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各专业排位:
1.建筑学综合普通类排位680(需要考678分);
2.风景园林综合普通类排位1276(需要考671分);
3.城乡规划综合普通类排位1308(需要考670分);
4.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1441(需要考669分);
5.工业设计综合普通类排位2131(需要考663分);
6.土木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2411(需要考661分);
7.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综合普通类排位2696(需要考660分);
8.理科试验班(数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2875(需要考658分);
9.社会科学试验班(经济)综合普通类排位2955(需要考658分);
10.工科试验班(电子)综合普通类排位3015(需要考658分);
11.临床医学(“5+3”一体化)综合普通类排位3090(需要考657分);
12.车辆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3397(需要考656分);
13.软件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3284(需要考656分);
14.工科试验班(能源类)综合普通类排位3339(需要考656分);
15.临床医学综合普通类排位3635(需要考655分);
16.德语综合普通类排位3665(需要考655分);
17.工科试验班(交通)综合普通类排位3620(需要考655分);
18.工科试验班(电气类)综合普通类排位3678(需要考654分);
19.材料科学与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4004(需要考653分);
20.口腔医学综合普通类排位3903(需要考653分);
21.工科试验班(机械类)综合普通类排位3982(需要考653分);
22.法学综合普通类排位4342(需要考652分);
23.工科试验班(环境)综合普通类排位4172(需要考652分);
24.测绘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4238(需要考652分);
25.工科试验班(轨道交通)综合普通类排位4173(需要考652分);
26.新闻传播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4264(需要考652分);
27.工程力学综合普通类排位4177(需要考652分);
28.飞行器制造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4149(需要考652分);
29.理科试验班(物理)综合普通类排位4122(需要考652分);
30.工科试验班(地质水利工程)综合普通类排位4295(需要考652分);
31.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综合中外合作办学排位4424(需要考651分);
32.英语综合普通类排位4501(需要考651分);
33.生物科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4468(需要考651分);
34.理科试验班(化学类)综合普通类排位4344(需要考651分);
35.人文科学试验班综合普通类排位4690(需要考650分);
36.理科试验班综合普通类排位4608(需要考650分);
37.政治学与行政学综合普通类排位4909(需要考649分);
38.社会学综合普通类排位5062(需要考648分)
2017年同济大学各专业浙江排位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浙江 | 建筑学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678 | 680 |
| 风景园林 | 671 | 1276 |
| 城乡规划 | 670 | 1308 |
|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 669 | 1441 |
| 工业设计 | 663 | 2131 |
| 土木工程 | 661 | 2411 |
| 社会科学试验班(管理类) | 660 | 2696 |
| 理科试验班(数学类) | 658 | 2875 |
| 社会科学试验班(经济类) | 658 | 2955 |
| 工科试验班(电子类) | 658 | 3015 |
| 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 | 657 | 3090 |
| 车辆工程 | 656 | 3397 |
| 软件工程 | 656 | 3284 |
| 工科试验班(能源类) | 656 | 3339 |
| 临床医学(贯通培养) | 655 | 3635 |
| 德语 | 655 | 3665 |
| 工科试验班(交通类) | 655 | 3620 |
| 工科试验班(电气类) | 654 | 3678 |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653 | 4004 |
| 口腔医学 | 653 | 3903 |
| 工科试验班(机械类) | 653 | 3982 |
| 法学 | 652 | 4342 |
| 工科试验班(环境类) | 652 | 4172 |
| 测绘工程 | 652 | 4238 |
| 工科试验班(轨道交通) | 652 | 4173 |
| 新闻传播学类 | 652 | 4264 |
| 工程力学 | 652 | 4177 |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652 | 4149 |
| 理科试验班(物理类) | 652 | 4122 |
| 工科试验班(地质与水利工程类) | 652 | 4295 |
| 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651 | 4424 |
| 英语 | 普通类 | 651 | 4501 |
| 生物科学类 | 651 | 4468 |
| 理科试验班(化学类) | 651 | 4344 |
| 人文科学试验班 | 650 | 4690 |
| 理科试验班(海洋类) | 650 | 4608 |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649 | 4909 |
| 社会学 | 648 | 5062 |
土木类
土木工程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科地位: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14年,采用德国教育体系,强调学以致用;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土木广聚英才,博采众长,学科整体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1981年,以结构工程为代表的土木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土木工程学科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四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入选教育部17所试点学院,是土木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所国家试点学院。2015年,土木工程学科第一批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峰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2009年、2012年和2016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连续排名第一或A+。在QS全球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始终位于全球前50方阵;在2017~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同济土木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1名;艾瑞深中国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连续评为8星级世界一流学科。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专家认为,同济土木引领着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内涵与专业再造土木工程是设计、建造、运营与维护房屋、桥梁、隧道、地铁、铁路与城市轨道、道路等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一门科学技术;土木工程师是人类“吃穿住行”中“住”和“行”的直接提供者,也是人类梦想家园的构筑者。土木工程的实质是创造或者“制造”一种特定产品的过程,这种产品从怡人的别墅、轻巧的独木桥,到500米级超高层建筑、千米级超大跨度桥梁、百米级埋深的超长隧道,使人类生活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土木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这一产品的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使其掌握坚实的力学、材料、设计、施工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确保与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建筑与基础设施更加安全与经济。当前,人类面临着地震台风等灾害频发、自然资源快速消耗、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作为承载着民众福祉、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土木工程师勇对挑战,注重前沿研究和学科交叉,从传统的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向关注舒适、美观、耐久、可持续方向发展,并不断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迈进,构筑人类更为广阔和美好的家园。为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依托同济百年土木历史积淀,汲取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经验,以世界顶级的实验装备和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在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逐步开设了具有深厚数学力学基础的数理强化班、既修土木又习法律的土木-法学实验班,以及其他“土木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实验班,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全球视野、领导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一流精英人才。多文化视角下的国际交流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多文化融合能力是面向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属性。作为德籍教授创办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科,百年来一直保持着与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全方位、多角度交流与合作,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建了国内首个全专业系列英语课程体系,海外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与名誉海内的外籍高端专家同台授课,培养学生在英语语境下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技能;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加入了亚洲土木工程大学联盟KKHTCNN,与加州伯克利等高校联合开设了学生研讨会和国际化暑期课程班;与世界32所高校签订了双学位协议;成立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和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CE的在华学生组织,组队参加美国ASCE中太平洋赛区土木工程大赛,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高校同台竞技,自2012年以来6次获得团队总分第一名。止于至善的未来人生发展毕业去向本专业学生能够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也可以从事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社会服务与管理、教育等工作。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60%左右继续深造,赴海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每年赴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帝国理工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深造的近60人。直接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多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相关领域内重要企业和党政机关,用人单位供需比例长期维持在1:18以上。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发展、以及人类向极地、沙漠、深海和太空进军,未来几十年内,国家和社会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仍有大量需求。未来人生发展同济土木的百年历程中,孕育了23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数以百计的设计大师、工程大师、房地产及金融等相关行业的领军人才,以及城建交通等政府部门的杰出管理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社会栋梁和行业精英,并持续关注他们的未来人生发展,助力学子们与院士、大师一道,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杰出校友项海帆1955年毕业于道路桥梁与隧道专业,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铁迪,1957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可明 1962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原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俊,1983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陆勇,1983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英国爱丁堡大学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结构工程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喜刚,1983年毕业于桥梁工程筑专业,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世界上首座突破千米的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的总设计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浩良,1983年毕业于桥梁工程专业,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力署长兼开发署亚太局局长王卫东,1990年毕业于土建结构工程专业,华建集团执行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千伟,1990年毕业于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黄俊灿,1992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云峰,1993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李昕,1996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翔宇,2000年毕业于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欧盟科学院院士,澳中建筑信息模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力学类
工程力学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概览工程力学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的设立可追溯到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置的力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等七门核心课程,培养航空航天、土木、车辆、轨道交通等专业与力学交叉的复合型人才。2010年本专业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专业特色工程力学专业传统优势方向“结构工程”瞄准土木工程、车辆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行业对于“力学工程师”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层出不穷,本专业增设了工程数值仿真(虚拟设计与工程)方向,将力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力学专业特色的IT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与分析(Computer AidedEngineering-CAE)。如今,CAE工程师已经成为现代先进设计与制造的符号,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力军。本专业培养的力学CAE工程师目前已遍布汽车、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先进材料和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并已进入金融经济、债券期货、电子竞技、虚拟现实(VR)等诸多新兴行业。工程力学专业在注重学科前沿探索的同时,强调和国家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特别重视数理基础的训练,一方面又紧紧围绕土木、车辆和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及新兴行业对高端力学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力学+”工程师。就业方向工程力学专业有60%以上的毕业生在本校或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除部分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教学机构工作外,去向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舰船等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各类专业建筑设计院、石油石化与国家电网等国企巨头,互联网行业以及国际工程技术公司等。未来发展力学是众多工科学科的重要支撑,具备良好力学素养的毕业生,不仅在传统的工程领域有后发优势显著的特点,在快速发展的新工科领域也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很好的发展机会,在从“制造大国”往“制造强国”的发展中,必将越来越重视“自主设计”,力学设计、分析、验证、优化的能力将是进行“自主设计”的核心要求,广大得到良好力学训练又有扎实工程修养的毕业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机械类
工业设计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工业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产品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依托国家级工业设计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设计学双一流建设专业、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建设专业等学科优势,在技术高速变革和国家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定位人才培养内涵从关注“造物”向关注“造物系统”拓展,强调对整合式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涵盖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艺术与美学、材料与制造工艺、人机工程、交互与体验设计、商业品牌与产品策略、先进制造与先进设计技术与工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既面向学生未来就职后进入不同行业的共通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包括相关产业创新设计需求背景下的设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可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市场与趋势研究、产品和品牌策略与管理等部门,覆盖所有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产业创新需求,如交通、能源、医疗、通信、消费电子、时尚、家居、互联网等领域,也可选择设计咨询服务类企业、独立设计工作室、新兴创业型企业,或自主创业。培养特色面向智能制造与未来美好生活,以问题为导向,倡导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创新。以“造物之美”、“人本交互”、“商业创新”和“未来建构”四大模块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交通工具与智慧出行”、“生活美学与文化产品”、“健康关爱与医疗服务”、“运动装备与时尚前沿”、“数字制造与智能硬件”等设计主题下的实践训练,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工匠精神、系统思维、策略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新产品及其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践行者与促成者。
临床医学类
临床医学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五年
临床医学是培养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医学专业素养;宽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临床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现临床问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未来可发展成为具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引领学科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的拔尖卓越医学人才。秉承“精诚济世,明道致远”办学理念和“精英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全面实施“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以转化医学为特色,注重国际化培养,推行基础和临床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依据“坚持标准、分段要求”的原则,实现“拔尖卓越临床医师”的培养目标。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已纳入国家第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临床医学专业以“医学实验班”大类招生入学,第一年在新生院完成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第一学年末根据学生志愿及学院/专业分流标准选拔进入临床医学专业;第二——四学年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强化早期临床、早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第四学年末根据推免标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本科后培养方向确定(本博衔接培养、本硕衔接培养、“5+3”一体化(四证合一)培养和常规本科培养);第五学年进行临床通科实习,达到毕业标准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本科后各培养方向的后续培养:本博衔接培养:达到本博衔接培养推免标准的, 5年本科后进入直博阶段,学制原则为6年,达到毕业要求,可提前至第4年申请答辩,达到学位授予标准者获得学术型博士学位。本硕衔接培养:达到本硕衔接培养推免标准的,5年本科后进入学术型硕士阶段,学制3年,达到毕业要求可申请答辩,达到学位授予标准者获得学术型硕士学位。“5+3”一体化培养:达到“5+3”一体化培养标准的, 5年本科后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业型硕士阶段,学制3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规培结业考试可获得规培结业证;达到专业学位硕士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者获得专业型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常规本科毕业:5年本科毕业,可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就业方向完成临床医学专业5年本科教育,达到相应推免或培养标准的,毕业后可择优分别进入本博衔接培养(学术型博士)、本硕衔接培养(学术型硕士)、“5+3”一体化培养(四证合一,专业型硕士)继续深造。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可以通过申请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通过国家考试继续深造等。本博衔接培养方向:本科毕业继续在本校或合作伙伴学校联合培养攻读学术型博士学位(PhD),毕业后可:1)进入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通过规范的临床医师职业培训打下坚实的临床工作能力,同时具备医学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在三级医院或医疗中心从事高水平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成为未来引领我国乃至全球医学发展的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医学领军人才;2)进入科研院或高等学校所从事医学、医学相关、医工交叉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医学教育。 本硕衔接培养方向:毕业后可进入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通过规范的临床医师职业培训扎实临床工作能力,同时具备医学科学研究能力,成为在各级医院或医疗中心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创新型医学人才。“5+3”一体化培养方向:毕业后可直接申请各级医院的医疗岗位,从事临床工作;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成为全科医师;或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未来从事医疗、医学教育或研究工作。常规5年本科培养方向:毕业后可以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未来从事临床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优势及特色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是同济大学的前身,也是同济医学专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医学院整体迁出至武汉,但同济人医学情结至深,历经百年沧桑后,同济大学在新世纪之初重建医学,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原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恢复设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经过快速发展,“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和分别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的建立,如今同济医科的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医学院校前10%,成为国内首个开展的ACGME评估的高校。医学院以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为中心,现有教师系列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共432名(含临床医学院及附属医院),2019年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硕士生导师519名、博士生导师291名。拥有中科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973”和“86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7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5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Barry J. Marshall为特聘教授,参与本科生教学及临床门诊工作。为探寻同济医科的创新发展之路,近年来,同济大学结合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未来趋势以及国家需求,将医科发展重点集中于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的“干细胞”“肿瘤”“脑与脊髓”“心脏”等几大领域。2010年成立“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在各家附属医院布局并成立转化医学中心,凝炼四大方向。在建校110周年之际,基于附属医院的特色医疗资源,分别着力建设干细胞、脑与脊髓、心血管疾病、肿瘤生物治疗等四大研究中心,采用灵活的双聘机制,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紧密合作。随着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同济大学在干细胞及转化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丰硕。同济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现已成为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新医科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升,学院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施行“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临床技能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将立德树人、医学人文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程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医学课程体系。利用同济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推进医工交叉融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程前提下,通过辅修跨学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医学院学子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等奖项。国际交流合作医学院紧扣国家“双一流”的战略决策,积极与国际一流医学院合作,持续探索建设国际医学院管理、医学教育与研究体系。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学分互认及学生互换交流等形式建立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理念。目前,已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 17 所学校建立了学分互认的机制;与海外知名大学拓展联合培养,包括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与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博士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联合培养MD/PhD项目等。每年学院输送约30%的本科生在国际合作院校进行1-3个月的临床实习、实验室轮转、交流参观及学术会议。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有机会开拓视野,为职业规划和海外留学深造提供初步体验。与我院开展合作的国外院校有:北美洲: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美国杜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欧洲:德国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德国科隆大学、德国菲利普玛堡大学、德国波鸿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德国蒂宾根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瑞典林雪平大学、瑞典卡特林斯卡医学院,瑞士巴塞尔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医科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等;其它: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日本圣玛丽安娜大学等。知名校友裘法祖1932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预科;1936年在同济大学医学医前期结业后,赴德国求学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1939年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开启器官移植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吴孟超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南登崑1946年进入上海同济大学新生院,后入医学院学习,1952年毕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顾问、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侯云德1948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58年留学苏联,1962年归国后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三届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吴文源1941年1月生,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顾问、上海市医学会理事,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终身教授。
外国语言文学类
德语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剖析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人类文明沟通融合的重要桥梁。当今国际化大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多层次、复合型高级外语专业人才大有可为。本专业培养掌握德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了解德国文化、具备一定跨学科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德语高级人才。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入学新生可在大一时通过入学德语能力测试,直升二年级,并在大三时赴德深造。毕业生能从事在外事、经贸、科技、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的涉外工作,也可以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翻译、教学以及研究工作。比较优势底蕴深厚百年同济,品牌德语。190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始创时即设医学与德文两科。殷夫、陈元达、王顺芳等革命青年都曾在此学习。翻译家冯至、哲学家陈铨、日耳曼学者张威廉、德语学者廖馥君等巨擘名流先后在此传道授业。改革开放后,国务院恢复了同济大学的德语教学传统,恢复本科及研究生德语专业。同济大学是我国最大的德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同济大学德语教学一直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同济大学德语专业始终名列前茅。2019年,同济大学德语系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精英教育本科教育基础课程有:基础德语、中级德语、现代德语、德语报刊选读、德语国家国情、德语语言学导论、德语语法学等。专业特色课程有:经济德语、德汉互译(笔译、口译)、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选读、德语词汇学与构词法等。在教学实践环节将安排德语听说、德语视听、德语写作、德语口语等。德语系设德语语言文学(硕、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博)、翻译硕士(德语笔译)等深造通道。名师荟萃德语系师资力量雄厚,全部教师均有在德国留学或进修、工作的经历,此外还有4-5名德籍专家常年在德语系工作。德语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两门德语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均由同济大学德语系获得。此外,德语系教师多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市外语界“十大杰出人物”等奖项,德语系所编写的教材亦荣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成果硕硕,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国际化德语系与德国高校交流密切,拥有学院直管的众多国际交流项目,德语系学生本科在读期间出国率达100%,学院每年均聘请10余位知名德国教授讲学。已与波鸿鲁尔大学、马堡大学、不莱梅大学、科隆大学、康斯坦茨大学、诺汉威大学、波恩大学、耶拿大学、杜伊斯堡-艾森大学、齐根大学、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德国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其中与德国耶拿大学及马尔堡大学开展了硕士双学位项目,与德国科隆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双学位项目。未来发展德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可选择进入国内知名高校及欧美知名院校继续深造,或进入实务部门就业。德语系毕业生综合素质广受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和认可,就业质量长期居于高位。境外深造院校慕尼黑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波恩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学院英国肯特大学等就业主要方向在外事、外贸等涉外企业和部门、国家和政府各类机构以及教育和文化领域从事翻译、管理、教学和研究等工作,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德相关工作。本科生就业单位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中央电视台国际交流频道中国银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汽一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利华服务(合肥)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测绘类
测绘工程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科优势同济大学测绘工程学科以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地理信息等现代高新技术为特色,在卫星地球观测、深空科学探测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门为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等提供精准时空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应用的科学和技术。同济大学是我国民用测绘高等教育的发祥地,1932年成立至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培养了包括宁津生、许厚泽、张祖勋等院士在内的一大批测绘杰出人才,在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济大学测绘具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和卓越人才精英化培养体系。2007年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由同济大学测绘学院领衔完成航天测绘遥感空间信息方面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同济大学领衔获得的第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测绘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0年测绘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双万计划)。 专业剖析遥感地球观测、卫星导航定位、地理时空信息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空间信息,从月球和火星等深空探测,到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再到大众出行地图位置服务,应用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这些信息都由测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成为我国测绘、遥感、地理信息领域的卓越人才和专业精英,成为科学家、工程大师、航空航天及导航高科技领军人物、城市建设及房地产和相关行业的企业领袖,也可以成为众多政府部门(如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以及城建、交通、环境保护等)的管理人才和领导者。近年来,测绘工程毕业生大部分都选择继续深造,就业的供需比例为1:8,长期供不应求。 师资队伍学院目前现有共有教职工62人,其中正高22人、副高15人、中级9人,实验室及学工、教学管理人员16人。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 36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含海外杰青)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3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优青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IEEEFellow 2人,80%以上的教职员工有出国经历。专业特色同济大学的测绘工程专业在2012年首批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上海地区唯一的测绘工程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计划;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培养特色学院在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依托,以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了以高水平和具有同济特色的课程群为课堂教学链、以教学实验平台和创新基地为创新实践链的立体化、长效化和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特质和国际视野的精英型人才。学院主持完成的“精英型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在2012年获首届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际视野同济大学的测绘学院与美、德、英、日、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关系,签署了多个国际(地区)联合培养计划。每年暑假都组织以本科生为主的暑期学校,赴香港、台湾等地区和日本、俄罗斯进行交流。持续推动和深化国际(地区)交流与合作,强化与德国、台湾和香港等测绘优势高校的合作,积极筹建国内外联合实验室及高水平合作平台,本科生可通过暑期学校、学分互认和联合培养等方式参与交流,开拓国际视野。发展前景截至2020年,测绘工程专业已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各层次毕业生3000余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勘察大师3人、一百五十多位国内外大学的正教授,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精英,具有极高的成才率。知名校友宁津生,1951级,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董,武汉大学教授许厚泽,1951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祖勋,1955级,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孙红春(女),1978级,上海测绘院党委书记程鹏飞,1980级,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权,1982级,自然资源部卫星测绘应用中心主任黄俊华,1986级,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童小华,1989级,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十九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部部长徐建华,1991级,上海市杨浦区副区长葛永昌,1998级,返利网创始人兼CEO,2015年上海十大互联网创业家境外深造院校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德国达姆斯塔特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布法罗大学本科生毕业去向测绘学院近三年(2017-2019)的本科毕业生中,超过55%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余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就业单位包括:国家和省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外交部、国境测绘、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国家海洋局等);航天部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省市级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等管理部门;省市级设计院(如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市政设计院、北京测绘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著名信息化大数据软件公司(华为、百度、腾讯、AutoDesk、ESRI、位置千寻、展讯等)、世界各大仪器生产商(Trimble,Leica等)、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