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同济大学福建各专业排位:
1.建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382(需要考626分);
2.工业设计理科普通类排位420(需要考624分);
3.城乡规划理科普通类排位560(需要考618分);
4.车辆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582(需要考617分);
5.工科试验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方向:电子理科普通类排位711(需要考613分);
6.土木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749(需要考612分);
7.软件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845(需要考609分);
8.工科试验班(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方向:理科普通类排位883(需要考608分);
9.工科试验班(方向:轨道交通)理科普通类排位883(需要考608分);
10.工科试验班(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理科普通类排位883(需要考608分);
11.理科试验班(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方向:数学类)理科普通类排位883(需要考608分);
12.工科试验班(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方向:理科普通类排位883(需要考608分);
13.工科试验班(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理科普通类排位912(需要考607分);
14.理科试验班(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向:理科普通类排位912(需要考607分);
15.工科试验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方向理科普通类排位943(需要考606分);
16.工程力学理科普通类排位986(需要考605分);
17.飞行器制造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986(需要考605分);
18.社会科学试验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方向:经济理科普通类排位1026(需要考604分);
19.测绘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026(需要考604分);
20.工科试验班(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026(需要考604分);
21.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理科中外合作办学排位1026(需要考604分);
22.理科试验班(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方向:化学类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需要考603分);
23.社会科学试验班(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需要考603分);
24.生物科学类(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需要考603分);
25.理科试验班(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需要考603分);
26.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普通类排位1073(需要考603分);
27.德语文科普通类排位249(需要考593分);
28.英语文科普通类排位348(需要考588分);
29.人文科学试验班(哲学、文化产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文科普通类排位438(需要考583分)
2017年同济大学各专业福建排位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福建 | 建筑学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626 | 382 |
工业设计 | 624 | 420 |
城乡规划 | 618 | 560 |
车辆工程 | 617 | 582 |
工科试验班(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招考方向:电子 | 613 | 711 |
土木工程 | 612 | 749 |
软件工程 | 609 | 845 |
工科试验班(含: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招考方向:交 | 608 | 883 |
工科试验班(招考方向:轨道交通) | 608 |
工科试验班(含: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 | 608 |
理科试验班(含: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招考方向:数学类) | 608 |
工科试验班(含: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招考方向:地 | 608 |
工科试验班(含: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招考 | 607 | 912 |
理科试验班(含: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招考方向: | 607 |
工科试验班(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招考方向 | 606 | 943 |
工程力学 | 605 | 986 |
飞行器制造工程 | 605 |
社会科学试验班(含: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招考方向:经济 | 604 | 1026 |
测绘工程 | 604 |
工科试验班(含: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招 | 604 |
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 | 中外合作办学 | 604 |
理科试验班(含: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招考方向:化学类 | 普通类 | 603 | 1073 |
社会科学试验班(含: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 | 603 |
生物科学类(含: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 603 |
理科试验班(含: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招考 | 603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603 |
德语 | 文科 | 593 | 249 |
英语 | 588 | 348 |
人文科学试验班(含:哲学、文化产业管理、汉语言文学) | 583 | 438 |
力学类
工程力学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概览工程力学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的设立可追溯到1958年,是全国最早设置的力学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振动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等七门核心课程,培养航空航天、土木、车辆、轨道交通等专业与力学交叉的复合型人才。2010年本专业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专业特色工程力学专业传统优势方向“结构工程”瞄准土木工程、车辆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行业对于“力学工程师”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社会急需人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层出不穷,本专业增设了工程数值仿真(虚拟设计与工程)方向,将力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力学专业特色的IT技术,即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与分析(Computer AidedEngineering-CAE)。如今,CAE工程师已经成为现代先进设计与制造的符号,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力军。本专业培养的力学CAE工程师目前已遍布汽车、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先进材料和轨道交通等重点行业,并已进入金融经济、债券期货、电子竞技、虚拟现实(VR)等诸多新兴行业。工程力学专业在注重学科前沿探索的同时,强调和国家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特别重视数理基础的训练,一方面又紧紧围绕土木、车辆和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及新兴行业对高端力学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力学+”工程师。就业方向工程力学专业有60%以上的毕业生在本校或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直接就业的毕业生除部分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教学机构工作外,去向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舰船等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各类专业建筑设计院、石油石化与国家电网等国企巨头,互联网行业以及国际工程技术公司等。未来发展力学是众多工科学科的重要支撑,具备良好力学素养的毕业生,不仅在传统的工程领域有后发优势显著的特点,在快速发展的新工科领域也将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很好的发展机会,在从“制造大国”往“制造强国”的发展中,必将越来越重视“自主设计”,力学设计、分析、验证、优化的能力将是进行“自主设计”的核心要求,广大得到良好力学训练又有扎实工程修养的毕业生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机械类
车辆工程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背景车辆工程(四年制)专业源于192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铁道机械专业,1952年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程孝刚学部委员创立了机车车辆专业,为我国机车车辆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年来本专业为我国铁路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大量需求,以“厚基础、融交叉、国际化”为培养理念,车辆工程专业重点培养轨道交通知识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车辆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专业特色车辆工程专业,紧密围绕轨道交通“安全、绿色、智慧”的发展趋势,全面服务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 “走出去”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培养轨道交通领域的卓越型专业人才与复合型行业精英。设有两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有国内高等院校唯一的轨道交通综合试验中心与教学实践培训基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助力成长计划,精准实施本科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培养。人才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学制为四年,重点设置轨道车辆设计与集成、牵引传动与控制、健康管理及安全等三个知识模块。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备适应未来轨道交通发展、掌握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能从事轨道车辆设计及集成、电力牵引与控制、健康管理与安全等领域的设计开发、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国际化车辆工程专业面向欧美十余所著名高等院校设有联合人才培养计划,本科生近30%、硕士生近40%、博士生近50%有海外交流学习机会,主要的国际合作项目“3+2+1.5”本硕贯通国际合作项目:法国瓦朗西纳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本科生短期国际交流项目: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中德硕士双学位项目: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柏林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中法硕士双学位项目:巴黎桥路大学、巴黎国立工程技术大学、瓦朗西纳大学。未来发展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企事业,世界500强等高端装备设计及制造相关单位。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中国中车及其下属企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阿尔斯通、西门子、德国TÜV、施耐德、克诺尔、ABB等国内外知名的车辆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和咨询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中铁上海设计院等城市建设与规划设计研究单位;上海、北京、广州等各大中城市地铁公司;上海电气,博世等国内外知名的机械和电气相关的外资、合资以及民营企事业单位。校友代表车辆工程专业先后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涌现出一批知名校友,以刘友梅(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以奚国华(原中国中车总裁、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云双(中国中车副总裁)、梁建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孝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者,以及大量奋战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师、科技工作者、精英管理者,受到了行业的普遍认可。
建筑类
城乡规划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胜任空间规划编制和管理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以及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领导者。特色优势师资综合实力最强。1952年,同济大学在全国最早设立城乡规划专业,师资规模大、各专业方向布局齐整,为国家规划和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科评估等级最高。在最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获得最高A+评级,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核心引领地位显著。城乡规划学科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核心引领地位,基于城乡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入研究,通过规划编制和管理引导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本专业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互动频繁。除了国际知名院校和学术机构外,还包括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银行、欧盟、国际燃气组织等)和国际著名的科研基金会(如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美国能源基金会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依托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大平台的广泛影响力,每年学院都有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来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讲座的聆听和互动,成为学生课外自主安排的主动学习。同时,也创造和利用一些机会,例如与欧洲、台湾、香港等高校的交流互换生项目;借国外高校的教授来学院访问之机,安排在理论课程中的客串讲课;毕业设计和课程中引入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中外学生在同一个设计小组中交流学习,以及国外高校的教授也参与设计课的指导等。未来发展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跨专业的领袖人才潜质,能够跨专业择业。目前很大比例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出境留学,就业单位包括各类设计单位(规划设计院或建筑设计院等)、政府管理部门(规划局或建设局等)、城投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杰出校友杰出校友有邹德慈、吴志强院士,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终身教授张庭伟、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杨洪波、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广东省建设厅厅长张少康、原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等。
土木类
土木工程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学科地位: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创建于1914年,采用德国教育体系,强调学以致用;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土木广聚英才,博采众长,学科整体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1981年,以结构工程为代表的土木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84年土木工程学科首批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入选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四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入选教育部17所试点学院,是土木工程领域唯一的一所国家试点学院。2015年,土木工程学科第一批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I类高峰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2009年、2012年和2016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在国内连续排名第一或A+。在QS全球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始终位于全球前50方阵;在2017~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同济土木连续三年位列全球第1名;艾瑞深中国土木工程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连续评为8星级世界一流学科。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专家认为,同济土木引领着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专业内涵与专业再造土木工程是设计、建造、运营与维护房屋、桥梁、隧道、地铁、铁路与城市轨道、道路等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一门科学技术;土木工程师是人类“吃穿住行”中“住”和“行”的直接提供者,也是人类梦想家园的构筑者。土木工程的实质是创造或者“制造”一种特定产品的过程,这种产品从怡人的别墅、轻巧的独木桥,到500米级超高层建筑、千米级超大跨度桥梁、百米级埋深的超长隧道,使人类生活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土木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这一产品的设计者、建造者和管理者,使其掌握坚实的力学、材料、设计、施工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确保与生命财产息息相关的建筑与基础设施更加安全与经济。当前,人类面临着地震台风等灾害频发、自然资源快速消耗、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作为承载着民众福祉、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土木工程师勇对挑战,注重前沿研究和学科交叉,从传统的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向关注舒适、美观、耐久、可持续方向发展,并不断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迈进,构筑人类更为广阔和美好的家园。为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依托同济百年土木历史积淀,汲取国外著名大学办学经验,以世界顶级的实验装备和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学术精湛、育人有方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在传统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逐步开设了具有深厚数学力学基础的数理强化班、既修土木又习法律的土木-法学实验班,以及其他“土木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实验班,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全球视野、领导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一流精英人才。多文化视角下的国际交流广阔的国际视角和多文化融合能力是面向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属性。作为德籍教授创办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科,百年来一直保持着与德国等欧美国家的全方位、多角度交流与合作,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建了国内首个全专业系列英语课程体系,海外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与名誉海内的外籍高端专家同台授课,培养学生在英语语境下的思考方式与表达技能;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加入了亚洲土木工程大学联盟KKHTCNN,与加州伯克利等高校联合开设了学生研讨会和国际化暑期课程班;与世界32所高校签订了双学位协议;成立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和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CE的在华学生组织,组队参加美国ASCE中太平洋赛区土木工程大赛,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高校同台竞技,自2012年以来6次获得团队总分第一名。止于至善的未来人生发展毕业去向本专业学生能够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也可以从事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社会服务与管理、教育等工作。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60%左右继续深造,赴海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每年赴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帝国理工大学等境外著名高校深造的近60人。直接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多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知名民营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相关领域内重要企业和党政机关,用人单位供需比例长期维持在1:18以上。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发展、以及人类向极地、沙漠、深海和太空进军,未来几十年内,国家和社会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仍有大量需求。未来人生发展同济土木的百年历程中,孕育了23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数以百计的设计大师、工程大师、房地产及金融等相关行业的领军人才,以及城建交通等政府部门的杰出管理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社会栋梁和行业精英,并持续关注他们的未来人生发展,助力学子们与院士、大师一道,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杰出校友项海帆1955年毕业于道路桥梁与隧道专业,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铁迪,1957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可明 1962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原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俊,1983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陆勇,1983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英国爱丁堡大学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结构工程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张喜刚,1983年毕业于桥梁工程筑专业,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世界上首座突破千米的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的总设计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浩良,1983年毕业于桥梁工程专业,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力署长兼开发署亚太局局长王卫东,1990年毕业于土建结构工程专业,华建集团执行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千伟,1990年毕业于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黄俊灿,1992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云峰,1993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美国马里兰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李昕,1996年毕业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翔宇,2000年毕业于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欧盟科学院院士,澳中建筑信息模型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专业剖析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作为母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第一语言,也是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当今国际化大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对中国持续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良好思辨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级英语专业人才前景良好。本专业遵循高等教育发展最新趋势,依托同济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优势,推进通识教育,促进通专融合,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思辨能力与国际视野为核心素养,注重多元文化沟通能力、国际环境下开展工作的能力,将学生培养为融通中外、具有创新能力、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毕业后可在国际组织、政府外事部门、全球跨国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端国际化工作。比较优势实力雄厚1986年同济大学招收英语专业研究生,1993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同济大学英语系现已形成了从学士到博士、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兼备的培养体系,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布局合理、培养特色鲜明。教师均曾在英美等国作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或从事外事工作,并有多名外籍专家从事教研活动。本专业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中被评为5星级专业(最高等级)。英语系历经改革、特色鲜明、发展迅速,近年来教学水平及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教师教书育人、潜心问道,数获教学成果奖、名课优师等荣誉,出版论著、教材、译著及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不断攀升。多位教师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浦江人才等,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学生在国内外高层次学科竞赛及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屡获佳绩,位于全国前列。精英教育英语系根据学科自身特点、核心竞争能力规划、长期发展前景设置了基本技能、学科知识与通识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以思辨能力与国际视野为核心素养,实践能力与理论基础并举,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英语系设置英语语言文学(硕、博)、外国语言文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博)、英语口笔译专业(MTI)等深造通道;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国际合作,与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并具有多个双学位培养项目。全面培养英语系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探索卓越英语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基础阶段语言基本功、高年级阶段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以及思维能力提升。组织各类活动竞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个人素养,指导学生在“21世纪杯演讲比赛”全国赛区中连年夺冠,此外在“沪台杯辩论赛”、“爱尔兰戏剧大赛暨论坛”等国内外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近年来,英语系学生在专四、专八考试中均取得优异成绩,优良率及通过率远高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平均水平。国际化英语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生在读期间可赴国外高等院校进行交流访学。另外,英语搭乘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合作的宽广平台,为学生提供赴欧美一流大学学习交流机会。未来发展英语系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就业领域覆盖外事、金融、法律、教育、文化、国际交流、新闻媒体等行业,就职单位包括国际组织、国家电网公司、渣打银行、大众公司、联合利华、普华永道、汇丰银行等国内外著名企事业单位。境外深造院校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莱斯特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就业主要方向同济大学英语专业良好的生源和高质量的教学为培养优秀的通专融合高级专业人才提供了坚实的保证。毕业生的社会评价高,社会需求量也一直保持在高水平。英语专业不断有毕业生进入知名企事业单位,从事外事、金融、法律、教育、文化、国际交流、新闻媒体等领域的工作。本科生就业单位外交部各驻华大使馆或领事馆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上海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卡夫食品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利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陆汽车投资(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机械类
工业设计
同济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工业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产品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依托国家级工业设计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设计学双一流建设专业、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建设专业等学科优势,在技术高速变革和国家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定位人才培养内涵从关注“造物”向关注“造物系统”拓展,强调对整合式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涵盖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艺术与美学、材料与制造工艺、人机工程、交互与体验设计、商业品牌与产品策略、先进制造与先进设计技术与工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既面向学生未来就职后进入不同行业的共通性设计思维的培养,也包括相关产业创新设计需求背景下的设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可选择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市场与趋势研究、产品和品牌策略与管理等部门,覆盖所有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产业创新需求,如交通、能源、医疗、通信、消费电子、时尚、家居、互联网等领域,也可选择设计咨询服务类企业、独立设计工作室、新兴创业型企业,或自主创业。培养特色面向智能制造与未来美好生活,以问题为导向,倡导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创新。以“造物之美”、“人本交互”、“商业创新”和“未来建构”四大模块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交通工具与智慧出行”、“生活美学与文化产品”、“健康关爱与医疗服务”、“运动装备与时尚前沿”、“数字制造与智能硬件”等设计主题下的实践训练,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工匠精神、系统思维、策略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新产品及其服务系统的创新设计践行者与促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