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170多人。各专业有功能齐全的实验实训设备。学校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答: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认定为“首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被教育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省、市政府有关部门评为“毕业生就业安置先进单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甘肃省德育示范学校”、“武威市文明单位”。
1、本专业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2、本专业与行业和知名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使企业文化提前进入课堂,使学生受到多角色的培养,实现了职业专项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可直接从事各项机电应用管理工作。
3、本专业毕业生毕业时,可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颁发的钳工、车工、铣工、自动化生产线运行工、机电产品维修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可以取得电工、焊工特种作业证书。
1.引进优质的社会培训机构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模块课程。采用教育部NIT-Pro认证机构指定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技术职业标准认证机构指定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引入社会培训机构的优质课程和实践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技能和职业技术能力。
2.与行业知名企业实现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方共同构建双师结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了职业专项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国标舞(体育舞蹈)方向:主要系统掌握国际标准舞(摩登5项,拉丁5项)的风格套路、竞赛技巧与表演技能,掌握国际标准舞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国际标准舞竞赛的评判知识和国际标准舞的教学能力,能够从事国标舞表演、教学与编导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1)拉丁舞五项:恰恰、桑巴、伦巴、斗牛、牛仔
⑵摩登舞五项: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快步;
2、中国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高考方向:中国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专业的学习培养舞蹈专业艺术人才升入本科大学,接受高等舞蹈专业学历教育,考生除参加全国文化普通高考外,首先要参加本省招办组织的舞蹈艺术专业联考和各舞蹈专业艺术院校组织的专业校考。
本专业特色是“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按照“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思路,与电力企业密切合作,以企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选择真实的工作现场为教学载体,按照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编排教学顺序,聘请供用电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教学团队,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学环境下,迅速理解掌握供配用电系统各种电气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对供配用电系统能达到:说原理、懂计算、知选择、会识图、熟安装、能运行维护的能力。
1、人才培养--中级技能型以职业岗位为依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技能,能够在工业、农业企业第一线从事供电、配电、用电和工程电气及自动控制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中级技术应用性人才。2、技能证书--职业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维修电工中级等级证书、电气设备安装工中级等级证书等。3、教育设施--先进完备本专业实习、实训设备先进。我校投资近300多万建立基础电工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10KV企业供配电技术实训室、电力多媒体仿真实训室、电子装配工艺实训室等校内试验实训室;同时建立多家校外实训基地,能完学所需要的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项能力训练等,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4、专业拓展--社会所需我校在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发展方向,以对口高考升学为主导,形成发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太阳能发电技术,风电场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小型水电站设备运行与维护及电气自动化控制等专业链。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成为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扎实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具有系统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熟悉学前教育基本规律,了解幼儿心理变化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具备幼儿园组织管理和教学、保育能力,并具有就业、立业、创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能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保育等工作的新型幼儿教师和高素质的“一书多证”的应用型人才,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
学前教育专业努力打造“多证多能,三向三高”的的品牌特色。“多证”即使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保育员职业资格证书、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普通话证);“多能”即使学生在琴法、舞蹈、绘画、唱歌、说话、手工制作等专业技能和教学、保育、护理、表演等职业技能诸方面全面发展;“三向”即培养幼儿教育师资、育婴师及家政服务专业人员、艺术类行业专业人员三个方向;“三高”即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综合满意度高、高考升学率高。
1、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
“厚基础、强技能”;以升学导向为主,兼顾就业、创业。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专业课教学贯彻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注重提高专业职业能力。
一是突出爱心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认同感,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二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的技能专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交流,按照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幼教机构的深入交流,结合幼儿园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设计,灵活变通教学计划,选取适宜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对幼儿教师进行因“园”而异的教育,力争培养出满足幼儿园实际需要的、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幼儿师资。
2、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特色
一是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坚持“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市场应用型幼教人才为导向,通过对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二是特色的实践教学
通过建立大量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给予学生更多实训机会,注重基础课知识与后续专业课知识对接,专业课知识与幼儿园实际应用的对接,课内课外实训与获得职业资格证接轨,实习与就业衔接,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
三是特色的三元并举
即知识、能力、素质,其中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的,综合素质提高为保证。
3、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人才特色
一是专业能力强
通过应用型和实践性的专业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将成为具备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各种早教机构从事学前教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是综合素质高
针对本专业所面临的宽领域和广范围,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教育、管理、艺术等多个学科较宽的知识面,达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创新能力强
学前教育专业适用面广、综合性强,本专业人才着重于应变、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四是敬业精神好
本专业学生树立面向早教机构一线工作的意识,安心专业工作,珍惜工作机会;同时品格中融入“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精神,使毕业生具有很好的敬业精神。
“厚基础、强技能”;以升学导向为主,兼顾就业、创业。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专业课教学贯彻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注重提高专业职业能力。
一是突出爱心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认同感,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二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的技能专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交流,按照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幼教机构的深入交流,结合幼儿园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设计,灵活变通教学计划,选取适宜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对幼儿教师进行因“园”而异的教育,力争培养出满足幼儿园实际需要的、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幼儿师资。
一是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坚持“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市场应用型幼教人才为导向,通过对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二是特色的实践教学
通过建立大量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给予学生更多实训机会,注重基础课知识与后续专业课知识对接,专业课知识与幼儿园实际应用的对接,课内课外实训与获得职业资格证接轨,实习与就业衔接,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
三是特色的三元并举
即知识、能力、素质,其中以知识学习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的,综合素质提高为保证。
一是专业能力强
通过应用型和实践性的专业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将成为具备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各种早教机构从事学前教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是综合素质高
针对本专业所面临的宽领域和广范围,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教育、管理、艺术等多个学科较宽的知识面,达到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创新能力强
学前教育专业适用面广、综合性强,本专业人才着重于应变、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四是敬业精神好
本专业学生树立面向早教机构一线工作的意识,安心专业工作,珍惜工作机会;同时品格中融入“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精神,使毕业生具有很好的敬业精神。
1、本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之一,专业始终明确并坚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思路,坚持专业发展与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内容等方面始终以烹饪岗位需求为指导,结合并贴近行业岗位对人才的技术需求,不断改革与调整课程设置,引进“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治学原则。本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丰富的烹饪中餐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中级烹饪专业人开员。
2.与行业知名企业实现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方共同构建双师结构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了职业专项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本专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聘请企业专家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加强先进教学仪器和设备投入,并与省内汽修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完善的实训基地。
1、人才培养--中级技能型:以职业岗位群分析为依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共同制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富有务实创新精神的技能型技术人才。
2、汽车维修--国家紧缺: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联合提出:优先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领域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3、技能证书--职业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4、教育设施--完备先进:本专业实习、实训设备先进、我校投资近300多万建立汽车模拟驾驶室、汽车检测专业教室、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室、等校内试验实训室;同时建立多家校企联合校外实训基地,能完学所需要的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项能力训练、毕业实习、等,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
5、专业拓展--社会所需;我校在原汽车维修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形成汽车机修、汽车电工、汽车营销和汽车美容等专业链。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本专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聘请企业专家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加强先进教学仪器和设备投入,并与省内汽修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了完善的实训基地。
1、人才培养——中级技能型:以职业岗位群分析为依据,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共同制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富有务实创新精神的技能型技术人才。
2、汽车维修——国家紧缺: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联合提出:优先在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领域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3、技能证书——职业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汽车维修中级工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
4、教育设施——完备先进:本专业实习、实训设备先进、我校投资近300多万建立汽车模拟驾驶室、汽车检测专业教室、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室、等校内试验实训室;同时建立多家校企联合校外实训基地,能完学所需要的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项能力训练、毕业实习、等,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奠定了基础。
5、专业拓展——社会所需;我校在原汽车维修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形成汽车机修、汽车电工、汽车营销和汽车美容等专业链。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我校较早开办的传统专业之一,是我校骨干专业之一,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数量的80%;教学设备齐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功能完善,专业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突出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培养,细化教学进程和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专业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后,前四学期在校学习、实训两年,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素养;第五学期0.5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专门化岗位技能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建设行业岗位资格证书,然后到建筑施工企业顶岗实习0.5年,之后就业。
1、本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实训2.5年,重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能力;然后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0.5年,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素养。
2、本专业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
3、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使企业文化进入课堂,学生可以在校接受到职业能力、职业相关的培养。
答: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认定为“首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被教育部等六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省、市政府有关部门评为“毕业生就业安置先进单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甘肃省德育示范学校”、“武威市文明单位”。
办学条件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170多人。各专业有功能齐全的实验实训设备。学校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学校荣誉1989全国农业系统教育先进集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991文明单位(中共武威市委员会、武威市人民政府)
1996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共甘肃省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
2008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共甘肃省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
2011.12甘肃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一级(甘肃省档案局)
2012.32011年度武威市五四红旗团委(共青团武威市委)
2012.9第九届“文明风采”优秀组织奖(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组委会)
2013.3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
2013.12甘肃十大杰出职业院校。(甘肃省职业与教育协会甘肃日报社每日甘肃网)
2014.6甘肃省教育厅系统优秀党组织(中共甘肃省教育厅机关委员会)
2015.6甘肃省教育厅系统优秀党组织(中共甘肃省教育厅机关委员会)
2016.4第十二届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7.5第十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组织委员会)
2018.4第十四届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9.8文明校园(武威市文明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