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宁夏各专业排位: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3422(需要考509分);
2.机械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4286(需要考497分);
3.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理科普通类排位4513(需要考494分);
4.土木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4717(需要考491分);
5.安全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4717(需要考491分);
6.会计学理科普通类排位4791(需要考490分);
7.地质类理科普通类排位6482(需要考471分);
8.应用化学理科普通类排位6907(需要考467分);
9.采矿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7752(需要考459分);
10.化学工程与工艺理科普通类排位7752(需要考459分);
11.测绘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7873(需要考458分);
12.矿物加工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212(需要考447分)
2017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各专业宁夏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宁夏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9 | 3422 |
| 机械工程(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97 | 4286 |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94 | 4513 |
| 土木工程(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91 | 4717 |
| 安全工程(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91 |
| 会计学(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90 | 4791 |
| 地质类(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71 | 6482 |
| 应用化学(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67 | 6907 |
| 采矿工程(不宜女生就读)(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59 | 7752 |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59 |
| 测绘工程(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58 | 7873 |
| 矿物加工工程(一二年级沙河校区,三四年级学院路校区) | 447 | 9212 |
化工与制药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煤化工及其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求,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深厚的化工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化工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化工、能源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生产管理、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够胜任化工、能源特别是煤的转化与化学加工等专业领域工作,并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1. 工程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工、能源特别是煤的转化和化学加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掌握基本化工生产过程的基础理论和生产工艺,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沿。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正确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化工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或提出解决方案。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掌握化工设计基本方法,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设计针对化工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现代工具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化工设备、系统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4. 研究:掌握常规化学、化工研究方法和技术,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化工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化工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化工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模拟与实际工程应用的差别及其局限性。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化工、能源特别是煤的化学加工和转化的工程知识,对生产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其对社会、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能够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降低或避免不利的影响。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健康、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化工专业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职责。
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化工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就化工、能源及相关领域的工程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专业方向和业务范围
业务范围:毕业生主要面向化工、能源、环境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及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
四、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
专业核心课程: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煤化学、仪器分析、化工设备、化工工艺学、化工设计。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宽口径研究型人才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掌握与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能够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电子与信息、电力电子以及电气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系统调试与运行、工程试验与结果分析、技术管理等工作。经过五年工作锻炼,具备胜任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工作能力,成长为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高级专门人才。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1. 工程知识:能够综合运用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电气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2. 问题分析: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应用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和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理论分析、建模、计算、仿真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有效结论。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4. 研究:能够基于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5. 使用现代工具: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能够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电气工程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气工程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9. 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10. 沟通:能够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三、专业方向和业务范围专业方向: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及装备业务范围: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暂稳态分析、继电保护、高电压等领域的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及装备:电力电子装置,运动控制系统及相关电气装备等领域的技术及应用。四、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主干学科:电气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磁场、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C语言程序设计、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等。
矿业类
矿物加工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始建于1952年,由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焦作工学院等相关学科联合组建,是以煤炭加工利用为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设有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成为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7年和2008年分别被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是我校“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111引智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1999年恢复本科招生,迄今共招1470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部分毕业生已成为生产和管理骨干,研究生升学率接近50%。
本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实验员2人。教学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
本专业拥有煤基浆体燃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物加工专业实验室以及煤炭加工中试系统。建立了面积约1500m2的专业实验室和实验室开放管理的信息管理平台,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价值1000多万元。依托科研项目建设有空气重介流化床分选系统、粗煤泥分选系统、水煤浆制备系统、褐煤提质系统、非金属矿加工系统,这些实验系统都可用于实验教学和创新训练。
本专业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长期合作,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淮北矿业集团、开滦矿业集团和大同矿业集团等单位建立了19个实践教学基地。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煤炭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知识,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较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矿物加工工程开发、设计、研究、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学生毕业5年后应达到:
1.能够胜任矿物加工相关领域的工作,在煤炭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领域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工作,并取得中级及以上级职称;
2.能适应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在煤炭加工领域的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技术负责人或业务骨干;
3.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
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学生毕业时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其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煤炭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掌握矿物加工和资源利用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工艺,掌握矿物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沿。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矿物加工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正确地识别和表达煤炭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掌握选煤工程设计的过程,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设计的知识,结合现代工具设计满足符合要求的选煤工程。
4.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备矿物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及矿物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研发的能力;能够针对煤炭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中的问题设计单元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并通过归纳、整理、分析解释实验数据,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运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对本专业的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理解模拟与实际工程应用的差别及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煤炭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中的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能够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降低或避免不利的影响。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煤炭加工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熟悉法律法规,能够在专业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强的文献检索、论文撰写和报告的能力,能够就煤炭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工程领域的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和选煤厂技术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煤炭加工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工程实践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对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专业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矿业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矿物加工学、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矿物加工工程设计。
化学类
应用化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理论基础、丰富的应用化学知识、熟练的现代化学实验技能并掌握现代测试表征技术方法,具有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与应用开发能力、具备一定的化学工程基础、化工设计技能和能源、材料、环境及计算机、信息等相关科学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地质类
地质类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地质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分专业培养。培养专业为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相关的工程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矿产资源勘察、地质环境保护和各种建设工程中的基础地质工程勘察、设计、评价、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预期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合格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在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担任业务骨干或技术负责。课程设置公共必修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化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力学、矿物学(含晶体光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专业课程: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钻掘工程学、工程地质数值模拟、岩土测试技术、环境地质学、人工智能与数学地质、环境工程物探、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实验:矿物、岩石、煤岩、古生物、岩土测试、钻探、物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科研训练、地学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专业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培养特色地质工程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共有33名,其中院士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8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地质工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本科生导师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全覆盖。课程体系以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为鲜明特色,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地质工程共有专业实验室12个,与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9个。就业深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2004年以来各届毕业生就业率100%,近3年的深造率分别为58.3%、72.4%和80%。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环保、煤炭、石油、地矿、冶金、交通、建工、水电、铁道等部门及其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地质理论、资源勘查与评价、城市与环境(地质灾害)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环境评价、地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开发、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掌握矿产资源勘查方面的基础理论、 技术与方法,具有系统的煤及煤层气等相关矿产勘查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相关的基本工程训练,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好的科学 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在煤及煤层气等能源矿产勘查工程领域从事资源勘查评价、科学研究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预期本专业 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合格地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在资源勘查工程及相关领域担任业务骨干或技术负责。课程设置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核心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含晶体光学)、岩石学(双语)、构造地质学A、地层古生物学(双语)、地球化学、煤田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概论、钻探工程学、岩相古地理、 盆地构造分析等;公共必修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化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实践教学环节:地学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毕业实习、综合地质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创新创业环节:创业基础课、科技创新与发明、选题训练(地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培养特色(1)兼顾工学和理学,以煤及煤层气等相关矿产勘查工程核心,拓展新兴能源(可燃冰、干热岩等),以能源、尤其是煤炭地质勘查理论 与资源特性综合评价为鲜明特色,培养能源地质领域精英人才。以毕业生质量为导向,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验、实践环节相互渗透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稳定的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平台,为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所对应的矿产普查与勘探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也是学校“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111引智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3)依托平台有“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全开采及地质保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煤系共伴生能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煤型稀有金属矿床”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等高水平学科平台;(4)教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 国家杰青1名,2名北京市教学名 师、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及1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就业深造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人员保持长期合作与交流,能够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机会。完成本科学业后,可以在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化学及相关专业领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继续受教育。毕业生可在国土资源、煤炭、石油、地矿、冶金等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地质理论、资源勘查与评价、地学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开发、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越崎”试点班)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探测技术获取地学信息,采用先进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地学信息数据分析的一门学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依托地球探测技术、计算机专业技术,涉及地质和工程探测相关的信息采集、处理、解译技术,为城市地质、生态文明、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服务,受到了各相关工程和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该专业相关教师开展了大量地球探测技术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地学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服务工程领域地球深部探测、能源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问题。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由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建设,彭苏萍院士亲自担任名誉班主任,负责整个班级的课程规划、师资配置与管理工作。培养目标以“有理想、有品德、有学问、有才干”为办学宗旨,培养具有强健体魄、扎实专业基础、优秀进取精神的复合型地学信息科技人才。毕业生适合到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国土资源、城市建设、工程勘查及环境监测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亦可继续攻读海内外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课程设置本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球探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主要专业课程有:普通地质学、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重磁勘探原理与方法、遥感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并行程序设计与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空间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建模、地学大数据云计算、科学计算与matlab编程、软件工程、机器学习、python程序设计等。培养特色依托地球物理学师资力量(国家一流本科、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北京市重点一流专业),“越崎”试点班具有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特点。课程体系以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为鲜明特色。注重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注重采用现代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地学信息数据的分析。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校级、市级、全国级的竞赛,在竞赛中锤炼学生成长,培养地球信息科学领域的未来高精尖人才。本专业突出特色如下:(1)本专业的教学紧密面向生产和科研需求。以彭苏萍院士为首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承担有行业内前缘科研任务,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动态智能探测技术研究”项目,为公共安全提供前缘探测设备和技术;二氧化碳捕捉、利用与封存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属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旨在推进建设世界一流专业。(2)对标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方式。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州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帝国理工、昆士兰大学、科廷大学、休斯顿大学等开展密切合作,引进国际一流大师开设前缘科技讲座,为学生提供与一流大师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专业认识。(3)一流的科研教学设备。本专业拥有国际著名Sercel公司生产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国际斯伦贝谢公司提供Petrel软件,美国 Mount Sopris Instruments公司生产的Mount 2011综合测井系统,加拿大凤凰地球物理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法工作站。具有自主研发的地震数据采集和监测仪器、PSP软件平台、多波地震数据处理软件。(4)行业内顶尖的教学科研团队。该专业教师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比如,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矿井(隧道)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方法;中国专利金奖:采集时间控制模式下的多线程数据采集系统同步控制方法;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矿井灾害源超深探测地质雷达装备及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勘探开发技术研究;另外还有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和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奖数十项。(5)深造机制: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免试推荐到国内985、211高校攻读硕士学位,其中优秀学生可申请海内外高校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或者博士联合培养;本班学生可优先参加国际著名油气服务公司斯伦贝谢的 Petrel 软件全球认证,获得认证的同学将获得在国际油气服务公司的实习机会,并在全球各大油气公司招聘中优先录用。(6)创新人才优先资助计划:可优先申请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科研项目;还可优先进入知名教授的课题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就业深造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获得有关固体地球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地学海量数据分析、融合与时空建模,可以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产生的前缘技术需求。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部能源勘查开发等单位均需大量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化人才。毕业生可申请出国深造、考研进一步提升、到社会直接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可以从事的领域有国土资源、城市地下空间探测、铁路隧道探查、水资源与环境勘察等领域相关部门及其科研机构等。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全面掌握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在国土、水利、环保、城建、应急、能源、交通等部门从事与地下水及其环境问题有关的勘查、评价、监测、治理、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预期本专业毕业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合格地下水理论与实践的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担任业务骨干或技术负责。课程设置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为: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溶质运移理论、环境质量和风险评价、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资源管理、水工环模拟技术等;专业实验: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水力学与地下水动力学实验、水化学分析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科研训练、地学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水工环模拟技术课程设计、专门水文地质学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培养特色本专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为武强院士。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本科生导师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全覆盖。课程体系以地下水研究为鲜明特色,专业建设依托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矿井水研究中心和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共有专业实验室12个,与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9个。就业深造相关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生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毕业生可在国土、水利、环保、城建、应急、能源、交通等部门及其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从事与地下水理论、地下水勘查、地下水开发、地下水利用、地下水监测、地下水模拟、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和地灾评估等方面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安全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为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6~2017年历届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一直排名全国第一。我校在国内最先设置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08年国内首批首个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1986年国内最早获批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成为教育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的全国第一个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的核心学科,2005年成为获准建设“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学科,2006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被列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序列,2017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安全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等多个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区高校联合发起成立了国际煤炭研究联盟。
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安全科学与技术、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监察监督和职业卫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在煤矿及其他非煤矿山、交通运输、消防、建筑、石油化工等行业从事事故防治工作,具备安全工程设计、安全评价与咨询、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应急救援等专业技能,以及能够在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从事安全监察、事故调查、安全培训及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安全标准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
在学习高等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专业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燃烧学、安全系统工程与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矿山安全、化工安全、电气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等专业核心课程和矿井通风、风险管理等专业课程知识,接受实验技能、计算机应用、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同时,为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设置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专业综合设计等大量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及科研导论课、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全程创新教学培养体系。
培养特色
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实践知识的教学,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英语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校内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信息化带动教学内容现代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贯穿在专业教学各环节中。此外,与澳大利亚、德国、奥地利等国多个大学联合设立了本科2+2联合培养、在国外高校为期一学期的国际课程学习、国内的暑期国际课程、毕业设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为学生本科期间海外学习交流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就业深造
本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年来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与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区多个大学联合设立了研究生“2+1”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毕业生面向大型央企、政府应急管理与安全监管部门、科研院所、评价与咨询公司等,可从事应急与安全管理、灾害防治、安全监测监控、职业健康、安全教育与咨询、安全系统工程等相关的设计、咨询、技术开发、管理和研究工作。本专业毕业生社会急需,就业优势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