任潘亚元、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原总工俞斯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