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思维及文化宽容精神和接受他异文化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打破以往国别文学和学科划分的限制,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展开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主题学、形象学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比较文学、2)欧美文学、3)古典学。 指导教师:陈晓兰教授、耿海英教授、张薇副教授、肖有志博士、景春雨博士、石圆圆博士、蒲成中博士。
4.8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或816中国古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方向)或817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或818文学概论(适用于文艺学)或819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或820创意写作基础理论及实践(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或936中国古典文献学(适用于中国古典文献学)或937民间文学与文化(适用于中国民间文学)
1、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文学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1)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4)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蔡翔教授、董丽敏教授、杨位俭副教授、李海霞副教授、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朱羽博士等。
7、文艺学 本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培养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影视、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等工作的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1)文化理论与批评、2)左翼思想与文化批评、3)中西叙事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李孝弟副教授、曹谦副教授、苗田副教授、邓金明博士等。
4、中国民间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民间文学史、民间文学理论、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及其相关方面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能够从事中国民间文学、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方向注重田野调查,也强调文献资料的运用,跨越古代与当代,还要求对学科理论有比较熟练的掌握。主要研究领域:1)中国民间文学、2)中国乡土文学与民间文化。 指导教师:黄景春教授、王光东教授、施爱东教授等。
2、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
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的双向型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杨逢彬教授、沈益洪副教授、王淑华副教授、雷红波博士、钱小飞博士。
2.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5.复试科目:英汉互译 备 注: 本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备 注: 本专业在外国语学院培养,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6.(全日制)比较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 指导教师: 庞好农、傅敬民、尚晓进、苗福光、曾桂娥等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