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校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大批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毕业生已成为我市旅游、幼儿教育行业和工业企业的骨干力量,在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2016年,《中国教育报》两次报道我校的学前教育、电子专业的特色办学情况。积极参加“送温暖”“救灾捐款”“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尽心完成驻村扶贫等帮建任务。2016年,我校教师编导的舞蹈《奤妮儿乐》获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上,学前教育专业获团体一等奖,3名学生获得个人一等奖。
建立课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核心课程,对应岗位技术标准选择开发教材,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特长发展为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课堂,把企业专家、家长和学生引入课堂评价,建立符合我校学生特点、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的有效教学模式。近三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10项,20册校本教材获得省级奖励。大力开展艺术特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近几年,我校借助艺术师资和设备优势,在重视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把艺术课程开设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并尝试跨专业开设选修课,大力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校有鲜明特色,学生有突出特长”的办学目标。办学优势(一)大力开展艺术特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近几年,我校借助艺术师资和设备优势,在重视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把艺术课程开设为各专业的必修课,并尝试跨专业开设选修课,大力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校有鲜明特色,学生有突出特长”的办学目标。
(二)建立课堂,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核心课程,对应岗位技术标准选择开发教材,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特长发展为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课堂,把企业专家、家长和学生引入课堂评价,建立符合我校学生特点、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吻合的有效教学模式。近三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10项,20册校本教材获得省级奖励。
(三)创新理念和思路,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我校把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引进校园,纳入教学体系和教育活动之中,校企共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编写出版了《优秀企业文化精粹》,作为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通用教材。通过邀请企业家和能工巧匠来校授课,班级以企业冠名,穿工装、佩胸卡等方式将争先创优的企业精神引入校园,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诚信守时、团队合作的职业道德意识。
多年来,我校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了大批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毕业生已成为我市旅游、幼儿教育行业和工业企业的骨干力量,在我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2016年,《中国教育报》两次报道我校的学前教育、电子专业的特色办学情况。积极参加“送温暖”“救灾捐款”“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尽心完成驻村扶贫等帮建任务。2016年,我校教师编导的舞蹈《奤妮儿乐》获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上,学前教育专业获团体一等奖,3名学生获得个人一等奖。
办学成果面对学生管理难度大的实际,我校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全员管理责任制,实行“走动管理”,实现值班时间和值班地点的全覆盖。倡导赏识教育,重视养育,发挥多元评价激励机制作用,寓教于乐,组建兴趣小组和社团,开展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和“送文艺下乡”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舞台。实施“名师带动工程”,建立首席教师、骨干教师、首席德育指导教师评定制度,成立专业带头人冠名工作室,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视全员培训,近几年,有4名教师赴奥地利、德国和新加坡参加培训,80名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86名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有2人分别被评为国家级职教名师、省级职教名师,旅游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分别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今年,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礼仪风采大赛上,我校代表队荣获团体一等奖。