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青海师范大学
该硕士点是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70篇,出版专著15部、教材10部。获得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21项。资料室可提供《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三师徒全集》、《止贡噶举文集》、《噶当派文集》等珍贵的藏文典籍资料800余部。该硕士点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现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藏族古典文学研究、藏族语言文字学研究、藏族文艺学研究。
二、 民族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扎布教授
扎布,男,藏族,青海省共和县人。1987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藏族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后留学日本,2008年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藏学院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专业博士研究生班,获博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民族师范学院院长,长期从事藏族文学史、藏族古典文学文类学、藏族民间文学、印度古代文学、印度思想史、印藏文化比较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在藏族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中国藏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出版《藏族文学史》、《藏族古典文学文类研究》、《藏族古典文学分体文选》、《标准日本语》等著作,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印度婆罗门文化与藏族古典文学》。曾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一等奖、全国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吉太加教授
吉太加,男,青海贵德县人,1963年6月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副书记、副院长、藏学研究所所长。2001年12月晋升为藏语言文学专业教授。长期从事藏语语言学、藏语语法和藏族文字学的教学与研究,在藏语语法、藏族文字学方面有一定建树。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篇,已承担或参与三项国家级课题并结题,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语句法研究》。先后出版《藏文文法问答》、《贵德铁瓦寺志》、《现代藏语语法通论》以及《藏族文字发展简史》、《藏语语法研究》等六部著作、一部教材和一部译著,有四部论著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多 旦 教 授
多旦,男,青海共和县人,1963年8月生,1988年6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藏语言文学系,2003年11月晋升为藏语言文学专业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文系主任、藏学研究所副所长。藏语修辞学、诗学、历代文选、教学论等课程教学的同时,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八篇学术论文,独立出版了《诗歌概论》、《诗学通论》、《心愿之花》三部专著,与人合作出版了《藏族文学史》(上下)、《大学藏语文》、《中学藏语文译作选评》、《恰嘎地方志》等六部教材、专著,其中两部专著荣获多项奖励。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藏族古代文论研究》。
扎保 教授
扎保,男,藏族,教授,生于1963年,青海省尖扎县人,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语言文学系综合教研室主任。1991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专业,2008年晋升为藏语言文学专业教授。主要从事藏族民间文学、藏族民俗学、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文化发展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艺术研究》、《藏族民俗文化专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42篇学术论文,出版《藏族民俗学概论》、《藏族民间文学研究》、《歌谣对歌集》(安多民间文学丛书)等4部专著,与人合著出版了《藏区人文地理》、《藏族民间歌舞》2部。目前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4项课题。曾获青海省民间文艺研究成果奖和《藏族民俗文化专刊》优秀作者奖等省级荣誉奖项。
公保才让 教授
公保才让,男,教授,博士,民族学宗教专业,省级骨干教师。一九八六年起,在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担任《青海群众艺术》编辑、青海师范大学教师等职。长期从事民族宗教文化、藏族文学以及古藏文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藏族佛教文学》、《藏族史》、《古藏文》、《藏族文化概论》等课程。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封建割据时期藏族文学的发展变迁》、《格萨尔石刻文化的人类学解读》、《从藏文史料谈藏族史前文化的发展变迁》等20余篇学术论文。研发和建设《藏族佛教文学》精品课程,承担了《藏传佛教多教派共存格局在藏区的形成及现状研究》、《宁玛派在德格地区的传播与社会影响》、《德格印经院对藏文化出版印刷业的贡献及影响》等研究项目。
索南东主 教授
索南东主, 男,藏族,青海省贵德县人,藏学博士,教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藏言文学系语言教研室主任。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等。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学习深造,留学于日本。主要从事古典藏语文及藏族宗教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合著1部、编著4部,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了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自主课题项目1项和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第三期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创新基地的科研项目, 2013年因日本国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研究所的邀请前往该校讲学及其参与了藏族史学名著《西藏王通记》的日文翻译工作,并承担了该项目的后期工程《西藏王通记研究》任务。 2012年获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和北京市“优秀博士研究生”的荣誉。曾参加了“第三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国际藏学研讨会”、“第二届国际青年藏学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外语系(014) 0971--6305537
一、 外语系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跨语言文化研究
跨语言文化专业批准于2012年,2014年起正式招生。该专业主要就中西方文学、语言学、文化学与翻译等领域的一些前沿性课题开展跨语言、跨文化研究,将多学科知识、方法融合,使学科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实现有效衔接。主要有跨文化与西方文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等研究方向。该专业教学团队共12人,其中教授5人,在读博士2人,其余均为硕士。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出版专著或教材5部,发表论文多篇。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专业基础知识宽厚、富有创新与专业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使他们不仅能够胜任高校、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而且还能胜任科学、新闻、商务、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工作。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本硕士点于2008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教学团队共9人,其中教授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基金项目、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9项。本学科具有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知识的性质,运用外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外语教育领域新发展与研究成果,研究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原理、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和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与语言测试等内容。本专业重视运用现代教学与研究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为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层次发展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英语骨干教师,为推动基础英语教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简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科教学?英语方向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对英语教育事业具有献身精神,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较为全面的学术素养以及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或科研人员。学科教学?英语方向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与英语专业基础,能通过阅读专业文献了解国内外英语学科教学理论和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素养,在英语教学方面视野开阔、现代意识强,能胜任教学业务骨干的工作,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学位,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长时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专业主要课程有英语教学论、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研究方法、英语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英语学科教学发展前沿专题等。
二、外语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简介
于宏伟 教授
于宏伟,男,汉族,教授,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兼主任,青海省省级骨干教师;1990年获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语教学法硕士;具有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多次担任青海省涉外项目的翻译工作,先后五次荣获全国韩素音青年翻译优秀奖;曾荣获青海省第四次、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鼓励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范荣玲 教授
范荣玲,女,汉族,教授,副主任,硕士,青海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4篇;编著教材1部;主持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青海多民族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1项,参与1项;主持校级《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2项,参与2项;参与近10项中外培训项目,担任口、笔译工作兼学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翻译经验和学科知识。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
李增垠 教授
李增垠,男,1968年出生。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跨语言文化研究专业在读博士。2007年至2009年受国家汉办派遣赴黎巴嫩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2部,参译译著1部;主持完成校级科研基金、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国家汉语国际汉语教学资源开发项目各1项;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词典学。
纳成仓 教授
纳成仓,男,汉族,教授;199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2005年至2006年在澳大利亚James Cook University 访学。主持完成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一般课题 1项;正在主持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课题1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
音乐系(015) 0971-6301933
一、 音乐系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简介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2012年首次招生,是青海师范大学较为年轻的教育硕士专业,本专业以培养面向大学、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及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着重探索音乐课程发展史、音乐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本学科未来的发展,以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中外音乐发展史、音乐基础理论、声乐演唱教学法、器乐演奏教学法等等为专业知识为背景,进行适用于大学、中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法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的实施与过程,地方音乐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方法与评价。本专业主讲教师多人,教学经验丰富,并拥有多名校外授课专家。主讲教师近年承担国家级课题一项,省级课题五项,教学研究课题两项,精品课程建设两项,论文二十余篇。
二、音乐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简介
谈云波 1970年9月出生,蒙古族。音乐系音乐学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青海音乐家协会会员,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声乐教学理论。先后在《人民音乐》《交响》《青海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歌剧世界》《音乐爱好者》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五余篇,其中三篇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教师论文奖,出版声乐教材《高原抒怀》1、2册,其中第一册获青海省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承担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是《青海藏族山歌研究》《青海回族仪式音乐研究》《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傩”乐研究》,完成青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声乐》的相关内容建设,主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授课改革及教法研究》,辅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四十余项。
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招生45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招生15名。-青海师范大学
四、专业项目设置及名额分配
1.专业项目设置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联合印发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的通知[体科字(2015)176号]中的项目为准。
2.运动训练:田径9名、篮球14名(男:6、女:8)、足球5名、排球5名、跆拳道5名、摔跤3名(古典式、自由式)、柔道4名。
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套路6名、散打4名、中国式摔跤5名。
五、网上报名与专项考试报名
1.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2016年3月1日—2016年3月15日。
2)报名方法:登录网址:http://www.***(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网【体育招生考试管理系统】进行考试报名。
2.专项考试报名:
1)报名时间:2016年5月5日
2)报名材料:考生持本人二代身份证、高考体检表、运动员等级证书、比赛秩序册、比赛成绩册等报名材料的原件,进行现场确认报名,并领取专项考试准考证、查看专项考试安排。
3)报名地点: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3.联系人:冯老师0971-6300027
六、考试
1.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实行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2.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科,每科满分为150分,四科满分为600分。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题和印制试卷;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试卷接收和文化考试组织实施。考生须参加高考报名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文化考试。
3.体育专项考试:考试内容、方法与评分标准按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专项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2016版)执行。
4.考试时间:
1)文化考试时间为2016年4月23日、24日,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实施,详见文化考试准考证。
时间上午下午9:00—10:3014:00—15:304月23日语文数学4月24日政治英语
2)体育专项考试时间为2016年5月6日、7日,考试由青海师范大学组织实施。
七、录取
1.各项目根据招生计划数按文体综合成绩(综合成绩=(文化课考试成绩/6)×30%+体育专项考试成绩70%)排序,由高到低择优录取。因生源原因,可依据《青海师范大学招生章程》的相关规定执行计划调整。
2.当项目招生计划未满时,且文化课成绩达到低控制分数线,可依据考生文体综合分排序,由高到低择优调剂录取。
3.具备一级运动员等级资格的考生,其文化考试成绩可在原始分基础上增加30分;具备运动健将技术等级资格的考生,其文化考试成绩可在原始分基础上增加50分。
4.优秀运动员免试条件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关于做好2016年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关事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收费标准
每学年收取学费3360元;公寓住宿每学年收费600-800元。具备国家一级运动员(含)或一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可免除在校期间学费。
九、约束及监督机制
1.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招生的过程由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实施监督,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学校按要求将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http://gaokao.***.cn)、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学校招生信息网等机构备案、公示。
3.认真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严厉查处;凡通过弄虚作假等欺骗手段报考或录取的考生,一经发现,取消当年报考或录取资格,并报生源地招办处理。
4.纪委监督电话:097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 专业代码650307-青海省广播
3.计算机应用技术(藏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代码610201
高起本: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青海民族大学
(1)报考条件: 凡具有高中、中专毕业学历的人员均可报考专科专业;具有国民教育专科学历的人员可报考本科专业。参加的考生需要持单位介绍信、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于每年8月底9月初(具体时间以招办公布为准)在户口所在地招办报名,10月份参加(具体时间以招办公布为准)。
(2)学习地点:青海民族大学本部(东序校区);
(3)学习时间:每年寒暑假(1月和7月)按全日制时间上课;
(4)学费标准:文科类:每学年2100元;理工类:每学年2350元;艺术类:每学年2350元;
(5)联系电话:0971-8807705
二、招生
(1)特点:1学历为国民教育系列,教育部学信网可查;
2学历均为985、211工程重点大学学历;
3入学考试、期末考试均为自主命题;
4教学方式为移动平台网上学习,不影响生活工作;
三、西北工业大学招生专业:
高起专:工商企业管理、会计、法律事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
专升本: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
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招生50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招生10名。-青海师范大学
四、专业项目设置及名额分配
1.专业项目设置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联合印发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的通知[体科字(2018)132号]中的项目为准。
2.运动训练专业:田径8名、篮球14名(男:7、女:7)、足球10名、排球5名、跆拳道4名、摔跤4名、柔道3名、乒乓球2名。
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4名、散打3名、中国式摔跤3名。
五、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2019年3月1日-2019年3月15日。
2.报名方法:登录“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www.***)及“体教联盟APP”在体育单招管理系统中进行考试报名。
六、考试
1.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实行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2.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科,每科满分为150分,四科满分为600分。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题和印制试卷 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试卷接收和文化考试组织实施,并通过机要方式将考后试卷发送指定的考试机构统一评阅。考生必须参加高考报名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文化考试。
3.体育专项考试满分100分,考试分项目采用全国统考和分区统考方式,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体育专项考试方法与评分标准》。
4.考试时间:
(1)文化考试时间为2019年4月20日、21日,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实施,考生于4月15日12:00后登录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网网站(www.***)及“体教联盟APP”中的体育单招考试管理系统打印文化考试准考证;依据准考证上的考点安排于4月20、21日参加文化考试。
(2)体育专项考试时间为2019年4月1日至5月10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委托院校负责组织实施,具体时间、地点,请及时关注“中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网”、“体教联盟APP”。
七、录取
1.在文化成绩录取控制线不低于180分和专业成绩录取控制线不低于40分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综合确定本校文化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的录取控制线。
2.具备一级运动员等级的考生,可在本校文化成绩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30分录取;对具备运动健将技术等级的考生,可在本校文化成绩低录取控制线下降低50分录取。
3.对达到我校低录取控制线的考生成绩,按文化成绩(折合百分制后)和体育专项成绩3:7的比例计算文体综合分,文体综合分=(文化成绩/6)*30%+体育专项成绩*70%。
4.对达到我校低录取控制线的考生,由文体综合分由高到低择优录取。因生源原因造成的招生困难,可依据《青海师范大学招生章程》的相关规定执行计划调整。
八、收费标准
每学年收取学费3820元 公寓住宿每学年收费1200元。具备国家一级运动员(含)或一级武士(含)以上技术等级资格的可免除在校期间学费。
九、约束及监督机制
1.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招生的过程由学校纪检监察部门参与、实施监督,并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学校按要求将在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学校招生信息网等机构公示。
3.认真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严厉查处 凡通过弄虚作假等欺骗手段报考或录取的考生,一经发现,取消当年报考或录取资格,并报生源地招办依据处理。
4.纪委监督电话: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