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基础等、电子工艺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在电信系统、金融系统、三资企业、高科技行业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和技术开发等工作;也可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信息安全(0701Z3)-湖北民族学院
本学科必修课程包括泛函分析、基础代数、拓扑学本学、信息隐藏技术、现代密码学、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安全等。教学与实验环境良好,现有专任教师 27人,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名,在读博士3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达96.3%,华中科技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3名,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学水平、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主干课程的教学全部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承担。
密码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
密码理论与技术方向主要探究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密码技术以及密码应用等科学技术问题,以计算复杂性、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基于随机理论与概率统计、数学难题等原理,实现信息隐蔽和鉴别。
图形图像处理与信息隐藏研究方向
图形图像方向以图形图像处理、认知科学、语义分析、模式识别为基础,研究数字图像水印、数字视频水印、图像及视频中的信息隐藏、网络安全流媒体产权保护软件技术、数字图像恢复、处理与编码技术、边缘检测、双目视觉融合、图像配准、三维图像重构和图像动态侦测、航空航天器轨迹图像的提取、目标追踪、规划等。
数据库安全与优化研究方向
数据库安全与优化以控制论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整体防护机制和功能,制定安全策略,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以满足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强健的安全运行的需要。主要涉及安全漏洞挖掘、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审计追踪、灾难备份和恢复、预警和应急响应等,并着重研究实时数据库系统的能耗优化策略。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学科简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该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及应用化学三个二级学科点,其中应用化学为我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本学科点现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4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1%,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硕士生导师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留学回国人员2人。
2008年以来,本学科队伍共承担科研项目8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6项,研究经费近9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120多篇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1项、三等奖2项。
本学科点科研实验室现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4 台(件),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值1000余万元,本学科现有美国NICOLET公司AVATAR3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5975i气-质联用仪、日本岛津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珀金埃尔默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日本岛津LC-10AVP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扫描电镜、XRD、扫描电镜、综合热分析仪、荧光仪、电化学工作站、超临界萃取装置等教学科研设备,完全能满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下设二级学科:信息安全-湖北民族学院
信息安全学科培养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科研院所、信息产业及其使用管理部门,从事信息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咨询服务、信息安全教育、操作管理和安全防护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教学与实验环境良好,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名,在读博士3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达96.3%,华中科技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3名,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学水平、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主干课程的教学全部由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承担。
本学科共设置三个研究方向:密码理论与技术、图形图像处理与信息隐藏、数据库安全与优化。
密码理论与技术方向:主要探究密码理论、密码算法、密码技术以及密码应用等科学技术问题,以计算复杂性、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基于随机理论与概率统计、数学难题等原理,实现信息隐蔽和鉴别。
图形图像处理与信息隐藏方向:以图形图像处理、认知科学、语义分析、模式识别为基础,研究数字图像水印、数字视频水印、图像及视频中的信息隐藏、网络安全流媒体产权保护软件技术、数字图像恢复、处理与编码技术、边缘检测、双目视觉融合、图像配准、三维图像重构和图像动态侦测、航空航天器轨迹图像的提取、目标追踪、规划等。
数据库安全与优化方向:以控制论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整体防护机制和功能,制定安全策略,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以满足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可信、强健的安全运行的需要。主要涉及安全漏洞挖掘、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审计追踪、灾难备份和恢复、预警和应急响应等,并着重研究实时数据库系统的能耗优化策略。
(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简介:1.: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我校重点学科之一,该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及应用化学三个二级学科点,有九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应用化学为我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本学科点现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教授13人,副教授15人,硕士生导师1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留学回国人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2008年以来,本学科队伍共承担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科技部创新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14项,研究经费近6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70多篇被SCI、EI收录;出版专著(教材)4部,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推广应用成果1项,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本学科点拥有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积近3000M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8 台(件),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值1000余万元,本学科现有美国NICOLET公司AVATAR37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6890N/5975i气-质联用仪、日本岛津UV-25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珀金埃尔默AA800原子吸收光谱仪、日本岛津LC-10AVP型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及扫描电镜、XRD、综合热分析仪、荧光仪、电化学工作站、超临界萃取装置等教学科研设备,能满足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下设二级学科: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初步具备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应用软件的能力。
主干学科::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数学基础(分析、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数学模型、物理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概论、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图形学、运筹与优化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3.统计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统计学的主要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处理特定行业数据问题的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金融、保险、工业、农业、商业、水利、气象、卫生、信息技术和教育等相关领域从事数据搜索、分析和决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B1.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统计思想;
B2.掌握搜集数据的科学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推断和预测;
B3.初步具备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行业领域(如经济、金融、保险、管理、市场调查、工业、农业、商业、卫生、气象、水利、环境、减灾、信息技术和教育等方面)中问题的能力与应用创新意识;
5.B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具有统计学创新意识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B5.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和文献检索的现代信息技术,初步具备获取所关心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对这些方案评判的能力;
6.B6.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B7.达到大学生体能测试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主干学科::统计学、数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基础、数理统计、概率测度、常微分方程、统计学、应用随机过程、应用回归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软件、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统计、计量经济学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三、信息工程学院(Tel:0718-8437493)
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
(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物理学、机械电子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宽口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应用,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②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③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④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⑤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基础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电子工艺训练、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专业实验包括物理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微机原理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传感器实验、通信电子技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单片机实验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光电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突出光子和电子的信息基本载体特征,突出光电信息结合、以光为主的特点,以光电传感、光电测量与探测、光通信等光电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B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
B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B3.掌握光电信息专业领域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光电信息领域有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光电信息工程领域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B4.获得较好的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
B5.熟悉本专业领域内光电信息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B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工程中的有关问题。
B7.掌握文献索引、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B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主干学科::光学工程
主要课程::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近代物理学、应用光学、物理光学、信号与系统、光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光电测试技术、光通信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纤光学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信息安全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应用,能在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信息安全相关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通过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B1.素质要求
B1.1思想品德素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国家安全意识和信息安全责任心,具有尽职奉献的品德。
B1.2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B1.3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既要具有一定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修养,也要具有一定的现代世界文化修养。
B1.4专业素质:具有从事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的专业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意识。
B2.知识要求
B2.1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文学、外语、法律、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或常识。
11.B2.2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B2.3专业知识:具有信息安全数学基础、信息科学基础和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具有密码学、网络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B3.能力要求
B3.1学习能力:具有知识和技术的获取能力,具有自学能力。
B3.2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的基本能力。
12.B3.3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信息安全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操作系统原理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Tel:0718-8437531)
SchoolofChemica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环境科学、制药工程)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培养目标: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运用所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信息处理、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2.:?主干课程包括数学基础(分析、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分方程、数学模型、物理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概论、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系统基础)、信息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图形学、运筹与优化等。?方向:信息处理方向: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智能、现代密码学、模式识别以及智能控制、数字信息处理等;应用软件开发方向: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开发、通信与控制编程、多核技术开发、软件工程、Android软件开发、物联网应用开发等。
3.师资队伍:现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的师资队伍。目前在岗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硕士5人。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公开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1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省教育厅项目4项、其它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断进取,已形成信息处理与应用软件两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4.基本条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现有基础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2个(信息与计算数学实验室、数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1个科技创新实验室及1个科技创新中心,设备价值150余万元。良好的实验环境与设备条件,为信息与计算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践与科技创新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实验与实习平台。
专业特色:5.:在办学过程中,本专业坚持办学方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方针,同时注重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动态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以期达到教学效率的优化,以全面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形成具有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数学、信息科学与运筹与优化学科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具有良好数学基础和熟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主要着重于系统建模、信息处理及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实行“2+1+1”模式,即前2学年为基础教育与通识教育阶段,主要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其它文化基础。第3学年为专业教育阶段,完成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第4学年为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阶段,该阶段加强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培养。根据专业内涵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信息处理”与“应用软件技术”两个专业限选方向,在第3学年进行分流培养,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发展方向,从面使学生在专业培养上获得个性发展。
实施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在完成主要知识体系学习的同时,灵活参与各种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对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纳入学生的成绩认定范围。
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在实习基地企业中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作为校外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6.:主要学习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从事学科研究、信息处理、实际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7.招生已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现有在校学生 人,生源包括湖北、广西、海南、新疆、福建、湖南、山东、河南等省市与自治区和直辖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就业率高,涉及领域包括IT企业、信息安全、国家公务机关、教育教学及其它与信息处理、应用软件开发、维护与管理的部门。根据统计,信息与计算科学近3年就业情况分别为2012年93.94%、2013年100%、2014年100%。
8.社会需求:IT企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个重要的就业领域,学生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等工作。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是基本的“技能”,包括计算机编程的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使用技能,熟悉基本的软件开发平台。由于信息产业进入“应用”为主流的时代,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关键还要具备将实际问题提炼为计算问题以及求解该问题的能力,这正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家专业的毕业生仅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掌握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因此毕业生可以在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科学计算、数字图像处理、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网络安全应用、应用软件开发等工作或者相关管理工作。
湖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教高函[2002]5号),并于当年招收本科生,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现有在校本科生340余人;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有博士(含在读)14人,硕士2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10人;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自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现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近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高校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地厅级科研、教研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近30余篇。近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左右,考研率录取率达毕业生总数的20%左右。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相关领域。如北京中科海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武汉博畅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台湾鑫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楚汉软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等。课程体系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比例分别为35.8%、30.9%和33.3%;实验、实训的学时比例达总学时的31.8%。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校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1个、传感器实验室1个、EDA实验室1个、DSP实验室1个、通信原理实验室1个、单片机原理实验室1个、电路实验室1个,电子工艺训练实验室1个,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约800万元;同时,信息工程学院还拥有校级实践创新中心1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每届有60%左右学生进入实践创新中心参与培训。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多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SOPC大赛等赛事,并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信息安全专业于2017年获批(教高[2017]2号),是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内唯一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17年开始招生,学制四年,学生毕业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11人,在读博士9人,其中硕士生导师9人。近年来,教师承担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和面上项目10余项,地厅级(市)科研课题2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6项;发表专业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9篇。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应用,能在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信息安全相关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能力,主要课程:离散数学、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信息安全导论、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数据库原理及安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及安全、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法规、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病毒原理与防范技术等。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所依托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学院于2011年获批信息安全二级硕士点且同年开始招生,2012年建成湖北省校企共建信息安全研发中心1个;实验条件优越,已建有网络信息攻防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数学模型与科学计算实验室以及计算机原理实验室等十个实验室,新的专业室实验室正在筹建中。同时,信息工程学院拥有湖北民族学院好条件的学生创新实践中心1个,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可以进入中心开展实践创新活动,经过参与教师的项目实践,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稳步提高。
本专业针对信息安全人才需求量大、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的现实,培养信息安全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经过规范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在提供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服务的各种单位从事信息安全产品或者服务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具备较高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力,能够正确使用、配置、维护信息安全设备,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正确规划、实施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湖北民族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湖北民族大学
1.历史源革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办于2016年,201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设立“光电子技术”和“激光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35。
培养目标:2.
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与实验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能在光学、光电子技术、光电系统与工程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制及授予学位:3.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主要课程:4.
按照“平台+模块”模式,设计了“5+X”课程体系,即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加X个个性化课程模块(个性化课程模块,是为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需求而设置的,旨在使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或技能方面,得到系统培养,包括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提高性课程模块等)。
本专业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近代物理学(原子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及实验、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子技术、光电子综合实验、激光原理与技术、激光综合实验、光纤光学、光线综合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原理等。
毕业学分要求:5.
学生毕业需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识课程44.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36.5学分、选修课程8.0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程45.0学分;专业核心必修课程23.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8.0学分;个性培养8学分,其中创新创业2.0学分、素质拓展6.0学分;实践教学29.0学分。共计168.0学分。
6.师资队伍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0人,高级职称占55.6%,师资力量雄厚。
7.基本条件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设施齐全,现有校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含光电应用、光学、近代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磁控溅射镀膜等各类专业实验室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65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1000余平米。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
人才培养:8.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办有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未来职业目标自由选择。两个专业方向具有相同的基础和专业必修课程体系,具有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光电子技术方向侧重培养光电子企业的工作者,其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光电子技术类课程;激光技术侧重培养激光类企业专业人才,其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激光应用类课程;两个专业方向具有相同的基础实验训练,具有不同的实训及实习训练,完成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招生就业:9.
目前在校普通本科生70人,暂无本专业的毕业生。
培养特色:10.
本专业注重夯实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和经典物理基础、近代物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在专业发展方向上尊重学生意愿和志趣,为学生设置相应方向课程及实习、实训、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多方向发展潜能。
实行“2+1+1”模式,第1-2学年为通识教育阶段,第3学年为专业教育阶段,第4学年为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阶段。根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和社会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意愿,设置“光电子技术”和“激光技术”两个限选方向。
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平台,通过专业方向的拓展,为学生在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考研等领域提供更大的发展和就业空间。在保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同时,加强教师应用类课程,并通过综合技能训练、学科竞赛、企业实习等多种培养途径确保学生的光电专业素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互配合,课内学习指导与课外学习辅导环节相扣,光电理论与技能训练相辅相成;考核方式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或专业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1.社会需求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光电子技术、激光企业及事业单位具有较为广泛的就业前景,我们力图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光电子、激光应用领域的工作者,为高校、科研院所培养优秀的硕士生源,为光电类企业培养具备基本光电工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