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公共管理(MPA)-山西农业大学
科目名称:思想政治理论
Ⅰ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
要求考生:
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规律和论断,运用有关原理解释某种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四、试卷内容结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Ⅳ考查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2.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1.
培养法治思维:5.
公共管理硕士(MPA)-山西大学
(一)报考条件
2010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人员。重点招收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考生资格审查表除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外,还须按照国家公务员局的统一要求,经省级人事部门审查盖章。
非政府部门人员,考生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非政府部门人员录取比例一般不超过本校当年招生限额的20%。
(二)考试科目
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公共管理综合能力测试(含公共管理基础、语文、数学、逻辑),共计3门。其中,政治理论由山西大学在复试阶段单独组织,自主命题,时间另行安排;其余2门全国联考。
(三)招生名额 75人
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太原理工大学
试题代码(名称)及所含科目
管理学联考类学科试题:030
政治理论
管理学学科试题:015
专业:公共管理-山西农业大学
科目名称:公共管理综合知识
Ⅰ考试性质
公共管理综合知识是为招收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则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复试科目,其考试目的在于科学、公平和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评价标准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合格及合格以上水平,从而有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 分,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Ⅳ考查内容一、政治学模块
1. 导论:(1)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政治的涵义;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2)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政治学在古代的发展;近代以来政治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贡献。
2. 阶级与国家:(1)阶级与国家的起源:阶级产生与国家起源;中国的国家起源;其他的国家起源理论。(2)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其他国家观。(3)国家的职能: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4)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国家的历史类型;国家的消亡。(5)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中国的国家性质;中国国家性质的基本内涵。
3.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1)国家权力:涵义;特征;结构。(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不同类型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3)国家结构形式:涵义;基本类型。(4)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中国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特别行政区制度。
4. 国家机构:(1)国家机构的涵义与构成。(2)西方国家的国家机构:西方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西方国家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关系。(3)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机构:中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中国的主要国家机关及其相互关系。
5. 政治民主:(1)政治民主的涵义:概念;基本特征。(2)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产生与发展;制度;实质及其局限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及其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6. 政党和政党制度:(1)政党的涵义与作用:政党的产生;政党的涵义和特征;正常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政党制度:涵义;主要类型。(3)当代中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民主党派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中国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形成;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
7. 政治参与:(1)政治参与概述:政治参与的涵义、特征、类型与作用。(2)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形式、特征与实质。(3)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参与: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体制、机制及方式。
8. 政治文化:(1)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文化与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特征、构成要素、功能。(2)政治社会化:涵义;过程;途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重要作用;主要内容;基本特征。
9. 政治发展:(1)政治发展的涵义与理论。(2)政治发展的动力与途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与发展;基本内涵。(4)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和性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0. 民族和宗教:(1)民族与宗教的涵义与特征;民族与宗教问题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2)当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问题及其根源。(3)中国的民族与宗教问题:中国的民族与宗教概况;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1. 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1)国际政治:涵义;行为主体;基本准则及国际法;
(2)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3)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二、社会学模块
1. 导论:(1)何谓社会学: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的想象力;学习社会学的意义。(2)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学的产生;经典人物;美国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3)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论。
2. 社会与文化:(1)什么是社会:社会的含义;社会的类型;社会结构;社会的功能。(2)文化概述:什么是文化;文化结构;文化要素;文化的功能。(3)文化分析:文化分析的视角;文化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文化变迁。
3. 社会化:(1)社会化概述: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分类。(2)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3)社会化的相关理论:查尔斯·霍顿·库利:镜中我;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扮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4. 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概述:什么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基本要素;社会互动的形式。(2)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
5. 社会角色:(1)社会角色概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类型。(2)社会角色的扮演和失调:角色扮演的确定;社会角色的表现;角色扮演的过程;角色失调。(3)社会性别:性别角色;社会性别;提出社会性别的意义。
6. 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概述: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社会群体的类型;
社会群体结构。(2)初级社会群体:初级群体的特征;初级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的功能;初级群体的衰落。(3)家庭:家庭的形态;家庭的类型;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的功能。
7.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社会分层概述:社会分层的涵义;社会分层的方法;社会分层的功能。(2)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3)中国的社会分层:改革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结构;改革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4)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流动的类型;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
8.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1)集体行为概述:集体行为的概念;集体行为的特征;集体行为的种类。(2)集体行为理论:勒庞的集体心智理论;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特纳和克里安的即时规范理论;格尔和戴维斯的相对剥夺理论;斯梅尔赛的值数累加理论。(3)社会运动概述:社会运动的概念;社会运动的类型。
9.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1)社会越轨:社会越轨及其类型;社会越轨的功能;社会越轨发生原因理论解释;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2)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含义;社会控制的类型;社会控制的功能。
三、公共经济学模块
1.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失灵;公共财政的职能。
2.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分类和事例;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政府的矫正措施。
3. 公共物品或服务: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分析;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车者;混合物品或服务。
4. 公共选择: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投票交易;政治行为的分析。
5. 公共支出:公共支出的结构;消耗性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转移性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以公共支出模型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
6. 公共预算:几个相关概念;公共预算决策程序;公共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公共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
7. 公共收入:公共收入的原则;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有偿性的公共收入形式公债;其他公共收入形式。
8. 税收原则:税收原则的演变;税收与公平;税收与效率。
9.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税种的分类;税制结构的设计;对所得的课税;对财产的课税;对流转的课税。
10. 税收效应:税收与生产者行为;税收与消费者行为;税收与劳动投入;税收与私人储蓄;税收与私人投资。
11.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转嫁与归宿的含义及形式;税收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专业学位)公共管理-太原理工大学
试题代码及名称030管理学联考类学科试题
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