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各章考题所占分数大致如下:本课程的命题考试是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来确定的,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各种比例(每种比例规定可有3分以内的浮动幅度来组配试卷,适当掌握试题的内容、

第七章蒸发与散发1.了解蒸发现象及蒸发分类,掌握蒸发的控制条件;2.掌握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及确定水面蒸发量的理论方法;3.掌握土壤蒸发过程和土壤蒸发的定量规律,了解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了解用实测土水势计算土壤蒸发量;4.了解植物散发;5.掌握流域蒸发法的计算方法。

第六章下渗1.熟悉下渗现象;2.掌握土壤水分剖面、下渗率、下渗能力、下渗曲线、累积下渗曲线基本概念以及下渗容量与土壤水分剖面的关系,理解下渗的机理;3.掌握非饱和下渗理论和饱和下渗理论;4.熟悉经验下渗曲线;5.掌握下渗与降雨强度的关系以及影响下渗的主要因素。

二、基本要求理解水文现象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掌握降水特性及区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方法;掌握降水、下渗、蒸发等水文现象的物理规律,以及它们对产流的影响;掌握河流及流域特征;掌握产流、汇流的物理机制以及计算方法;掌握河道洪水演算的方法。理解水文现象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掌握降水特性及区域平均降雨量的计算方法;掌握降水、下渗、蒸发等水文现象的物理规律,以及它们对产流的影响;掌握河流及流域特征;掌握产流、汇流的物理机制以及计算方法;掌握河道洪水演算的方法。

一、课程目标水文学是一门论述地球系统中水的来源、运动、循环、水的时空分布、水与生态及环境的相互作用,水的社会属性,为洪涝、干旱、灾害的防治,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本课程主要讲述了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原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本专业后继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科学、水文气象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水文学是一门论述地球系统中水的来源、运动、循环、水的时空分布、水与生态及环境的相互作用,水的社会属性,为洪涝、干旱、灾害的防治,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系统

第十二章流域产流1.熟悉流域产流特征;2.掌握产流面积变化的现象及原因;3.掌握蓄满产流总径流量的计算方法;超渗产流径流量的计算方法;4.熟悉降雨径流相关图。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1.了解水文学发展过程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2.掌握水文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第二章水文循环1.了解水的密度、冰点和沸点、传热性、表面张力等的奇异特性;2.掌握水文循环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分类;3.了解水文循环的意义;4.熟悉地球系统中水的储量;5.掌握水量平衡原理,掌握不同尺度下水量平衡方程(水-土-植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式、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以及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6.了解全球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可能影响。第三章流域和水系1.掌握分水线、集水线、流域、流域面积、闭合流域、非闭合流域、水系、坡面、流域基本单元等基本概念

第二章水文循环1.了解水的密度、冰点和沸点、传热性、表面张力等的奇异特性;2.掌握水文循环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分类;3.了解水文循环的意义;4.熟悉地球系统中水的储量;5.掌握水量平衡原理,掌握不同尺度下水量平衡方程(水-土-植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式、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以及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6.了解全球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可能影响。

第十三章流域汇流1.熟悉流域汇流的物理过程;2.掌握流域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的推移和坦化原因,熟悉面积-时间曲线;3.掌握线性流域汇流系统分析方法;4.掌握线性集总式流域汇流模型(单一线性水库模型、克拉克模型、串联线性水库模型和并联线性水库模型);5.了解线性分散式流域汇流模型(改进的克拉克模型、具有旁侧入流的串联线性水库模型和“河流-流域”模型);6.熟悉地貌单位线理论;7.了解流域汇流的非线性问题。

第八章产流机制1.熟悉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2.掌握霍顿(Horton)产流理论和邓恩(Dunne)产流理论;3.掌握蓄满产流模式和超渗产流模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