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全日制)比较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指导教师: 庞好农、傅敬民、尚晓进、苗福光、曾桂娥等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初试专业课每门总计150分。其中,专业课一法理学占60分、民法学占90分;专业课二宪法学占60分,刑法学占90分。
03.(全日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一体化发展 指导教师: 吕康娟教授、毛雁冰副教授、计志英副教授、陈跃刚副教授、吴军副教授、贾利军博士、汪健博士、吴茂国博士、李瑜敏博士等多位导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本专业在社会学院培养,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八)影视的文化美学品格1.影视与审美需要2.影视的人文品格3.影视的文化和美学使命
(十)哲学、美学及历史意识的艺术化表达(十一)艺术流派与艺术风格(十二)艺术理论的再批评(十三)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化问题(十四)艺术现象的文化人类学观察(十五)创作心理与作品的内在关系(十六)艺术家的文化背景与人文修养(十七)艺术家的个性与艺术表现问题(十八)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反思(十九)艺术的雅俗之辩(二十)当代艺术的泛审美化问题(二十一)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二十二)消费时代的艺术价值观(二十三)艺术评论写作的语言和风格问题(二十四)艺术评论家的理论素养和问题意识(二十五)门类艺术评论写作(二十六)当代艺术评论的评论(二十七)当代文化创意产业观察(
(十)哲学、美学及历史意识的艺术化表达(十一)艺术流派与艺术风格(十二)艺术理论的再批评(十三)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化问题(十四)艺术现象的文化人类学观察(十五)创作心理与作品的内在关系(十六)艺术家的文化背景与人文修养(十七)艺术家的个性与艺术表现问题(十八)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反思(十九)艺术的雅俗之辩(二十)当代艺术的泛审美化问题(二十一)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二十二)消费时代的艺术价值观(二十三)艺术评论写作的语言和风格问题(二十四)艺术评论家的理论素养和问题意识(二十五)门类艺术评论写作(二十六)当代艺术评论的评论(二十七)当代文化创意产业观察(
5.复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中国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或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科学学部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备 注: 本专业在社会科学学部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4.880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881中国哲学史或882西方哲学史
07.(全日制)美学 指导教师: 陈新汉教授、王天恩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宁莉娜教授、徐琴教授、沈海燕教授、杨庆峰教授、朱承教授、周丽昀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